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首先,闻人安加强了城墙上的防御。在兵力不足时,城墙上的防御是否够强就非常重要了。闻人安命人把锦城中所有的□□都搬了出来,架在城墙上。
所以,当把营中的人都分配去控制□□了之后,不仅没有留下一个人,而且还剩下一些□□都没有分配。闻人安看着营中剩余的少得可怜的人,想了想,终于做了决定。
很快,闻人副将想请锦城中的所有居民于本日巳时一刻在城主府外一聚的消息就传遍了全程。锦城百姓们纷纷表示不解,这闻人副将怎么那么多事?说征兵,城中壮丁也都积极响应了啊,剩下的多半都是些老弱妇孺,怎么又要请去一聚了?
疑惑归疑惑,不解归不解,兵爷的命令还是得遵守。巳时一刻,百姓们还是聚集到了城主府门前。
正是中午。锦城的阳光格外地充裕,似乎比平时都要多谢,将整个城市沐浴在一种浅浅的炎热里。在这样的阳光下,每一个人的面目都显得清晰而立体,就连闻人安眼睛四周的黑眼圈都格外明显。当然,其中有一个原因也是她的皮肤比较白。
锦城百姓们见到闻人安,都议论纷纷。用看男孩子的眼光来看,眼前的这个小副将长得太文弱太白净,一点都不像会打仗的样子,和他左右两边站的那两个高大的士兵天差地别,说是个小书生还有人信。
于是,在人群中就有人开始小声地说:“这个人不会是闻人副将派来糊弄我们的吧?就算糊弄好歹也有诚意一些啊,找个乳臭未干的小白脸儿过来是什么意思?”
闻人安已经提前预料到,自己在锦城百姓的脑补里大多是虎背熊腰皮肤黝黑一下巴蓬乱的胡子说不定还更夸张一点例如眼若铜铃啊什么的,只要不影响到她的计划,她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她。所以,面对百姓们的议论,闻人安只是保持沉默,静静地看着议论中的人们。
过了一会儿,人群中的声音渐渐低了下来。人们的注意力终于再次回到了目前闻人安叫他们过来的目的上。只不过,比起刚开始的不解,此刻更多了一分轻蔑与不满。就这么个小白脸,大中午的叫大家过来干站着干什么?
待议论声渐渐消失之后,闻人安轻咳了两声,表示自己要开始发言了。她的目光细细扫过了眼前站着的这些百姓的脸庞。除了实在躺在床上起不了床和在家里没有办法来的没有出嫁的待嫁姑娘之外,锦城的人都聚集在了城主府前。一大群人的脸上,都是差不多的表情,就如同他们差不多的茫然的眼神一样。
“感谢各位乡亲父老给我一个面子,那么,我就直入主题了。事到如今,我也不得不将实情告知大家。相信大家对于此刻我南郦的情况大体有些了解,北方有北鲤来犯,而南诏同时又来犯锦城。我十分荣幸地受朝廷所托前来保卫锦城。只是,北鲤与我国向来不合,此次重兵攻打,朝廷只能将大军遣至颢殷城抵抗北鲤,而遣至锦城的军队相比之下则少之又少。这也是我先前重金聘请愿意守城保家卫国的军士的原因。”
闻人安顿了顿,条件反射地看了看眼前的人们的反应。果然,眼前的百姓们的议论又开始了。闻人安用鼻子想都想得到,现在他们议论的话题会是些什么。但时间并不充裕,这一次闻人安并不打算等他们议论完了再开始说话。
“先前,我军截杀了南诏军大部队,为成功守城首先奠定了基础。其中不乏各位的亲人朋友们的功劳。只是,这次的守城方法皆是我所谋,主将沈将军并不知晓,也不清楚南诏军实情,今日天不亮就带了兵马直奔南诏军营。目前由于锦城的父老乡亲们的支持,我军实力大增,但还不可与南诏军正面交锋,此次沈将军带兵前去后,三日之内,南诏军必定来犯。而如我所说,主要兵力皆被沈将军带走,留在锦城中的将士数量,最多不过百余人。”
还没有等闻人安把这段话说完,百姓们都已经炸开了锅。闻人安抬了抬手,一旁的军士走上前去,大声维持纪律。为了保证足够的威慑力以保证效率,闻人安特地从剩余的军士中挑了两个最为高大看起来最为强壮的来,且两个都不是锦城人。
虽然已经尽量避免,但闻人安还是不知觉地把沈忘年给说了出来。她已经尽力不让自己的话听起来显得全部都是沈忘年自己犯傻做的孽,但说出来还是隐隐有这样的感觉。她也可以想象,自己的语气是有多么的不和谐。
不过她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当那两个军士把纪律维持下来之后,闻人安继续开口道:“各位先听我把话说完。我不过是带兵打仗的将领,若是丢了锦城,不过是丢官丢勋,至多赔上一条命罢了。而各位,生在锦城,长在锦城,各位的先祖,也都长眠于土地下。若是锦城被南诏人攻破,则家破人亡,就算日后各位的后人们想洒扫祭祖也不能如愿。现在,我出黄金千两,若自愿与我一起守城的,可来领取黄金。若不想守卫祖祖辈辈的家园,那我也不勉强。”
闻人安在现代生活了十多年,见多了拆迁钉子户。这已经成了一个定律:每逢拆迁,必有钉子户。他们出于各种出发点,总是要与拆迁队死磕到底。从这个现象中可见,中华民族对于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土地的守护欲是非常强烈的,这或许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的一种思想,特别是在老一辈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见百姓们已经有了些动摇,闻人安决定再加一把火:“各位的一些亲人朋友,现在也在出征南诏的队伍中。他们可能是各位的儿子、丈夫、兄弟、邻居。若锦城还在,那么至少,他们还有家可回;如果锦城丢了,他们前面是南诏大营,后面的退路已断,不死也难了。”
终于,有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妇人站了出来。那妇人长得高大,膀大腰圆,看上去有些像男人的身形,应该是经常务农的那种,满头黑发盘成一个粗大的髻。她一开口就问道:“闻人副将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
闻人安点点头:“绝无半句虚言。”
那妇人道:“既是如此,那民妇愿领这笔赏金!”
有了那妇人带头,响应号召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上至六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岁左右的孩童。几乎整个锦城的人都接受了号召,一起守城。同时,也是守卫他们自己的家园和所爱的人。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49/49611/27338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