文学馆 > 天下烟尘 > 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杜甫过的还不错呢

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杜甫过的还不错呢


最近在看林语堂的《苏轼传》、李长之的《李白传》和冯至的《杜甫传》,感慨颇多。

        三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都有非常典型的文化人格。

        说起杜甫来,大家都觉得苦兮兮的。

        这话也不错。

        但是,看了杜甫传,一个更立体的杜甫出现了。

        比如说,作为官二代,杜甫三十五岁后到长安定居了十年,这之前,他一直过着求仙问道、四处浪游、交朋结友、无所事事的轻狂生活,中间考科举,考不上了一点也不伤心,随即又出去游玩。

        杜甫的苦日子开始于父亲去世后,难日子开始于安史之乱后。

        到成都建成都草堂,也就是被秋风所破的那个草堂,已经是他颠沛流离生活中不错的日子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这篇代表作中,杜甫的情怀感人至深,但是对自己窘境的描写,需要参照同时期的其他诗作来看。

        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

        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

        《漫成》之二

        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

        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

        《漫成》之三

        一个不拘小节,纵情喝酒,任性读书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生活,也是杜甫。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以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名诗,也是出自这个阶段。

        其实,在杜甫58年的人生中,按时长来算,忧愁不过半,只不过穷困出诗人,杜甫的成熟之作都出现的比较晚,所以一个落拓的诗人形象才广为人知,导致了诗人皆欲做李白、苏轼,而不愿做杜甫。

        从这个方面来理解创作,也可以更全面的理解作品与现实、同期作品风格多变的原因。;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48/48662/26021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