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作品中的毒药 让他自己中毒了
外国文学史上经常举一个例子,福楼拜写作《包法利夫人》,当作品中的爱玛喝下毒药时,福楼拜感到恶心、难受,情不自禁的吐了出来。
对这种现象,可以做很直接的心理学解读,对自己创造的角色爱玛,福楼拜爱之过深,当爱玛走向最终的命运时,已经投入了太多感情的福楼拜同时也“毒害”了自己。
其实,对作品过度的代入感,不仅仅体现在作者身上,也体现在读者和观众身上。
在歌剧《白毛女》上演时,陈佩斯的父亲陈强演的黄世仁因为十分典型,多次被群众咒骂,甚至差点被一位看戏的解放军战士拔出配枪枪毙。
关于作家和作品的距离感,有过很多的讨论。在整个文学史上一直延续不断、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强调的是作家和作品的整体契合,零间隔。而在自然主义,比如左拉的《小酒店》,存在主义,比如说加缪的《局外人》看来,作家应该客观的描述万事万物,不避讳其中的污秽、荒谬之处,追求一种客观记录的零度风格。
这种风格在中国作家余华的作品中得到了某种回响。他曾经不无得意的说,有评论家称,余华的血管里,流的不是血,是冰。
这种对作品、对作品所展示的一切的表现出来的冷酷态度,是文学的另一大姿态。
那么,热血的青年们,你是否更喜欢福楼拜呢?;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48/48662/260217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