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祖龙赤蛇 > 第142章 五国联军

第142章 五国联军


  当秦相府的教令传到河内时,河内当时就有官员报告了大梁。魏王对自己的官员,以及河内民众的斗志很有自知之明,当即让信陵君立即筹划应对之策。信陵君立即派使者严令各地官员不许撤离,必须就地坚守,自己的援军马上就到,但派出的使者一去不复返。将传达命令的使者暗中杀害,是地方官拒绝执行中央命令的一种常用的“软方法”,反正死无对证,到时候只要说自己没有接到这一命令,就能蒙混过关;而使者通常也知道这一点,不用地方官员杀,自己隐身,甚至就隐身到地方官主政的地方,没有谁会傻乎乎地坚持回国报信。
信陵君采取的另一项措施就是征发士卒,主要是大梁周围的士卒——这是他和魏王精心训练出来精锐。但这一次,信陵君发现了一个以前没有的现象:他的门客分派不下去了,因为各城邑的士卒都有自己的教官,他们过去通常由武卒出身的人充任,但二十多年后,那些武卒也都老了,多数已经去世,现在主要是本邑中有作战经验的人。征发士卒时,这些教官自然充任了各级基层军官,而上级官员则通常由邑长老充任。过去信陵君常用的控制部队的老套路:派门客沉到基层,现在效果不明显了,许多人并不买账。
营司以上的高级军官自然是由诸魏公子担任,这是他们的特权。本来营司职位只有武卒中设立,取消武卒制后,只有士卒可以遣散,或转行为其他职务,如乡邑的武师;军官不能遣散,他们还靠着这点薪酬过生活呢。虽然平时不管理士兵了,但照拿薪水;一旦出战,就由他们充任各级军官。信陵君不在魏国的这十年间,魏公子和征兵的乡邑之间形成相对固定的关系,谁出任哪些乡邑的营司、校率,也都有定分。这种相对固定的管理关系,过去只有武卒中存在过,民军中是不存在的。所以,过去信陵君可以比较轻松地控制住民军,现在困难就大多了。
与秦国征兵,器械、粮草由官府供应不同,在魏国士卒的基本作战物资是由各人自行承担。征发令下达后,被征发的邑民除了准备冬衣外,还要自备兵器和糇粮,通常要准备一个月以上的糇粮,大约二三十斤,以及必要的餐具。炊具也必须自备,但通常是由邑里共同携带一两个;邑里通常要派出一乘牛车,运输由邑里准备的器具,如鼎、釜、金、鼓、旗等;如果是富裕的邑里,也可能会派两乘车,那就必须携带必要的草料。
由于各种物资准备工作,所以魏国征兵不如秦国那么快捷,没有一个月的时间几乎不可能上路。
在魏国征兵的时候,信陵君也同时向赵国、楚国和韩国派出使者,请他们尽自己可能,调派一些部队参战;卫国是魏国的附庸,信陵君没有客气,直接要求卫君征发一万人。但向诸侯求援,哪怕是向卫国这样的附庸诸侯求援,也是一件既耗时又耗力的事,与诸侯间的讨价还价时常弄得信陵君精疲力竭。
信陵君只得眼睁睁地看着秦国官员接管了一个又一个河内的城邑,那些在治理这些城邑的过程中大赚特赚的官员,拖着他们或多或少的家财,排着队渡过黄河,在秦人的保护下穿过洛阳,散入魏国的各个城邑中,甚至堂而皇之地进入大梁。信陵君不敢对他们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惩戒手段,他还指望着这些家族的支持呢,不可能得罪他们,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信陵君将那些退入大梁的官员都找来,他们一个个义愤填膺,当着信陵君痛斥秦人的无耻,以及自己面对强权的无力——“彼村夫愚妇,少忠义而畏威。见秦军势大,皆无战心。……若公子以大军临之,彼必归矣!……今归国,愿为公子前驱!”
信陵君也就最多罚俸数月或一年,表示自己赏罚信明。但谁都知道,这点钱对于他们运回国的家财来说,不过九牛一毛。对于那些势力不大,信陵君指望不上能够在别的方面有所助力的,也会让他们捐些钱粮,以助军资,但也都小心谨慎,一般以他们运回国家财的一半左右为度。
信陵君自己将封地宁陵十万户的收入全部拿出来用于这次作战,然而,他没有从宁陵征发一兵一卒,理由是宁陵是边城,要留下士卒守卫边境。他打算从自己封地管城征兵,但管理管城的官员已经换成了韩国官员,软拖硬磨,拒不执行征兵命令,甚至连粮草也不提供。信陵君十分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一直拖到十二月,魏国的士卒才征发到位,而这时已经快到夏历新年了;诸侯的援军则还未到。卫国按周历过新年,周历新年就是十二月,卫君表示过了新年才能将征发的士卒开往前线。看赵、韩的意思,正月新年之后能够派兵过来就不错了。但过了正月就要准备春耕,那时发动战争,能够作战的时间十分紧,拖时间长了,会耽误这一年的收成。
魏王一直在旁边看信陵君的笑话。自从信陵君回来后,魏王就又回归那种万事不管,全推给信陵君的状态,一切政事都交给信陵君处理。但目前魏国上下官员已经完全与信陵君脱节,信陵君既不了解他们的才能,也不太清楚他们的利益勾联,使用起来很不顺手。回国快半年了,也只能按过去常规来处理日常事务,兴利除弊的事,连门也没摸到。现在举兵伐秦救河内,魏王更加不管,所有事务都推给信陵君来解决,不过还时不时提醒信陵君,谁谁谁不可开罪,勿误农时,与民休息……
魏军集结的地点也让信陵君伤脑筋。大梁周围自然不宜集结大军,中牟是王家狩猎场,圃田是王田,都不宜集结大军,大军的集结点必须放到长城以外。长城以外的管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条件成为大军集结点,但却在韩国的控制之下,管城官员不允许魏军在城外屯驻。信陵君不得不将集结地点北移到济水河边的衍氏和厘城,只是那个地方距离荥阳只有四十余里,离秦军太近,魏军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秦军侦察到。虽然有这种不利,但也是在各种无奈下的一种方案吧。
由于诸侯的援军迟迟不到,信陵君也不愿提前进军。已经集结的大约五万大军在衍、厘周围屯驻,每天只有两餐半食,军心浮动;充任各级军官的魏公子见进军无望,也都悄悄地回了家,扔下部队交给家臣们处理。信陵君只能让两城尽力供应大军的粮草,勉强维持士气;新年时,还专门准备了酒肉,犒赏三军。
汲城闭城三个月后,终于无力维持城内的秩序,于新年过后开城投降。蒙骜进城后,放城内的邑民回家。但家里同样无粮,他们只能四出投亲靠友,勉强维持。
信陵君在衍、厘一带集结大军,蒙骜在河对岸早就观察到了。他一面遣使报告咸阳,一面通知三川守摎,让他作好准备。三川守摎也是一肚子气,自己两万大军在孟津也集结了三个月了,既不让解散,也没有攻伐的对象。他整天处理士兵的吃喝拉撒,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违纪事件,让人精疲力竭。
信陵君在魏长城外集结起大批军队,反而让摎生起一种希望,他向咸阳建议,合三川、河东两郡之力,打击魏军。但咸阳方面没有回复。吕不韦只是下令洛阳倾全力供应孟津的秦军,勿使有缺。
就这么拖拖拉拉地进入了二月。咸阳突然传来一道奇怪的命令,孟津秦军全军过河。同时,分散在河内各城的河东军则分别集中于怀城和宁城。
这一奇怪的兵力调动把蒙骜和摎都搞懵了。难道不应该让蒙骜过河威胁大梁,自己出荥阳攻击魏军么?
两人不约而同地向咸阳发出密函,询问这一行动的意图。十几天后,王龁亲自率领自己的亲卫,以及上百名准备赴任的秦国官员来了。他带来了秦王的决定:蒙骜率一部秦军过河,主动向魏军进攻,吸引魏军向成皋、洛阳一线进攻,将魏军牵制在黄河南岸,不许魏军过河;利用洛阳周围的有利地形,大量消耗魏军军力。河东军的另一部,从宁城出孟门关;三川军北上高都,两军合力攻略上党。具体方案仍与攻略河内类似,三川军进入高都后,向上党各城发出秦相的教令,通知各城韩国官员主动移交政权;对于不服从者,则给予武力打击。
蒙骜和摎都对这一计划感到万分惊讶。在诸侯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秦王不是思考如何防御,反而利用这一时机,再夺取一个郡。
蒙骜道:“魏军众,秦军以少击众,必不胜。”
王龁道:“但抑魏军于河南,则为盈。”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0381/20381103/4984431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