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经抚不合 2
(小。.更)大明风云史5:更新时间:24-9-29:24:35。熊廷弼曾召开过一次军事会议,与会的道臣镇将皆言不能战,支持他的主守方针。他预计如守过今冬贼不来,而我且当往,为过河之战矣。小说.。更
尽管他反复论证主守的理由,王化贞终不听,不时地加以驳斥或攻击。熊廷弼气急,又上疏:”请亟如抚臣约,乘冰急进,免使将士因不战而怨。并急罢官,以正臣‘摧战士之气、灰任事之心’之罪!”76692
熊王两人在两个月之内各上疏七次,终日争战争夺,熊王他们相互弹劾,进而发展到意气相加,举凡一方赞成,另一方必反对。反之亦是。结果是刍粮腐于海滨,器杖朽于沙碛,无人过问。
熊廷弼向其他官员散布抚臣不做实事,不说实话。王化贞矢口否认:”何尝不说实话、做实事?”
熊廷弼王化贞他们之间的严重对立,弄得下边将吏掣于两难,无所适从,士卒疲于进退,而诸道将俱浮沉于战不战、守不守之间,笑啼不敢,而凡事牵制多矣。经抚不和,已闹到大明朝野皆知的地步,后金也是一清二楚的。
七月,廷臣和天启皇帝都试图加以调解,直至申斥。但事情越闹越大,两人的矛盾毫无缓和的迹象,连皇帝也制止不了,只好委托兵部召集大小廷臣,研究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会议于天启元年八月十一日在中府召开,由张鹤鸣主持,共八十余人参加,就经抚的去留问题,每人都表了态,却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最后,张鹤鸣将会议结果整理成一份书面材料,凡意见相同的,各归为一类,分别写上赞同者的姓名,交皇帝裁决。
其中主张经抚两臣竭力辽事,功罪一体的,有三十四人;主用抚臣许以便宜行事的,有周如盘一人赞成。史弼周等十人主张责成两臣各分任其事。有八人提出,专责抚臣,还有兵科蔡思充等九人,要求把熊廷弼调离,另行安排……总共有十五六种方案,意见纷出,莫衷一是,明确表示将王化贞与登莱巡抚互换,而留下熊廷弼主持大计的,只有徐扬先一人。
多数意见,包括张鹤鸣、王在晋这些重要人物在内,都偏向王化贞,力主留王化贞而去熊廷弼,要求皇帝赐王以尚方剑,加职衔,必肯用命任事。
天启皇帝阅后,批示吏兵两部共议,于经略与抚臣中选用一人,专任辽事,另一人调出别用。经议,拟留王化贞,对熊廷弼斟酌推用。还没等最后作出裁决,后金已大举进兵,他们感到临敌易将,必误军情,遂罢议,宣布仍以两臣协心共事,责以功罪一体。
第二三道奏疏是两个月内没有结果,第四道奏疏也就没有被讨论,因为支持王化贞的神仙们想把全辽东兵力归属给王化贞指挥,除了老的辽东野战军,统统调往辽西,让王化贞指挥他们进攻。
那么盖辽军和川浙军就只有一万三千的兵力,在神仙们看来勉强可以防御辽南三卫,进攻是不可能的。而且有些人人想着撤销辽东野战军,连盖辽军也必须归属王化贞直接指挥,否则就让盖辽军移镇,南下参与平叛川贵土司之乱。
这些神仙们除了党派之争外,文武关系也是重要考虑,因为他们已经看出,如果这次王化贞再败,抱皇帝大腿的卞为鸾有突破现有文武关系的可能。
卞为鸾对于朝廷的不断争吵,拖拉不决,深感失望,等朝廷做出决断不知是何年哪月的事,擅自将侯世禄的三千兵马调往石城岛对岸的地区防御,刘光祚的两万人自己是指挥不动的,因此也不敢奢望把他调走,因为刘光祚公开支持当权派。
其次五万多人的淘汰军队也要干活,把辽东半岛中间的山路,从盖州到石城岛对岸,从油岩到盖州,从油岩到石城岛对岸,这三条主要山路及其周边和三角形内部的一切道路全部破坏塞死。完成任务后计划是修建营房和屯田。
总之人不能闲着,反正他们每月还拿着军饷银子的,断掉这些人的军饷或者让他们解散回家,卞为鸾为首的这些高级将领是不敢做出来的,因为这意味着兵变。
再次是把盖辽军的水师和自家的船队留在盖州港,以备不需之用,水师的任务是沿三岔河向北侦察一百五十里,主要任务是侦察后金军有没有过河西进攻击辽西,两艘战舰留在港口改装,配装八门红夷大炮和八门学武火炮。
然后上了一道奏疏指出,要是朝廷决定进攻的话,从盖州向北进攻海州是最自然的选择,从广宁向东南进攻海州要比前者远一倍的路程,多四天的路程,而且全是陆地,还要渡过三岔河,军队必将劳累许多,后勤消耗很大,海运至盖州,然后集中兵力一路向北,军队也会轻松许多,后勤压力也很小。
其次自己是万万不可能服从王化贞指挥的,辽东的军事长官是熊廷弼而不是王化贞,王化贞是一位完全没有战争经验的文官指挥下,无疑是对三万野战军官兵来说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是对大明三百万辽东人民来说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朝廷强行要求自己这般办,自己就请求移镇,到南边去平叛,到大明九边镇也行。
为什么不现在就全力进攻呢?很简单,时间是对大明有利而对后金不利的,只要辽西和辽南两面的防御稳固了,进攻的时机就到了,集中野战主力于盖州,一路向北进攻海州辽阳沈阳是唯一的主攻路线,这条路线可用辽河来作为后勤支援,这是最为稳妥的做法。
现在进攻,一旦失败,后果十分严重,辽南及广宁都有丢失的可能,到时,辽南的七八十万百姓将望那里去呢?除了小部分可以越海逃脱和跑到海岛,大部分百姓将沦为后金的农奴。
广宁一失,京师的屏障就只有辽西的山海关至锦州一带的地区,建奴就可以从广宁出兵,从北边绕过这个地区,直敲京师的门户镇宣大,京师将在建奴铁蹄的直接威胁之下,大明的防线又要向西延伸许多,辽东战事将久拖不决,而不是像王化贞所说的辽民赐复十年,海内除去加饷。
军队的损失也会严重的影响以后的战事,对后面与建奴的作战影响极大,对朝廷的各位大人的信心也会备受打击,大明的百姓也会认为朝廷不行了。
后金铁骑以连续作战的方式,快速而突然的进攻,短促而猛烈的袭击,一举吓下了辽阳,再举吓下了沈阳,其势如锐不可当的狂飙,所经之处,席卷而下,不过自身损失也不小。
奴尔哈赤战略上的进攻战,战术上的速决战这一用兵特点,从萨尔浒战场到开铁之役,进而发展到辽沈大战,都一再地表现出来,并节节获胜。
攻下辽阳后,八旗将士满怀欢喜以为从此可以休止攻战时,奴尔哈赤又把目光转向辽河西岸的广宁镇,并为夺取这座重镇而迅速进行准备。
奴尔哈赤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定都辽阳,在没有人支持之下,以自己六十多年的一张老嘴巴把大家都说服了,要是只是劫掠一番就退了回去,辛辛苦苦的战果就大部分拱手相让,再想来一次嗨的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后金的战略空间就大大的拓展了,使大明京师感受到了军事威胁,并且把明朝辽东一份为二,可以在海州集中兵力抵抗辽南辽西的两面压力,不得不说这是极为英明的做法。
并且间接导致了辽东守战的战略分歧,把二十万辽东军搞得十分狼狈,洋相尽出,从大明朝廷和辽东的近两百个日日夜夜的争吵声中,奴尔哈赤也看出了大明的弱点,辽东守战无法统一,守的绝大部分过于保守,战的绝大部份过于激进。
就在攻下辽阳的第十三天,奴尔哈赤派遣第十子德格类和侄儿债桑弧率领由各牛录抽出的一千兵,前往辽河,武装侦察辽河。
辽河流经海州城西七十里,在此形成三岔河,过河西北行一百六七十余里,是辽西头号重镇广宁。
明朝视辽河为广宁的天险,是联系河东与河西的一条交通要道。每年以苇缆大船三十只为桥,便民往来。冬季辽河冰封,仍打芦苇搭造浮桥,以济不通。专明委派一员指挥或千户官员把截,讥察非常。
奴尔哈赤派兵侦察,显然,他打算从这里渡河,袭取广宁。这支部队至海州驻扎,另派部分骑兵驰往三岔河,察看河西明军动静。
奴尔哈赤惯使奸细,每于发动进攻前,就派出大批奸细潜入该地,侦察明军虚实和兵力部署,有的甚至打入明军内部,用间策反,做内应。辽沈大战出兵时,辽阳就安排了五百奸细,但是由于明军撤的太快,没有发挥到什么作用,奴尔哈赤的奸细可是连明朝皇帝和阁臣们及辽东经略熊廷弼也十分惊叹!
大明风云史5: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7/27485/176116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