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攻略河内
当然,楚国不会这么直接地拒绝信陵君。春申君委婉地回信道:“但俟秋实,当实于宁陵也。”
齐国表示可以提供粮食,燕国则以与赵国的争端未解决,拒绝与任何有赵国存在的联盟结盟。信陵君实际上只招集了韩赵两国。为了壮大声势,加上了魏国的附庸卫国,还加上了愿意提供物资支持的齐国,凑了个五国联盟。但由于韩国和赵国刚刚承受了巨大的损失:韩国失去嵩山地区,自己的平原地区面临不设防的危险,急需调整兵力,稳定郑城的形势;赵国先后与燕国打了两仗,后来又失去了太原,几乎死了一半。他们都希望明年再发动战争,以便有时间动员士卒。
诸侯们的动向通过各种商业网络汇聚到吕不韦这里。当得知韩赵两国都希望延迟一年发动进攻时,王龁有了想法,道:“设于今冬击韩魏,赵必不出,而韩魏不足虑也。”
吕不韦对军事问题几乎插不上嘴,提不出什么意见。秦王问道:“今刑徒不足万,且散在各郡,非一时能及。士卒当何出?”
王龁道:“河东新得三十七城,城五百,可得壮士二万。长信侯洛阳十万户,可得卒一万;三川郡新附,得城二十有奇,可得卒一万。此数者,皆新附于秦,初行秦法,民无军功,不得其爵,无以劝民。愿以战。”
吕不韦道:“民皆新附,恐无战心。”
王龁道:“驱之以必胜之地,可无虑也。”
吕不韦道:“战之者谁?”
王龁道:“河东、河南之间,盖河内也。河东出轵道,三川击其南,河内必得。”
吕不韦道:“洛阳、三川之兵皆出河内,魏西出击之,奈何?”
王龁道:“洛阳、三川之卒,所征者不可十之一二,其余者足以自卫。且得河内,河南安矣!”
秦王决策道:“善!”
会后,赵正问吕不韦道:“父其见战之必胜乎?”
吕不韦道:“未可必也。信陵君,贤公子也,门下士众。若举国而西,洛阳为忧。”
王龁道:“韩赵不出,魏公子必不独出也。相侯勿虑也。”
吕不韦拱手称谢,赵正也不再多言。
一直到十月,各诸侯国都没有大规模兵力动员的迹象,秦王遂令相府发出征兵令:河东征兵二万,出轵道,下河内。三川及洛阳各征兵一万,统归三川郡辖制,渡河与河东配合,征伐河内;各县为士卒各准备十斤炒粟,兵器、牲口皆从郡中出,其有不足者,由关中补足。
蒙骜、郡守摎当即于翼城、孟津设立了大帐,各县所征兵员限日到达。
吕不韦采取了一种很特别的做法:向安邑、垣城等河内的魏邑发出通令,命各城邑的魏国官员立即离开,将政事交由秦国的官员管理。与此同时,吕不韦还提前委派了各城邑的官员,随军行动。
从新获得的两个郡中,吕不韦得出了一个经验:许多城邑其实是可以不战而得的,那些诸侯派出的官员一无能力,二无战心,完全就是在当地取得利益;只要让他们把家财拿走,他们甚至连屁都不会放一个,马上驯服——渑池大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多一些像渑池一样的城邑,对于秦军是一个巨大的利益。另一方面,蒙骜一口气拿下三十七城真的震撼到了秦王:秦国的爵位一共只有十八级,如果一城一级,三十七城拿什么去封赏?而且,那些传檄而定的城邑,也要作为军功加以封赏吗?相府提前发出教令,让秦卒少打些不必要的仗,秦士也不可能不战而立功!可谓一举两得。
提前委派官员也避免了城邑管理的空档期,拿下一座城池,直接由提前准备好的官员就任,可以迅速掌握所在城邑的情况,迅速安定民心;就算以后放弃了,应该也比没有任命官员要有利得多,至少相关的情报掌握得更加透彻。
教令发出后,竟然大部分城邑的魏国官员都选择了退出,向秦国官员和平移交权力。河内诸城这些年迭经战火,许多城池都经历过屠城,有些城邑甚至被屠了不止一次,不要打仗才是民众最迫切的心愿。而那些高高在上的魏国官员只知道收税,并不体恤民情,权力达不到社会的底层,完全不可能组织起有力的抵抗。在吕不韦宽大的政策之下,带着家财回国才是最好的选择。拼命守城?性命丢了有什么补偿?
河内接收工作比兵力集结的速度还要快。等河东的士卒集结编组完毕,河内境内只有高都和汲城两座大城拒绝和平移交。蒙骜将辎重留在后面缓缓而行,自己则率领五千精锐取山路急进三百余里,只用了五天时间就出现在高都城下。而这时,后续部队才走了一半路程,还未到达端氏。
庞大的辎重队吸引了高都的全部注意,蒙骜前锋的出现完全出乎他们的意外。高都还没有来得及将周围的邑民收入城中,就只得闭城固守,大批邑民和携带的粮草都被关在城外,成为秦军的战利品。高都令派出军使向魏王报告高都失守,随即自杀,高都于当日被攻陷。
秦军任命的高都官员立即接管了政权,命令邑民各自归家;同时发出安民令,将秦军各部安置在各邑中就食。
从端氏到高都一段道路更加崎岖,后续部队用了十天才到达。这十天时间里,秦高都令已经颁布了数部秦法,其中包括阡陌令,并已在部分城邑中推行。
高都人对秦军并不陌生,十多年前,高都作为长平战场秦军的一个后勤基地,屯驻过大批秦军;但那些秦军只管打仗,并没有对高都进行有效治理,大家只对那位“战神”还有些回忆。
蒙骜待后援赶到后,继续率领部队出羊坂,浩浩荡荡进入山阳城。再从那里转向宁城、凡城、共城,兵临汲城城下。
在周围城池都已经完全政权转移后,汲城的坚守其实并无必要。
但汲城对魏国有特殊的意义,那里是魏国迁都大梁后的祖陵所在。可能由于大梁周围并无高大的山峦,魏国能够控制的惟一山地就是太行山一线,所以才把祖陵设在这里吧。当初将军摎率众袭击河内时,凭借着他的血腥政策,很轻松地拿下了汲城,随后立即转向朝歌,汲城并没有遭受巨大损失。联军到达后,魏军亲自守卫汲城,而把与秦军作战的任务都推给韩军和楚军,汲城成为当时一片废墟中的一块净土,周围的难民纷纷涌入,令汲城人口迅速增加。河内平定后,各城邑逐渐恢复,汲城的人口有所下降,但依然留下了许多人,以及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繁荣。
鉴于汲城的重要性,魏王也向汲城委派了得力的官员。这使得汲城成为少数几个不接受秦国条件,带着家财撤退的城池。目睹秦军两万人浩浩荡荡而来,汲城令也有些不安。但为了保护王陵,他只能选择与城池共存亡。
由于秦国并未稳定地控制河内,河内当时并未独立设郡,还是河东的一部分。蒙骜眼前只剩下一座城池,而且这座城池不大,随时都能攻克。蒙骜只派了五千人进逼城下,断绝汲城内外的联系。其余部队分散到各城邑,作为威慑力量,协助各城邑推行秦法。他当然知道,自己的行动实际上想在信陵君的联盟成型之前,迫使他提前发动,因此,河内很有可能保不住。但吕不韦采取的办法,让蒙骜有了一丝希望,或者在河内还能保住若干城邑,为将来的反攻打下基础。所以他决定在攻取汲城之前,先保障河内的秦法推行。
三川守摎也黄河边集中的大批兵力,现在也陷入无用武之地。他每天无奈地看着一队队车队渡河过来,再驶入南边的山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这些车队都持有秦相府的节符,他只能加以保护,甚至连税都不能征。这些人车,在摎的眼中就是一颗颗首级,其实很多人可以因此晋爵,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摎很不理解为何秦相要如此决策,他很自然地将它与吕不韦不是秦人联系起来:一心只想靠低买高卖赚钱的商人,那里知道战争才是最好的赚钱方法!摎摇着头,沮丧地回到他设在孟津的大帐中。
孟津一望无际的军营和遮天蔽日的旗帜,其实就是最好的威慑手段,让河对岸的人面对秦法,不敢生起反抗之心。孟津对岸的河内诸城,如轵、温等,曾经一度被魏王割让给秦国,而怀、野王等城,一度被白起攻克过,不过当时限于条件,并未在城中推行秦法。当然,当时的河东守白起也没有多大兴趣系统地推行秦法,他只要能够征发到足够的兵员就满足了。
相比于秦人对秦法威力的麻木,出身于他国的蒙骜和吕不韦对秦法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认为推行秦法是一项重大的举措,对于争取民心,稳定政权,发展经济都有重要意义,反倒能抓住一切时机推行秦法。这也许就是当局者迷吧!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0381/20381103/4984668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