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不明不清 > 第1115章 咖啡馆

第1115章 咖啡馆


苏伊士港,利亚德阿拉伯酒馆。这是全城最大的阿拉伯酒馆,由皮雅利家族经营,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当地非常有名,尤其受马穆鲁克和阿拉伯贵族钟爱,从下午到晚上总是人来人往。

按照伊斯兰教义,穆斯林是不能抽烟喝酒的,因为这两种东西都有刺激人神经系统的功效,容易让人上瘾和失去理智。

但阿拉伯酒并不是酒精饮料,而是咖啡。由于穆斯林不允许公开饮酒,违者会被施以很重的处罚甚至死亡,所以他们把咖啡当做替代品,戏称为阿拉伯酒。

咖啡原产于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的高原上,7世纪左右传入阿拉伯地区,由阿拉伯人逐渐创造出更接近后世的食用方式。

在17世纪时,大部分欧洲人还不知道咖啡的存在,只有威尼斯人通过埃及和奥斯曼进口了少量,并在欧洲少数城市开办了咖啡馆,仅限于贵族阶层饮用。

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咖啡种植的时间也很短。最初是由荷兰人带到巴达维亚试着种植,后来被大明海军发现,才引入了大明帝国,在安南和小琉球有不多的种植园,产量也不是很大。

主要是大明百姓对这种苦哈哈的饮料没什么兴趣,种多了也没地方出口。仅有的几座种植园都有皇室股份,主要在于育种和改良,暂且不求产量。

利亚德咖啡馆二楼和三楼全是大大小小的包间,专供有身份的人会客谈话之用。此时三楼临街的大包间里有点人满为患,十多个男人盘腿围坐在地毯上,咖啡和阿拉伯水烟混合而成的甜香味弥漫在每个角落,让人有点昏昏欲睡。

“真主保佑,朋友们,货物到港了!”

突然房门被人从外面用力推开,撞在墙壁上发出了闷响。随即一个矮胖的身影冲进来,向着屋里所有人嘶吼。声音压得很低,表情却十分精彩,头顶油光发亮。

“皮雅利兄弟,亲眼看到货物了吗?成色怎么样?”原本死气沉沉的气氛立刻变得活跃起来,不停有人出言询问,脸上全带着急切之情。

“不光看了,还去海上试了试,都是崭新的好货,比奥斯曼人用的英国货还好,听说是荷兰人最新的产品。这次总共运来了1500支,还有3门能用骆驼运送的火炮。

有了这些货物,再加上我们几家招募的士兵,拿下苏伊士城轻而易举。只待把城里的守军击败,抓住侯赛因帕夏,就可以通知贝都因人向图尔港发动进攻了。穆罕穆德兄弟,你那边是否准备妥当了?”

又矮又胖还谢顶的皮雅利在靠墙的地方找了位置盘腿坐下,接过咖啡杯喝了一大口,又深深喘了口气,才开始介绍他这次冒着极大风险亲自去港口外海接货的经历。

在决定要铤而走险保住自家地位和财产之初,主要希望还是寄托在贝都因人身上。那些彪悍的游牧族人在半岛内陆来如影去如风,与奥斯曼人周旋了上百年,虽然始终没把敌人击败,却成为一支让奥斯曼人闻之变色的重要力量。

至于那个叫片甲不留的葡萄牙船长所说的援助,不能全然不放在心上,却也不会投入太大精力。
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些来自欧洲的异教徒冒险者在红海和阿拉伯地区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像走马灯似的来来去去,为的不过是利益,诚信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

但当其派来的水手明确表示要提供武器,而且是先用后付钱时,又不得不让人有所期待。

奥斯曼人虽然允许贝伊们拥有部族私兵,却对火枪火炮限制的非常严格,在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全派驻了官员,专门盘查往来货物,发现船只私自携带火器就会施以重罚。

没有了来自欧洲的货源,埃及和阿拉伯半岛上的部族武装只能继续使用弯刀和弓箭,这也是人口数量占优的本地人,为什么无力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原因之一,真打不过!
只要有了差不多的武器,把奥斯曼帝国打败不太现实,但在埃及某处割据一方还是不难的。到时候以此与穆拉德四世谈判,不光能让家族继续保有目前的特权,说不定还能更进一步。

攻城失败或者谈不拢咋办?太简单了,带着家族向南逃避呗。奥斯曼人只占据了埃及北方的城市和部分乡村,再往南属于权力真空地带,谁的实力强谁就能活下去。

目前的状态是不反抗也得落到如此地步,既然干不干结果都差不多,为何不为了家族的未来拼死搏一下呢?

“皮雅利兄弟,贝都因人向来注重信用,对于已经向真主发过誓的承诺一个字都不会更改。只是我有些问题还没弄明白,要请你再详细说一说。

首先是货物的来源,我不相信会有人白送好东西,有来就要有回。现在请你明确说清楚,如果接受了这些馈赠,对方要我们拿出什么做为回报?”

穆罕穆德是个大胡子,穿着贝都因人最常见的袍子,年纪很大了,黢黑的脸庞上布满了刀劈斧剁般的沟壑。但眼神很清澈,并没有被屋里的喜悦气氛左右,慢条斯理的提出了质疑。

“穆罕穆德兄弟问得没错,从陌生人手里拿好处是很危险的。之前我没有细说,是因为不确定这批货会送来,现在自然可以讲了。

片甲不留兄弟是位出色的船长,经常驾着葡萄牙帆船在科伦坡港停泊。他还是个神奇的商人,从来不买普通货物,什么东西利润最大、最紧俏就卖什么。

我的家族有商船定期往来于科伦坡港,主要是采购白糖、可可茶、巧克力、香料和宝石,在做生意时无意与他结识,算起来应该有五年多了。

他在这期间多次帮助皮雅利家族在科伦坡港购买紧俏货物,当地的葡萄牙人、大明人、荷兰人、丹麦人都与之交往密切,愿意提供方便。我也去科伦坡港与他见面聊过,亲自表达了感谢。

正是在闲聊的过程中得知了我们的遭遇,他才有了提供武器帮助的想法。条件只有一个,在苏伊士城被攻下之后,与他的公司签订合约,租借部分港区做为专属码头,用租金抵偿购买武器的货款。”

(本章完)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84051/84051576/12139803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