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696章 西海伯张献忠

第696章 西海伯张献忠


“阿鲁科尔沁是大明故地,大明曾在那里设置海剌儿千户所,当然要收回来。”

“还有西边的斡难河,大明曾在那里设置斡难河卫,同样要收回来。”

“整个黑龙江流域,都划归安东都护府。”

“因为距离安东巡抚驻地太远,黑龙江巡阅使兼任安东护军使,在黑龙江一带代行安东巡抚职责。”

这是朱由检对东北地区的规划,由安东都护府取代原有的奴儿干都司,对此进行治理。

其中安东都护府的驻地,被放在豆满江口的镜城一带。那里受暖流影响港口终年不冻,可以作为船队的过冬地。

凭借这点,安东都护府就能对东北各藩有效制约,成为这片地域无可置疑的中心。

但是黑龙江这边,距离镜城就太远了。所以朱由检设立黑龙江巡阅使,在此地代行安东巡抚职责。如果将来这边人口和军队多了,有可能新设都护府、甚至设省管理。

这无疑让群臣感到费解,枢密同知袁可立道:
“臣以为可把安东都护府驻地迁去庙街,也就是以前的奴儿干城。”

“像以前设立奴儿干都司一样,治理这片地域。”

这是很多臣子的想法,但是如今却存在一个问题:
那就是庙街被分封了出去。

如今那里是江陵公国附属的子爵领,江陵公国开发的重点,也主要是那里。

如果朱由检把此地收回来,无疑会对江陵公国开发领地的热情,造成很大打击。

这是朱由检不愿意的,因为他不希望给人留下摘桃子的印象,让那些贵族担心自己开发好了,朝廷就会把地收回来。

对此,孔贞运道:
“臣以为可以用更多土地置换,把庙街南面或北面的土地多划一些给江陵公国。”

“黑龙江沿线能够通航,应该由朝廷直接治理。”

显然他在被皇帝任命为黑龙江巡阅使后,想要把巡阅府放在庙街。

朱由检对此虽然心动,但他更多地在考虑分封这个国策,考虑之后决定道:
“庙街此地不用再提,朕封给江陵公就不会再收回来。”

“还有海兰泡等黑龙江北岸的土地,将来都要分封,鼓励贵族去开藩。”

这是他对黑龙江流域做出的安排。

如果是在后世有轮船的时代,他对这片能通航的地方绝对是要直管的。

但是放在现在却不行,这里虽然能通航,条件却极为恶劣。

无论是逆流航行、还是险滩浅滩,都需要安排纤夫,在两岸维持一定的人员。

靠官府维持的成本会很高,朱由检打算先把北岸分封,看看能不能维持通航。

如果不行的话,就把南岸也分封,朝廷只保留漠河、黑河、伯力等要点。

向群臣说着自己的想法,朱由检询问他们道:
“朝廷在黑龙江两岸需要安排多少人维持航运?”

“如果在黑龙江维持一支水师,每年需要多少钱?”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答上来。

因为在黑龙江维持水师不同于内地,这条河有半年多是不能通航的。

江陵公国等藩国的船队会在冬季结冰时南下过冬,甚至去更远的地方运货赚取收益。

朝廷的军官却只会因为冬季苦寒索要更多粮饷,根本不可能去做这些。

甚至,因为冬季和朝廷交通断绝,这些军官在来年会上报因为积雪、结冰损失多少船,要求朝廷拨付钱粮修缮——

在黑龙江维持一支水师,绝对是堪称无底洞的存在。

更别说两岸的纤夫等人员也需要养着,不能因为冬季不通航就抛弃不管。

群臣想到这点就头皮发麻,后勤部长闵梦得道:

“黑龙江设水师绝不可行!”

“永乐、宣德年间朝廷派钦差大臣巡视奴儿干,每次都要在松花江造船数十艘。”

“这在国力强盛时尚可维持,后来根本维系不下去。”

“臣以为黑龙江两岸都应分封,设藩属维持航运。”

“黑龙江水师也应由藩属船队组成,战时召集他们。”

海军部长喻安性同样如此认为,他说道:
“臣以为在安东都护府设立一支舰队即可,需要时调进黑龙江。”

“常年在黑龙江设水师,耗费实在太巨。”

认为与其在黑龙江维持水师,不如在安东都护府设立舰队。

这支舰队可以多用桨帆船,适合海洋与内河运输。

朱由检对此点头颔许,下令道:

“命令安东巡抚洪承畴,自行筹建鲸海舰队。”

“这支舰队必要时要能开进黑龙江,运输物资和军队讨伐不臣。”

这样一番讨论下来,群臣都认同镜城适合作为安东都护府的核心,都护府驻地可以设在这里。

庙街虽然也不错,但朝廷没有能力在那维持长期存在。

甚至黑龙江巡阅使孔贞运都认识到,将来黑龙江两岸多半都会被分封,只有这样朝廷才能长期维持黑龙江航运。

为了防止此地出现太强大的势力,他建议道:
“成祖曾说黑龙江一带是锁钥之地,朝廷虽迫于无奈分封,却不能不做防备。”

“臣以为此地只可分封领主,不可分封藩国。领主最多拥有一个卫,受安东都护府管辖。”

“想开辟藩国的话,需要去黑龙江流域以北、或者更西地带。”

这引得群臣附和,朱由检也点头赞许。

最大方三百里的伯爵领,会让这片地方不会太失控。

更别说他在黑龙江河口,安排了个江陵公国存在。

未来如果这一带有领主造反,江陵公国的船队就会堵住河口,让他走不出来。

为了维护黑龙江航运的利益,江陵公国多半还会主动出兵,积极拥护朝廷讨伐不臣。

至于江陵公国是否会因为庙街这个要地太强大的问题,朱由检并不怎么担心——

因为庙街和苦兀岛太偏北,根本养不起多少人。

而且江陵公国没有不冻港,船队每年都要南下过冬。

这让江陵公国,根本就没有脱离朝廷掌控的机会。

所以张同敞这次不但没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封赏。朱由检向群臣道:

“黑龙江一带的收复,江陵公功不可没。”

“拟旨,册封张同敞为安东总兵,和安东巡抚洪承畴、安东护军使孔贞运,共同负责安东战事。”

把张同敞正式定为安东三巨头之一,和洪承畴、孔贞运共同负责安东战事。
收复黑龙江上游的张献忠,封赏更是丰厚,朱由检道:
“大西营游击将军张献忠,职位提升为参将,允许组建参将营、招募六千兵马。”

“其恢复故土之功,朝廷不可不赏。追叙此前功绩,册封伯爵爵位。”

“可以在黑龙江沿岸,选择三百里做封地。”

这个封赏,无疑大出群臣意料。

因为张献忠这一路根本没经历大战,很多人根本不认为他应该有伯爵赏赐。

枢密同知袁可立道:

“张献忠的功绩,封为子爵尚可。”

“封为伯爵的话,臣以为褒奖过甚!”

朱由检最初也打算封他为子爵,但是在看到张同敞转送来的胡良辅密奏后,最终决定封张献忠伯爵爵位——

封张献忠为子爵根本无法让这个人有触动,惟有伯爵,或许才能让他记得一点知遇之恩。

这些话自然是不能对群臣说的,他对群臣的解释是:

“张献忠虽说是恢复故土,其实朝廷对黑龙江上游,早已失去控制。”

“他的功绩,至少也能称得上拓土千里。”

“如此大的功绩,朕焉能不以伯爵酬之?”

“就算是帮助亲王开辟方千里的藩国,都能得到伯爵赏赐呢!”

这点群臣是认可的,因为所谓的海剌儿千户所、斡难河卫,其实就是在地图上有个名字。朝廷现在对那一带,完全没有控制力。

张献忠的复土,其实更应该称为拓土。以拓土千里之功,封个伯爵根本不过分。

更别说因为张献忠的行为,朝廷发现了林丹汗的踪迹,能够对漠北的变故,及时做出应对。

这是不亚于征服阿鲁科尔沁的大功,甚至可以说是今年草原变局中,朝廷唯一的亮点和胜利。

所以皇帝这番话,理论上也说得通。

但是群臣想到张献忠崭露头角不过两年,就从一个小兵成为伯爵,完全无法接受。

他们对此的反对,要比毛文龙、满桂封伯时多得多,毕竟那两人征战多年,积累的功绩足够。

张献忠却完全可以说是侥幸,碰到林丹汗征讨阿鲁科尔沁,夺了他的战利品。

枢密同知袁可立道:

“拓土千里,需要实打实的掌控。”

“如今张献忠只是侥幸趁着阿鲁科尔沁空虚,攻占一些部落。”

“臣以为他的功绩还需待定,等到完全征服当地后,再册封他伯爵爵位。”

兵部右侍郎熊明遇也说道:
“若是张献忠以此侥幸功绩封伯,天下人如何看待朝廷?”

“将来若有人立下同样的功绩,朝廷封还是不封?”

朱由检对此大笑道:
“当然是要封了!”

“无论是幸运还是实力,只要拓土千里,朕就以伯爵酬功。”

“这次封张献忠伯爵,朕就是要让天下人看到,他们也可以立下同样的功绩。”

“朝廷言出必践,封赏绝不打折!”

“张献忠就封伯爵,在他恢复的土地中,选择方三百里。”

这番斩钉截铁的态度,让群臣认识到皇帝的心意不可改。

再加上塞外早已被皇帝划为戒严区,册封顺天贵族的权力也完全在皇帝手里。

他们劝谏之后,最终只能认命。

张献忠被册封为顺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西海伯,爵禄一千石,封地方三百里,可以自行组建一个卫。

朱由检特别嘱咐道:
“西海卫的人员,可以让西海伯自行招募,武器向装备部购买。”

“装备部要优先调拨,把相应铁甲和火铳趁着通航时期运过去。”

“顺礼王从大明得到了五千副铁甲,现在估计还有三四千完好。必须要让西海伯有足够的实力,在漠北制衡顺礼王。”

这个说法,让一些臣子恍然,觉得明白了皇帝为张献忠封伯的原因。

显然是为了加强他的实力,用来制衡林丹汗。

放眼大明的将领,现在也只有他最适合。派其他人过去,还没有人情愿呢!
所以,皇帝册封张献忠伯爵,既是为了兑现之前作出的承诺,也可以说是无奈之举,让张献忠选择领地后,稳固那片地域。

这让张献忠的封爵,终于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施凤来还按皇帝的授意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诏书,显示朝廷褒扬武勋。

张献忠通过武道大会崭露头角这件事,更是被朱由检要求重点宣扬。在下一届武道大会即将召开时,为它宣传预热。

掩藏在其中的册封胡良辅为男爵的诏书,自然就不怎么引人注意了。朱由检以胡良辅监军有功的名义,按张献忠的两成功劳册封他为男爵,允许自行组建千户所,拥有千人护卫。

还向他发了一道密旨,教导张献忠如何做贵族,遵守贵族间的规矩。

朱由检即使不指望以此约束住张献忠,但也希望他行事更有条理。

至于他对张献忠的态度,仍旧是走得越远越好。就像他授予张献忠的大西营、西海伯等名号一样,向西、向西、再向西……最好直到大海。

在以其复土千里的名义定下对张献忠的封赏后,阿鲁科尔沁这块地的归属,同样也无需讨论了。

朱由检把它作为大明故地准备分封,如同黑龙江流域其他地方一样,册封领主治理。

如今因为通行不便、也没有贵族愿意去,朱由检任命张献忠为漠河军民府守备,管辖这片地域。

阿鲁那么连这条河,被他正式命名为阿鲁河。命令孔贞运和张献忠沿着河流择地建立阿鲁城,作为和漠北诸部互市的地点。

河东面的山岭,被朱由检命名为大兴安岭,由漠河军民府管理。

孔贞运直接管辖漠河军民府,还肩负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从这个山岭、以及黑龙江沿岸招募索伦人,组建一支兵马,和张献忠、高迎祥等人一起征讨嫩科尔沁。

大明将从东、西、北三面出击,逼迫嫩科尔沁臣服,或者把他们驱离此地。

松花江和嫩江沿岸的恢复,被提上了日程。沿岸的水驿,以及从嫩江上游到海剌儿千户所的驿道恢复,都是孔贞运这个黑龙江巡阅使的责任。

只要能保障这些驿道畅通,大明就能恢复对这一带的统治,从建虏的北面威胁他们。

孔贞运对此信心满满,认为经过去年大战的嫩科尔沁,根本不可能抵挡大明三支兵马合力。

尤其是他想到了张献忠被封伯一事,认为皇帝是在给他立功封伯的机会——

松花江和嫩江沿岸,也是方千里的地域。如果由他指挥恢复一带,论功行赏时封伯很有机会。

所以他很快领了朝廷的命令,带着诏书和随行官员将士,前去黑龙江赴任。(本章完)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37914/37914909/1414069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