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大明风云史 > 第57章:辽西守御之争 3

第57章:辽西守御之争 3


神速记住【燃文书库】,给书友提供一个舒适靠谱的无弹窗小说阅读网。(说.b。新)大明风云史57:更新时间:24-9-239:3:46。王在晋说到这里,孙承宗脸色一沉:“兵未溃,先筑寨以等待他们,这不是教他们逃溃吗?而且溃兵能进关,敌人也会尾随进关的。现在,不为恢复失地作打算,划关为守,却尽量撤去藩篱,天天在内部哄哄然,京师之东还有安宁的地方吗?”    小。b.新

        王经略不紧不慢的告诉孙大人,锦州这七八万兵都是特别擅长逃跑的飞毛腿导弹,而且即便是有督战队也没用,虽说你能来一个杀一个,但杀还没杀几个,其他的就全都跑光了,如果真碰上强敌,那排在最后的督战队可能直接就改了前队,而且充当领头羊。774633

        介于这种情况,所以我用两新城的设置来稳固军心,打消他们逃跑的念头。怎么打消呢?很简单,这旧城锦州其实就是死地,一旦进去了就只有死战到底的份儿。

        孙承宗这才恍然大悟,他发现自己上了王在晋的当了,彻底的上当了,王经略根本就是在设陷阱陷害自己,而且还就盼着自己那通为新兵设乎、开关延入乎、闭关以委敌乎,因为这正是怎么能让锦州城成为死地的注解,这新城以及前面的地雷、陷阱其实代替了督战队,孙阁老顿时有点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感觉。

        至于那三座山寨根本就是忽悠人的,不过是王经略让那四万边兵能安心进入新城的说辞,反正,松山杏山二新城是不会开门的,而他孙阁部身为帝师,却竟然也和那帮头脑简单四肢并不太发达的边兵一样被王经略给耍了,都一样认为进了城还有退路,实在可笑、可气、可怜、可叹……

        王经略这三言两语立马就让孙大学士彻底没了脾气,此时的孙阁部只有认栽一条道了,于是他在自己的奏章中奋笔疾书下几个字:“臣遂无以应!”

        另外,为了表示态度诚恳,在奏章里他还向天启皇帝报告,说自己开始一通乱打确实是因为误会了王经略,不过王在晋人很大度,始终一如既往的坦诚相待,自己很受教育:“臣(孙承宗)时执偏见谓经臣(王在晋)议诚然!”

        至此,孙阁老全然认栽,王经略点道为止,事情算是告一段落,孙、王二人上半场王经略一球领先,不过中了埋伏的孙阁老并未就此善罢甘休,因为他早就有一套新的辽东战略,两个老奸巨猾的老家伙还会有实质上更为激烈的较量。

        为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孙承宗召集文吏武将讨论如何防守辽西。监军阎鸣泰主守广宁城。袁崇焕主守三岔河。王在晋都反对,监司邢慎言、张应吾等随声附和。

        可以看出说什么文臣武将,在大明,这根本就是真实的谎言,只有文官有发言权,意见分歧,事关重大,孙承宗没有立即作出决断,便带他们出去外面走走,走走,察看形势。

        先是广宁城一带,然后命袁崇焕等人考察广宁至三岔河的陆路,自己则乘舰船考察了两百里长的三岔河,接上陆路人马后于八月十五日在中秋月圆佳节在盖州港登陆,继续讨论辽西战守战略。

        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提议请副总兵卞为鸾一并参与,至于辽南经略、开府左都督、四为指挥使等等,用中旨的,文官是一概不会认同的,当作皇帝在放屁,众人嘴里吐出来的是卞副将,孙承宗也是觉得副将这个词用得好用得妙,然后文官们忙着占据椅子,免得大明武夫卞为鸾把他们的位置给抢了。

        卞为鸾接到邀请后,问明白了什么主题,然后花了两刻钟打扮好后参加会议。

        走进会场一看,只有自己一名武将,全副武装,手握武士刀刀把,杀气腾腾的站在门口,老朋友孙承宗坐在主座,卞为鸾双手行了个军礼道:“孙阁老,王经略,诸位,欢迎光临大明盖州!”

        “卞副将,来!来!坐嘛,老朋友了,老夫正想听听卞副将的高见!”孙承宗稳坐泰山,在椅子上挥手让卞为鸾坐下。

        卞为鸾见到只有末座有一张椅子,文官们个个像大佛一般排列着,鸟的,这么重要的主题,那就委屈委屈自己,副将就副将吧,下次可不鸟你们,还是远离高尚的文官们。

        明朝修筑城池,攻守战略,从来都是文臣自行商议。大明朝廷可以仔细聆听七品的监军文臣的意见,并仔细权衡、反复讨论,争吵个把月,但却从来不会考虑武将发出的任何声音。

        孙承宗还是先请各人阐述考察后的战守战略,结果是照旧,一番争执下来没有结果,然后孙承宗询问卞为鸾的意见如何如何?

        卞为鸾保持一贯的说话风格,反正小皇帝也不让自己再说辽西战事,今天自己送上门来,何不痛痛快快的爽一番,以他们这帮鸟人们的待客之道,大人两个字也配不上:“诸位,我很不客气说,诸位的战略没有提及前提,因此纯属纸上谈兵!”

        文官们的脸色一下子全都变成白天不懂夜的黑,眼看就要不欢而散,孙承宗咳嗽了三声,柔声道:“卞副将,这是讨论辽西战略的会场,不是朝堂上的争吵,用词不必如此激烈!”

        “孙阁老,我说话也不是一天两天这样的,我就说说我的看法。

        战略,必须以人和钱为前提,人的第一项是大明军队和建奴的军队,以锦州城的近八万人的战力来看,本将军认为,即使是王经略的战略,也是太过于激进,守不住地,不如痛痛快快的撤回山海关防御,这是更加好的战略,一百万两白银拿来在关内安置辽东难民更好。

        幸好辽西还有可以一战的军队广宁义州守军一万五千人,因此防御广义锦防线还是可以的。

        锦州的七八万人除了两万关宁军外,不如让其余六万人去杏山至山海关一带屯田,既可以节省军费,又可以让官兵有个生计。再加上预定的三万关内各军,再招募两三万合格的新兵,辽西防御也就没有多大问题。

        再从大明朝野的舆论看,构筑锦松杏防线,死守不出,辽东的压力很大,不战还真不行。

        说完王经略的战略,再说说袁佥事的重筑西平堡西宁堡新建三岔河堡以及建立三岔河水师,与广宁城一起建立新的宁河防线。

        从战略上来说,更加进取,要远远的比王经略的战略受到大明朝野的舆论赞赏。

        袁佥事的战略要比王经略的战略多花费五百万两白银,此外,每年也要多花费一百五十万两白银,最后不得不提到军队的战力问题,袁佥事打算在锦州以东屯田,因此其要求辽西军队的战力要远远高于王经略的。

        其次是钱的问题,朝廷预定每年的军费开支,辽南六十万,辽西四百五十万,南方平乱今年听说要四百万,加上其他军队的军费开支,九边定额是三百八十万,至少每年一千二百万,多则一千五百万,已经占了朝廷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我很担心,大明能够支撑多少年,那么就不得不要加税,诸位都知道加税的难度有多大。请各位注意,这里的军费是军饷,而粮草武器马匹不包括在内。

        综合考虑,这就是个两难的问题,王经略的战略,八万兵力,每年至多三百万两可以搞定,每年可以节省一百五十万,朝廷的财政压力就小了很多,但是不符合大明朝野的期望。

        袁佥事的战略,至少要十二万兵力,每年至少要五百五十万两,此外军队也要下一番功夫,朝廷的财政压力就大不少,但是符合朝野的期望。

        考虑完前提,再考虑地理问题,毫无疑问,王经略的战略更加符合地形条件。

        实施王经略的战略时同时需要实施毁灭政策,从三岔河到小棱河这一广大地区,烧毁一切能活着的东西,只剩下泥土石头河流和湖泊,我负责在河东实施毁灭政策,要知道去年我实施此政策,辽东粮价平均为六两一石,后金粮价为二十五两一石,最高八十两一石,效果十分显著。这就是我的见解。”

        各位文官听到最后都是寒毛起立致敬,真不愧是大明头号屠夫,杀人不见血,打起仗来毁灭人道主义。

        “卞副将,说了这么多,你支持哪一种意见?”孙承宗问道。

        “要是加税的话,我支持袁佥事的战略,不加税的话,我支持王经略的战略。”

        然后大家还要继续争论之时,卞为鸾也还有一堆话还要说,孙承宗就宣布散会,完事了?

        会后,卞为鸾仔细想想,鸟的,看来什么开府左都督,武经略,复辽大将军,辽南四卫指挥使,只要是不符合文官集团的利益的,皇帝发话又如何?文官集团当皇帝是在放屁!

        卞为鸾决定以后再也不去参加文官的什么鸟会议,让老子敬陪末座,自己就一个人三支军队慢慢搞定**哈赤,十年不行就二十年,二十年不行就三十年,三十年不行就四十年,三万野战军,加上一千水师,足可以与半个后金军对抗。

        大明风云史57: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7/27485/176120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