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大明风云史 > 第41章:皇帝和官僚集团 2

第41章:皇帝和官僚集团 2


万历皇帝是一国之主,他应当尽心竭力以保持文官集团的平衡。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公正和不辞劳苦,还需要超出寻常的精明能干。

        针对文官的道德利益和物质利益的双重性格,需要给予物质上的报酬使他们乐于效劳,也要动员他们的精神力量,使他们根据儒家伦理道德的观念尽忠国事。

        而万历皇帝的所作所为,正与此背道而驰。有意地与文官不合作,不补官的做法等于是,文官鞠躬尽瘁,理应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此时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使他们的毕生为之努力奋斗的心血付之东流。

        再者,万历又把伦理道德看成虚伪做作,自然就不在这方面用功夫。很多把孔孟之道奉为天经地义的文官,至此也觉得他们的一片丹心已经成了毫无意义的愚忠。

        很快,这种情况使文官中忠于职守者缺乏信心,贪污腐败者更加有机可乘,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本来,文官中也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四书中的道德标准,文官集团逐渐失去了应有的秩序,变得无法管制,就像繁忙道路没有了红绿灯和警察的,道路上的行人和司机本身的道德素质就不高,没有几个人遵守规则,使整个王朝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其所以能勉强维持,实在是因为替代的办法尚未找到。而像我们这样庞大而历史悠久的帝国,即使在不利的条件之下,仅凭惯性的作用也可以使这个王朝继续存在若干年。

        这种状况令人悲观,我们的司法制度极为简单,缺乏判决争端的根据。即使是技术上的问题也要翻译成为道德问题,最后用至善或极恶的名义作出决断,深受道德伦理影响的天下人也最能接受这种判断和判断的依据。

        在这种具体情况下,只有使全部文官按照四书的教导,朝廷才能上下一心,共渡难关。要是官员们口诵四书中的词句,在道德的掩盖下夺利争权,这就是把原则整个颠倒了。这种做法会导致文官集团的涣散,进而导致我们的帝国无法治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皇帝,皇帝是中国古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称号则始于秦始皇。

        理论上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杀大权,是独裁者。从历史现实来看,其实不然,从数量上看,皇帝作为傀儡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皇帝作为独裁者数量。

        开国皇帝都是大独裁者,这点没有错,之后的三两位皇帝情况稍好,在之后的皇帝往往就是傀儡。

        秦朝的三位皇帝中两位是傀儡。

        西汉武帝之后的皇帝大都不过是摆设而已,而且之前吕后时期的皇帝也是傀儡。

        东汉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傀儡,而且这些傀儡们连权利都没有,十三个皇帝中有十个皇帝形同虚设。

        乱世的两晋南北朝就更搞笑了,这是盛产傀儡皇帝和令人不可理解的皇帝的年代。

        隋朝的五位皇帝有三位傀儡。

        唐朝后期的皇帝都是傀儡,武则天时代的两位皇帝也是傀儡。

        五代时期,皇帝作为傀儡也异形了,第一次有了汉奸皇帝。

        两宋是帝国的分水岭,儒家思想得以强化并产生了新儒家思想,对于解读明朝的皇帝或许更有实际意义,北宋的皇帝们算不上傀儡,但实际上是与整个文官集团分享了权力,南宋后期,新儒家思想的奠定,文官集团窃取了国家权力,文官集团成为主要部分,皇帝反而成为次要部分。

        明朝是儒家道德伦理治国到了极致的朝代,从理论上讲,皇帝的大权不应旁落,但这种理论并不能和实际相一致的,文官集团取得了更大的权力,相对而言,皇帝的权力被进一步压缩。

        重要官员的任命,是先由内阁大学士和吏部提出几个人的候选名单,皇帝的标准动作是拿起朱笔在排在第一的人名字上画上一圈,这就体现文官的无上权威,画在其它地方则体现了皇帝的权威,也是捅了马蜂窝,舆论为之哗然,这种情况之下,你能说皇帝能决定三品以上官员任免?

        名义上皇帝是天子,实际上皇帝受制于廷臣,百官之所以绝对服从皇帝,是有条件的,是有目的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要从帝国的制度说起,帝国真正实行的制度是官僚治国。对于军队是给钱不给权也不给地位,保证军队的权力不至于过重,不给钱则军队不为帝国卖命,这样用金钱购买了军队的武力,成为帝国的看家狗而不造反。明末连军队的粮饷也要克扣,离末日也就不远了。

        对于文官是不给钱给权也给地位,这样,文官把权力和地位就化成了一种制造财富的资源。

        官僚治国,如果官僚集团规模不大,高效且廉洁,是很好的制度,但在历史上,只有王朝初期可以做到,蜜月期之后就会出现自我膨胀和集体腐败,将王朝腐蚀一空,最后一并消亡,如此循环,生生不息。

        事实上,除了寥寥无几的官僚之外,是不会为帝国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如果不是儒家道德伦理的约束,官僚连改朝换代也不会十分在意。

        如果改革变法触及到了官僚集团的利益,官僚集团就会停止他们之间的争斗,群起攻之,甚至对不是太不像话的贪官的整治也会引起他们的兔死狐悲之感,这也是历朝历代变法改革和反腐败失败的原因。

        一旦两者的利益出现冲突,官僚集团就会与皇帝相抗争,明朝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皇帝可以惩治其中的一个,却无法端掉整个官僚集团。

        在这场龙争虎斗中,表面上看皇帝是强势的一方,因为皇帝既参赛又当裁判员,官僚集团处于弱势,其实不然,皇帝只有自己一条龙,因为明代的官员是与皇帝斗争为荣,与皇帝妥协为耻,皇帝除了令人瞧不起的太监就没有了亲信。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7/27485/176124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