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刘氏三国 > 第二十八章 废立 下

第二十八章 废立 下


昭宁元年九月中,董卓于嘉德殿大会文武官员,由李儒宣读策文,废现任皇帝刘辩,贬为弘农王;再由九岁的陈留王刘协继承大统,改年号为初平,董卓任相国,总揽军政大权。

        尚书丁管当庭反对,被吕布于众人前斩杀,群臣震慑,不敢再起非议。

        后将刘辩、刘辩之母何后及刘辩爱妃唐氏迁入永安宫居住,并封锁宫门,任何人不得擅入。至此,刘辩登基不到半年,即宣告下台。

        洛阳依然是一如既往的平静,换了个皇帝,于百姓而言并未产生多大影响,他们关注的只是衣食温饱。连年不断的灾害,黄巾军的战乱,已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加上政局的多变,朝庭始终没有拿出一个实际可行的方案来赈灾救民。流民四处游走,乱军此起彼伏,朝中佞臣当道,大汉王朝越发显得恹恹一息。

        公元189年,大汉昭宁元年十月。

        国家虽日益衰败,但洛阳毕竟是一国之都,属朝庭百官和天下富户汇集之地,比之其他地方,已好上很多。

        时至正午,街上行人渐少,巡逻的甲士却丝毫不减。自从一个月前刘协登基,董卓为防有人趁机作乱,便大大加强了城中守备。如此一来,虽暂时安稳了局面,但西凉军军纪不佳,每日都有百姓被兵士欺辱的事件发生。

        一骑快马由相国府驰出,径直往城东奔去,马背上的骑士似乎赶得甚急,不停挥鞭抽打。行至耗门时,才被守称官兵拦下。

        “想作死啊!”骑士顺手一鞭打在阻他去路的兵士盔帽上,“本官奉了相国大人的密令,有要事出城,赶紧让开!”

        “不好意思!这位官爷,上头下过严令,但凡是出城入城者,一概要下马检查。”兵士也看出马上之人身份不低,言语中颇为客气。

        那骑士却不买帐:“混帐!我都说了是密令,难道还要给你过目?你好大胆子,连相国府的马也敢拦,不知道我是谁吗?”说话时不断向后张望,似乎怕被人追赶。

        兵士见他如此,心下更是起疑,又不敢强来,正在犹豫不决间,有人为他解了围:“哟!我当是谁呢,原来是曹世叔驾到。小侄刘琦在此见过世叔!”

        一道身影由后闪出,正是刘琦到了,而马背上的人自然是曹操了。

        曹操在马背上还个礼,倨傲道:“伯瑗,你带的好兵啊,竟然连我都拦下了。怎么?升了校尉之后,把我们这一干长辈都不放在眼力了?”

        董卓废皇帝后,仍有不少忠心的大臣在暗地里反对。半月前,越骑校尉伍孚谋刺董卓不成,反被当场击杀,因此事而遭株连的大臣甚多。为填补空缺,董卓大肆提拔亲信,刘琦在这种情况下升任城门校尉,执掌洛阳十二处城门的防御。

        刘琦遭曹操责怪,却不动气,依旧客气道:“世叔说得哪里话,是这帮家伙不懂事,得罪了世叔,小侄这就亲自送您出城。”挥退阻拦的士卒,骑上马跟着曹操,就这么一前一后出了城。

        到了城外,曹操见刘琦还没有分手的意思,只是不紧不慢的尾随着,心中焦虑,他急着出城乃是为了逃命,哪能更刘琦在这瞎耗,又不便开口明说,只得道:“伯瑗,不必再送了,这就告辞吧!”

        刘琦也不阻拦,只是挂怪怪地瞪着曹操,笑问道:“也不知此次是何等重要的旨意,竟要劳烦世叔亲自前往?”

        曹操脸色一沉,道:“伯瑗,不该问的不问,规矩你应该明白。这是相国大人的密令,我正急着去办,你还是快回去吧。”

        刘琦奇道:“既然如此紧急,那为何不见世叔身上带着干粮饮水?既是办公差,又为何穿着便服呢?”

        曹操被瞧出破绽,内心一阵慌乱,装作大怒道:“刘伯瑗,你是什么意思?”

        刘琦还是一副恭敬模样:“不敢,小侄添掌城门安危,自然是要尽心尽责,以保万无一失。”刹时,语气转厉,“可世叔适才却无一句实话相告,还编什么密旨意图蒙混,难不成是欺小侄年幼无知吗?”

        曹操知道自己低估了眼前的年轻人,心中杀意大盛,手掌微微搭上了剑柄。

        刘琦将曹操的动作尽数看在眼中,却丝毫不加理会,只是拱手道:“世叔不必惊慌,恕小侄用上心计了,还是快走吧。”

        曹操一下子没反映过来,不禁张口道:“什么?”

        刘琦指着曹操握剑的手,笑道:“能让世叔不惜要杀我以求摆脱麻烦,想必定是会累及您性命之事。可若大的洛阳城中能下令杀世叔的,除董卓外别无他人。世叔既然是和董卓作对,小侄又岂会和您为难?”

        曹操心下感动,却也不多说什么,只是抱了抱拳,便拍马离去。

        刘琦与曹操告别,独自一人回城后,方知城内已沸沸扬扬传开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又借机脱逃。

        曹操逃回老家陈留,得当地巨富卫弘出资相助,先往各地发送矫诏,号召共讨董卓;然后召集义兵,训练人马,只是数日之间,已有数千人先后来投。

        已担任渤海太守的袁绍率先响应,领兵直赴洛阳。后各地诸侯纷纷举起义旗,一时间京师震动。

        “混帐!”董卓朝着一众幕僚咆哮着,“枉我当初如此厚待曹孟德,他竟敢起兵讨伐我,好一个不知廉耻的小人!”

        屋内坐着的,都是一路跟着董卓,从西北打到洛阳的亲信将领。经历了曹操一事后,董卓也只相信这批人了。

        还是李儒第一个开口:“大人,如今乱军势大,我军必会面临苦战。故臣建议,在正式交战前,未免有人私通敌方,我们应先将这些隐患清除干净。”

        董卓不解道:“你指的是谁?”

        “刘—表—”李儒缓缓吐出两个字,见众人不明白,又解释道,“洛阳军方几个领头人物,不过就是袁绍、曹操及刘表等。袁绍早就被大人外放到了渤海,而曹操又逃出洛阳,那么最有影响力的,只剩刘表了。为防万一,还是尽早除去的好!”

        张济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不可。无端杀害大臣,只会令其他人心寒。况且刘表早就投效大人,若就这样杀他,日后谁还敢为大人效命?”他平日里与刘表交好,故此刻出言求情。

        李儒讥刺道:“张将军在这种时候还不忘为好友求情,当真令人敬服!”

        张济自知口才及不上他,并不多说,只是看着董卓。

        董卓考虑半晌,道:“刘表为人谨慎,难以捉到他的把柄,就怕能杀他,却不能堵住别人的嘴。”言下之意,就是杀还是要杀的,只不过得杀得让大伙都没话说。

        李儒却是早有准备:“前些日子得到消息,长沙太守孙坚与荆州刺史王睿合兵北上,不想却闹了矛盾,孙坚杀了王睿,又尽吞其部众,现已继续北进。而如今的荆州,北有袁术盘踞,南有孙坚称雄,中则是匪寇横行。大人不如将刘表派去任荆州刺史,却不给他一兵一卒,岂不是可借他人之手,除此祸患?”

        “好,立刻让陛下下旨,命刘表为荆州刺史,令他尽快赴任!”

        作者语:这章写的很不好。关键是这是过度段落,又要在大家最熟知的历史中,加进额外的故事,对我来说很难,想的头都痛了。

        第一卷《洛阳》可能会在情节上有些无聊,因为必须为主角的成长打下基础,又脱离不了原来的历史片段,很受限制。不过,很快就会进入第二卷《江夏》,那时可撇开原先的历史空间,充分发挥了,主角也离开了洛阳,开始了征战和创业。

        有些话要先交代一下:

        1.刘琦的母亲张氏,暂时还死不了,这与历史不同,先向大家道歉。主角今后将会面临严重的家庭内部斗争,我需要一个人物来体现其中的矛盾曲折;还有,主角的很多做法在道德上未必是对的,要有一个不重要但够分量的人不断和他产生冲突。

        2.蔡琰身上还是会多花些笔墨。我不想把女主角当花瓶,上过就算。书中的刘琦并不是一个类似于其它三国小说中的完美人物,他有很多缺点,思想上也有偏激的一面,故需要一些和他有思想冲突的人出现,帮他完善自我。所以感情戏不会少,这里只有向“孤剑1099”说抱歉了。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17/17911/940353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