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辽西守御之争 1
广宁会战后,明金战争进入近一年时间的休眠状态。
**哈赤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连续夺取了开原、铁岭、辽阳、沈阳、海州五座河东重镇以及中小城镇上百座,田地成倍增长了四五倍,但是后金控制的人口实际上只是增加了四成。这与后金有限的实际力量不能不产生严重矛盾。**哈赤懂得巩固已有战果和建立稳定后方的重要性,有必要暂停对明的大规模征伐,以便腾出时间来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
广宁会战一结束,他就返回辽阳,着手建设新都城。在明辽阳故城东、太子河东岸重新建造一座小规模的城池,命名东京。
实际上在大明的整个辽东中,沈阳是位置最好的,无论是对大明朝或者后金来说,这是唯一的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害,实际价值要超过辽阳广宁之和,对于大明京师的安全来说,锦州和山海关要远远超过沈阳,但是要想实际上控制辽东,沈阳无疑是第一关健战略要地所在之处的。
无论向西和西北,立即可以征伐蒙古,再向西,那么就可以从西面和北面攻击广宁,或者从北攻击义州,再南下锦州,广宁将不战而下。沈阳西向攻击广宁只有辽阳攻击广宁路程的三分之二,并且只需要渡过一条大河流,中间的堡垒也较少。
从大明的角度来说,从沈阳向东攻击萨尔浒界藩城赫图阿拉也是最佳路线。因此只有向南的威胁不如辽阳,但是辽南在大明手中,反过来说,沈阳受到的威胁会更小,再加上毛文龙在镇江宽甸一带活动,结论是沈阳才是辽东之都。
在这期间,他还大力整顿内部,训诫群臣,阐述为政之道,制定各种措施,防范汉族人民的反抗,使后方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而且为继续对明进行战争准备着。
明朝失掉关外大片土地,好像只伤了点皮毛。但辽东地区所处的战略位置,使它同京师的安危直接联系在一起。因此,辽东每一城一地的丧失都会引起京师不同程度的震动。
但明朝统治者的决策,在经历三次大失败的痛苦呻吟之后,命官选将,将辽南的六位将领所辖军队调至广宁义州锦州三城,收集广宁军的残兵败卒,组建了新的八万广宁军。
实际上只有四人采取了盖辽军在抚顺时缩编的办法,只有其亲自统率的一万二千人比较精锐,其他六万多人只是用来充充数量,把他一脚踢给辽东经略王在晋,然后这一万二千人分两部分,一半部署在广宁,另一半部署在义州。
同时,正在锦州至山海关一带组建一支新军,名为关宁军,为数三万,同时征调全国各地的军队三万人,用来固守锦州防线。
当广宁会战失败的消息刚传到京师,天启皇帝和廷臣们都惊慌得六神无主。当时,最紧迫的一件事就是选一得力将帅,速往前线,应付军事上危险局面。兵部尚书张鹤鸣自知理亏,害怕追究他自己的罪责,就自请去山海关督师。
天启皇帝如获救星,喜出望外,马上给他加官晋爵,赐蟒玉及尚方剑。可是,张鹤鸣在路上整整逗留二十天,才抵达预定目的地山海关,无所筹划,只拖延时间而已。返回京师之后,遭到卞为鸾对其关于熊王二人纷争态度的严厉指责,天启皇帝便以病为由让其保留面子,辞职归家。
锦州对于明朝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它正好处于河西走廊的东部咽喉地带,是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陆上必经之道。
在防守广宁义州锦州这个根本问题上,明朝的文臣武将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们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守住三城,紧急征调全国各地精锐集结于此。
天启二年三月底,已集中兵力七万九千八百六十九人于锦州城,马一万二千七百六十匹,计划还要在年底之前部署三万人在锦州城,马匹四万,聚秦、晋、川、湖、齐、梁、燕、赵之众,官与兵云屯猬集。
实际情况表明,明朝投入如此雄厚的兵力已经超过后金的总兵力,其财力也非后金所能相比。可以说,防卫锦州是不会成为问题的。正如御史汪裕疏言:锦州现存之兵,御侮有余,定额之饷解给无难。
问题的关键是确立什么样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兵力部署是否得当,以及官兵是否决心要守住三城。
新任经略王在晋实际上与大明的所有文官一致并没有任何实际军事作战经验,但其人却很自信,喜欢夸夸其谈。在上疏中凡所议辽事及其防御战略,摇笔动言以千言乃至数千言,叙事辩理,娓娓动听。孙承宗评论他是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
广宁会战之后,王在晋曾提出守辽西的具体措施,说:“臣以为守河西必内有城郭为盾,有营屯为犄角,有烽堠以严瞭望,有哨探以通消息。锦州以外尚为我之地面,然后可容布置。”
又说:“倘乘此际虏骑未侵,急率兵出广宁城,收复广宁前(广宁至三岔河地区),徐伺机便,以图恢复,则可冀桑榆之功。”他还质问前线将领:“奈何缩首裹足,将山河轻弃,惊风鹤而疑草木乎?”
王在晋这一番议论,其见识未必不正确,其勇气未必不令人感动。然而,事临到自己身上,他却变成另一个人。廷臣推举,皇帝批准,责令他赴前敌,他却失去了勇于承担责任的气概。不得已而受命之后,意志消沉,对防守三岔河毫无信心,充满了悲观情绪。
他还未离京,就连连上奏章,一再声称:“三岔河之无足恃也”,“欲恃兵力而兵力不可恃,恃人心而人心不可恃,恃地险又不可恃。”前后矛盾,指责别人时是雄心壮志,到了自己干活的时候,新官上任先退三步再说,这是明代文官的通病。
他在另一份奏疏中,力贬三岔河的战略价值,说:“三岔河不过防军民之出入,稽商旅之往来,左为三河,右为一海,所以名三岔河,究竟则犹七十步河也,冬季无河。彼辽、沈、开、铁皆东方之重镇,且望风瓦解,岂一河所能独御哉!”
王在晋毫不隐讳地向天启皇帝表示:“倘逐臣而使之归,臣之所大幸也!”即他最希望的一件事,就是巴不得把他罢官归乡,以图身家性命保全。
御史陈宝泰首先怀疑王在晋有负众望,说:“一切战争事宜,在晋能料理否?不然拥牙坐蟒,横玉挂剑,不足吓逃兵,能吓奴酋乎?”
十一月十八日,王在晋将起程赴锦州,天启皇帝特赐蟒玉、衣带与尚方剑,勉建功勋。他抵锦州十五天,就提出了拒奴抚虏、堵隘守关的方针。
所谓抚虏,就是由朝廷拿出大笔金钱收买蒙古,像王化贞一样又把希望寄托于抚虏上,竟大言不惭地说:俟赏事成,督臣可以还政,枢臣可以还朝,他们从此解甲为政,而他独自一人就可以稳坐山海关,担任危疆的重任。
所谓堵隘,是在锦州城南二十八里地的松山扩建松山城更为合适,同样扩建松山西二十里的杏山驿,构成松锦杏防线。
原先,王在晋跟他很要好的蓟辽总督王象乾出主意说:得到三岔河也守不住,罪过更大。不如在山海关外的地方再设置一道关,作为险要,护卫山海,亦护卫京师。
王在晋以为是一条妙计,遂定为抚虏堵隘的守关方针。天启二年一月,他正式提出构筑松锦杏防线的计划。以四万人守卫锦州,松山城再有三万,杏山城有一万,松锦杏防线,乃可为关门捍蔽。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计费甚巨,用人夫数万,历时颇长。他坚持认为,这道作为小广宁义州锦州的小三角防线必不可少,请求朝廷批准。
二月,王在晋再申筑城之议,确定了估算费用共一百万两白银。三月,天启皇帝批准,同意先发帑金二十万两,其余费用陆续拨发。
王在晋筑重城的做法遭到他的部下广宁兵备佥事袁崇焕主事沈棨等人的坚决反对,认为此举非策,极力劝阻。王在晋不听。袁崇焕两次写信给首辅叶向高,申诉了自己的意见。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被授官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而富有胆略,喜欢谈论军事。遇到老军官和退伍的士兵,就同他们谈论边塞上的事情,得以通晓边塞地区的情况,自称有能力镇守边防。
天启二年正月,在京师朝见天子,御史侯恂请天启皇帝任用他,于是被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
没有几多时,袁崇焕即单身一人骑马到广宁城东去考察。兵部中因袁主事失踪都感到十分惊讶,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过后,他回到朝廷,具体讲述了三岔河的形势。说:“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个就足能守住此地。”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7/27485/17612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