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9 不靠谱的太阁记 四
“表面看家康是占了大便宜,因为当时超过百万石的势力,除了德川外仅仅也只有丰臣、毛利两家而已,何况是超过250万石?这样看来,改封到关东似乎对德川大大有利。但如果仔细一想就不是那么回事:一方面关东平原经过征伐之后已被严重破坏,重建起来都需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和时间。另一方面那时的关东平原也远不如今天这样繁荣,在当时仍然是大面积的落后的穷乡僻壤,仅仅比起东北那样的山窝窝来要稍微好一点。即便是号称两百多万的领地,也未必比原先苦心经营起来的那些地盘来得实惠。更何况这样的决定从秀吉这方面来讲也不吃亏:因为移走了家康之后,整个东海道差不多都已经成为了丰臣嫡系的领地,被福岛正则、池田辉政这些人给占据,整个由关东一带上洛的通道随之被牢牢掌握在丰臣家的手里。再加上北边的真田昌幸还有上杉景胜等人的牵制,家康想要兴风作浪闹出点风波也是难上加难。
“这样一说差不多就明白了,秀吉的安排原本是大致没有问题的。如果没有后来那场严重的内乱的话,家康想要颠覆秀吉生前安排好的体制也确实是难比登天,毕竟丰臣家的一大票盟友和部将都占据了稳固位置,福岛正则、加藤清正等一干由秀吉亲自提拔起来又有姻亲关系的将领不但能征善战而且也忠心耿耿,绝无轻易倒戈的可能。事实上,他们也确实从没有动过背叛倒戈的念头,直到关原合战的时候与西军大动干戈兵戎相见,固然有自保的因素在内,其初衷无非也都是为了替亡故的‘太阁’尽忠、用各自主张的出路来挽救分崩离析的丰臣政权而已。
“而且我当真觉得,所有那些只顾批评而提不出任何替代方案的评论家和政客,怎么说呢,也只能是耍耍流氓。只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却不提究竟应该怎样——因为对于大部分问题,无论怎样反正都有人不满,所以为了避免触犯众怒背上责任就不提建议只顾批评。那样的批评,除了误国误民之外大概也就能博取自己的政治资本而已,因为他们完全提不出任何切实可行的有益合理的建设性替代方案。”
说到这里阿力已经不自觉伸手捂嘴打了个哈欠。漫长乏味的关于历史政治方面的论述,再加上夏季午后时分长时间开车产生的那种疲劳,难免让自己觉得有些无聊和困倦。
“话扯远了,刚刚讲到秀吉安排下的分封体系。——上面说了,这样的安排本身大概是没有问题的,但情况恰恰出现在丰臣家内部,局势几乎在秀吉死后的第二天就已经发生了逆转,朝着不可挽回的方向坠落了下去。要说起原因来自然得谈一谈当时文治派和武断派之间的冲突。所谓的武断派,也就是先前所说过的包括贱岳七本枪在内、一路以来跟随秀吉南征北战的那些功勋旧将,其中最为知名的自然是福岛正则和加藤清正那二位。所谓的文治派,也是由秀吉提拔起来,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一些官僚,主要负责内政和军需等方面,执行了包括检地、刀狩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对于军队后勤的保障和丰臣政权的建设其实也可谓贡献颇多。
“两派的仇怨由来已久。简单说来,文治派嫌弃武断派居功自傲不服管制,武断派则憎恶文治派军功微薄却掌握了中央实权,有点类似于枪杆子和笔杆子之间的权力冲突。在不断的相互憎恶之中双方的矛盾一步步累积,开始拉帮结派产生对立。这些矛盾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更是被彻底激化,由于在评议军功的过程中感觉受到了不公正对待,加藤清正等人开始对石田三成这些文治派官僚深恶痛绝,发展到不共戴天的态势——军队和官僚体系的冲突,整个囸本二二六兵变的历史模板。在秀吉死后这一情况尚且还能勉强应付,因为有五大老之一的前田利家从中协调缓和,但随着第二年利家的去世,局势再也没有了约束,于是在利家逝世的当天夜晚双方就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35/35091/19017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