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经抚不合 1
(小。.更)大明风云史4:更新时间:24-9-2:2:5。大明朝廷在这两个月的时间是争吵辽东的兵力配置官员配置指挥关系等问题,调停熊廷弼王化贞卞为鸾三者的关系。小说.。更
卞为鸾的四道奏疏上去,朝廷和地方吵成一团,最先出来的圣旨是关于辽东各级武将的处罚结果,卞为鸾戚金侯世禄柴国柱梁仲善五位总兵被降两级处分,为管总兵事参将,刘光祚被降了一级,也是参将,毛文龙升为管总兵事副总兵,辽南各支军队的各级军官被处于降一级的处分,前面加了个管以前的职级的称号。7669
因此辽东总兵官的名号落在了辽东唯一的总兵官刘渠的头上,而且辽西还有其他副总兵,使得投靠东林党的辽西各军军职高于辽南的,但是辽南各军无论从战力还是资历都高出一大截,引起了辽南各军的不满。
弹劾辽东巡抚王化贞及辽东经略熊廷弼的奏章争论最大,一上去,马上就有给事中周朝瑞等七人各疏劾王化贞张鹤鸣:”张鹤鸣党王化贞而力为主战,令之不受经略节制;仇廷弼,而不与关上一兵,且挠其三方布置,封疆破坏,两人同罪。
御史江秉谦上疏指出:”是化贞节制廷弼,而廷弼未尝节制三方也。
经略图有虚名,无权决策。
但在这时这些不是主流声音,朝廷枢臣、科道官员多替王化贞说话,支持他所谓一举荡平的不切实际的计划,极力诋毁熊廷弼守定而后战的方针。
甚至有人出于种种恶意诬陷他,布散流言,必置廷弼于死地而后快。
熊廷弼也是毫不示弱,往往以愤激的语言逐个驳斥,因而又招来更多的攻击。
刑科江西员外徐大化劾廷弼,指责他受国厚恩,不思与虏战,而日日与庙堂舌战、笔战,将来必败坏辽事!
熊王纷争,经抚不合,朝廷内外差不多都卷进去了,卞为鸾一加入,战况更加激烈,十分壮观,奏疏是内阁几位大臣一年也看不完,议论纷嚣,争经抚章疏如山!
正值内外为经抚不和哄哄然之时,内阁首辅是叶向高,执掌朝政的是东林党。
叶向高是王化贞的老师,自然是站在王化贞这一边的。
他支持王化贞不受熊廷弼的节制,并向皇帝上疏,称:”欲化贞受其节制,则举朝之人皆以为难行。
除少数人敢于支持熊廷弼的主张,大多数都随叶向高斥熊廷弼,公开鼓励王化贞反对熊廷弼。
王化贞更加有恃无恐,处处与熊对立。
熊廷弼气急难忍,愤愤地说:”诸位大臣能容我封疆之臣则容之,不能为你们门户所容就斥退,何必内借阁部、外借抚臣来围困我呢!”他向小皇帝哭诉:”照此下去,臣今无望矣!”
但是看到辽南及抚顺的有近九万五千兵马在卞为鸾的带头之下强力反对归王化贞节制,加上卞为鸾这个向来上疏写字如同魔王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名为弹劾自己实际上是支持自己而把王化贞扁的像垃圾,精神马上上来了,如同萎哥吃了伟哥变成了伟哥,上了一道奏疏,把王化贞张鹤鸣叶向高一党及支持他们的各路神仙痛扁一顿,说的比狗屎还要臭。
王化贞也是紧急上疏为自己辩解,宣称:”不战必不可守,不过辽河必不可战。
熊廷弼说”守就是为战。
如今人饥马疲,连防守都十分艰难,凭什么去发动进攻?以守为战乃上上之策。
两人各持一端,互不相让。
王化贞说:”正因为不足守,所以应当进战,以战为守!把七大参将的兵马给我,一个月打到辽阳城下,三个月灭掉后金。
熊廷弼说:”辽南怎么办?军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粮运如此困难,既然进兵,就应首先考虑运粮的办法!”
王化贞很有把握地说:”辽南不用考虑,我军一出,后金哪敢南下攻打辽南,我兵一过辽河,海州的粮食都为我有。
熊廷弼又说:”我兵既过河,就要考虑好如何守法,出现危险情况,如何支援法。
王化贞很轻松地回答说:”我一取下牛庄,那里必然响应,定有人缚叛将来献!海州一下,辽阳必恐,辽阳一下,沈阳必慌,沈阳一下,辽东恢复。
王化贞还重提以虏攻奴的战略。
泰昌元年,就一再鼓吹过亟救燃眉,唯有用虏(指蒙古)一著。
请求朝廷发帑金百万,带到山海关,宣谕诸虏,有能起兵讨奴者予金。
王化贞升任辽东巡抚后,继续推行这一贯的政策。
太仆寺添注少卿满朝荐批评说:”王化贞饷金以啖西蒙,而不给卒伍,偶有声息,驱之城外捍御。
等后金过河,又不见西蒙策应。
据熊廷弼统计,在近半年的时间,王化贞已经三次进兵,结果都是无功而退。
熊廷弼上言小皇帝:”明谕抚臣(指王化贞),慎重举止,毋为敌人所笑。
王化贞见疏,急疏回京,慷慨陈词,说出了下面一段气壮山河视死如归不到赫图阿拉不是好汉的话:愿以六万兵进战,一举荡平!臣不敢贪天功,但愿从征将士厚加赏赉,辽民赐复十年,海内除去加饷,而臣归老山林,于愿足矣!即有不称,亦必杀伤相当,敌不复振,保不为河西忧也。
稍需时日,经臣以三路蹙之,歼敌必矣。
臣又愿与经臣约,怒蛙可式,无摧战士之气;劳薪可念,无灰任事之心。
但过河之后,将士有不能破敌逃归者,尽杀之,其军前机宜,许臣便宜从事。
若一切指挥必待报而后行,则无幸矣。
如以臣言为不可,乞罢臣而专责经臣,庶得一意恢复,不至为臣所挠乱。
在王化贞看来,打败后金易如反掌,只须六万兵就可以一举荡平!他要求天启小皇帝给他立下军令状,让辽东的所有将士听命于他。
好像他这一举,天下立即太平。
熊廷弼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主守的方针,在和王化贞争论过程中,一再向朝廷申明:河西之役,臣主守者也,谓修守即以修战。
而抚臣不任守,则臣不得完守之局。
大明风云史4: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7/27485/176116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