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大明风云史 > 第54章:大屯田

第54章:大屯田


神速记住【燃文书库】,给书友提供一个舒适靠谱的无弹窗小说阅读网。(小说.b。更新)大明风云史54:更新时间:24-9-22:3:6。徐光启同时陆续聘请了五十名西洋枪炮师,还有他的得力学生十几人,大明枪炮火药工匠师三百余人,徒工一千多人,新兵三千人,其在辽南的四门红夷大炮被卞为鸾抢了过来,徐光启对此是一半愿意一半不愿意,怎么就一文也不给我呢?    小。。更

        辽东经略王在晋是第二次像十八岁的大姑娘一般的吃醋,上次来了个熊廷弼,这次来了个卞为鸾?娘的,我怎么这么倒霉?773944

        卞为鸾的感觉是自己一脚把大门给踹开,只见里面黑的什么也看不见,但是不得不走进去,还要走很长的路,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到了天启二年的十二月份,经过六七个月的实地探查,盖辽军在盖州复州圈地十五万亩,准备用作屯田之地,这些地方断断续续的与已有的田地连在一起,有五万亩是辽民抛去的田地,卞为鸾经过一个月的实地查看后,觉得可以实行屯田。

        这些十万亩田地,其实在当时来说,并不理想,主要是灌溉问题,辽东时不时的大旱,夹杂着水灾,因此需要解决此问题。

        卞为鸾觉得在这个时代,屯田的亩产量能够稳定在后世的一百五十斤上下,即亩产一石上下,已经很不错了,主要问题在于一是谷种的问题,没有杂交水稻种子,二是气候的问题,此时正处于小冰河时期,气温高的时间比起二十一世纪,实在是太短,因此粮食作物的因热度不够导致光合作用不够,三是灌溉问题,四是肥料问题,四大问题不解决,粮食产量不高,现在的年份每亩也就六十斤到一百斤上下,半个世纪前辽东亩产一石上下,如果能解决第三个问题,亩产一百斤到一百五十斤已经心满意足。

        缺少水源,无水灌溉,大量的良田都不得不废弃,更不要说去开垦荒地了。水,需要水!需要将河里的水引上来,需要不近水源的田地也能有水灌溉。因此打算将盖州最大的河流清河河水提上来灌溉农田。

        因此需要一种大水车,可引水在十至二十米的,足以满足河边田地所需,还不需人力或畜力,以水流带动即可,或者加上风力带动。地下水暂时就不需要考虑了。

        中国几千年来大部分时间实行的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似的自然经济,明代辽东当然也不例外。

        这种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以种植粮食为主体,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生产自给为目的,经营方式落后,农民年复一年重复简单劳动,所得很少,由此造成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缓慢。

        这种自然经济不但生产力落后,而且在自然灾害面前往往无力,单人独户,个人力量总是小的。一遇天灾人祸,人民往往流离失所。

        当然,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生也是有原因的,中国一向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想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粮食,只能在单位面积上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这就是精耕细作的由来。

        卞为鸾的打算是实行粗放式种植和大量使用畜力、工具来节省人力,不要使人牢牢的被困在田地里面。用马来作为耕种的畜力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耕作方式,在大明这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农田还是分到户,每亩需要交税十斤大米,然后这些税收用来改善灌溉设施和继续屯田。

        卞为鸾回到驻地以后,让大明工匠及西洋人将水车结构图和荷兰风车结构图尽量详细地画了下来,最好召集相关人员商议。

        让卞为鸾没有面子的是,水车根本就无需风车作为动力,直接水流作为动力就可以了,只有不流动的水才要荷兰风车作为提水的动力。

        会上不少人提出了卞为鸾觉得很好的意见,例如,水车安装在河道拐弯的位置,可以抵抗更大的洪水,在河边开挖一条落差较大的水槽,方便水流带动水车转动,水车木材尤其是转轴用的木料,需要坚硬耐磨的硬木,最后核定水车价格,建造一个大型的二十米上下的水车需要五两白银以上。

        对于水的利用,有人提议可以将水卖给其他人,任意使用,一亩田也需要交纳十斤大米,或许这就可以收回成本。

        对于圈定的田地,来不及砍伐的树木就放火烧掉,也可以作为田地的肥料,等等。

        最好卞为鸾一概采纳好的建议,花费五六百两白银建造了一百部水车,并亲自参与了第一部水车的安装仪式。

        天启三年三月十一日清晨!

        这天是第一部大水车安装灌溉的第一天,此时大水车的岸边已经围拢了三四千的盖辽军家属和高级军官,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还有一些是其他百姓赶来看热闹的。

        虽说天上还飘着一些雪花,但却挡不住三四千人如火如荼的热情,一时河边说笑声嘈杂声,小孩的欢叫声哭喊声,不绝于耳。

        谢富坤早已等在岸边了,口中不住呼着白气,见卞为鸾等人前来,慌忙过来维持秩序。

        卞为鸾拿着敲铜锣的铁锤笑着对谢富坤道:“正式开始啰!”说完一下子把铜锣敲飞。

        谢富坤大手一挥,就有八个壮汉上前,将水车水漕道的闸门抽开。

        在大家的注目下,只见水车在水漕的水流的冲击下,很快便吱呀吱呀地转动起来,车轮上的大木筒随着转动,不断地伸入水漕的水中,将水提升至顶高,然后哗哗地倾入凌空横架的木槽中,溅得一片飞花碎玉。

        车轮不停转动,河水便源源不断地顺着水槽奔向岸上的水渠,不断地奔流向各处的田地。

        众人一片欢呼,河岸上围观的几位老人家还老泪纵横,口中喃喃地不知在说些什么。

        卞为鸾问道:“谢司长,这水车灌溉能力如何?”

        谢富坤回答道:“将军,根据工匠和农户介绍,单只这二十米高的大水车,一日灌溉便可达五百亩田地,因此灌溉上万亩田地也是可以的,我们的水车造的实在是太多了。”

        “嗯,不怕,以后还是可以用的上的,何况水车也可以与其他工具配合,将水力转化为动力,总之,这可以当得上很多人力。”

        大明风云史54: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7/27485/176120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