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明美 > 第六章 海将令

第六章 海将令


参与爱尔兰作战的明军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海军护航舰队,以8尊拖曳式铁甲炮台为核心,搭配乙型巡洋舰20艘。二是陆军兵力,来自五湖地方、山东地方的十五个营的陆军。三是“大洋决战”的主力舰编队,战列舰20艘。四是“舰队之眼”侦查编队,甲巡8艘。等外军舰60余艘。

        部署在布列斯特的法国舰队倾巢出动,法国陆军则出动第七军、第九军、旅居欧陆的爱尔兰人、苏格兰人组成的“芬尼亚”军团。

        两国总兵力超过三十万人。不算等内、等外军舰,登陆船只就超过五百艘,北大西洋航线的商船为之抽调一空。来自第一舰队(本土守备),第三舰队(大洋决战)、山东总军的部队全部划归第六舰队。这一点算是有明军事史上极大的魄力,显示了中枢试图打破军种之间、舰队之间框架的极大决心。

        要知第六舰队规模不大,她只有一个按照法军模式编制的混成旅,兵力约五千人(以欧洲佣兵为主),74门炮战舰4艘,甲等巡洋舰4艘。但是和其他几个海外舰队一样,她并不仅仅是海军的一个舰队,她更是担负明在欧洲方向军事存在的战略军区。

        与英国蜜月期间,舰队本部就在都柏林,后来辗转搬迁到西班牙的加迪斯,与西班牙舰队共驻一港,与法国舰队关系也十分密切。为了保证各单位军令通行,内阁特擢升第六舰队司令将格为大将。

        法国人为爱尔兰战役起了个名字,叫“狄安娜”。第六舰队担负起指挥权后,随即将更正后的“苏作战”,相应的更名为“黛”计划。

        和平一秒一秒的减少,直到1819年耶诞节前,海将会议下发了《海将令》,命令如下:

        “第六舰队司令须与友邦协力,攻克爱尔兰首都都柏林。”

        东海岸各个军港中的舰队起锚扬帆,在东河口编组成队,向着欧陆浩浩荡荡地前进了。

        此时的青岛海军官校内,因为本年度士官生提前发配部队(主要是参加黛作战部队去了),略微显得有些空旷。叶孟言等在结束了《海权论》的编写后,又奉命加入了一个审评团——“铁甲堡改进计划”。

        这个计划是在拖曳式铁甲炮台实验各种新装备。包括外挂式推进器、半潜式推进器、旋转式顶部炮台、炮台铁甲帽、反人员速射炮、中枢火控等等等等。

        这林林总总二十几项新装备里,有使用部队的自主科技创新,有民间科学家的大力推荐,有海军兵工司的数年心血,也有造兵所用来骗银子的概念性装备。

        比如什么“中枢火控”,叶孟言参与过火控的研究,他知道火控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及技艺算来也就是近些年的产物,在西元1800年以前,火控并不被讲究,因为除非距离很近火炮本身没有准确度可言。作战距离不过手枪射程(约50码)甚至手枪的一半射程(约20码)。

        这时代火炮的瞄准方式主要是把炮对准方向,然后用目测使炮保持水平。有时会火炮军官会以“炮身瞄准”方式来补偿不平直的弹道:通过使用炮尾及炮口上缘对准瞄准点,因炮身后粗前细的斜度造成炮口上扬来达成。

        对初速的调节作出的尝试不多。有的军官计算发射药量,这发展出了定装丝绸发射药包,也赋予弹丸不同的重量,一次装药可发射一颗或多颗弹丸,在近距离部署时更经常装填葡萄弹。

        航海炮手早就发觉到甲板倾斜的课题。早年为修正船身横摇所发明的一个器材是把一颗圆形弹丸用绳索吊在桅樯下。炮手会盯住这颗即兴发明的随着船身摇晃的摆垂看,当它摆到与桅杆平行时,炮手就把点火绳凑上发火口开炮。另外一个利用船身摇摆的例子是当船舷摇到最高点时开炮以获得最大射程。

        这些招数放在早年,都算是海军将门世世代代绝不外传的家族秘法,什么第二舰队(南洋舰队)式炮术、第九舰队(小西洋舰队)火炮秘传书、三段、早合。在海军学校建立以后,这些不传之秘都被写到了教科书里。快速的社会变革在海军中就这样表现出来——强化教育、新的海上使命和海军官兵训练的增强。

        海军学校建校时候,一个老海军惊呼道:“什么?在学堂里对水兵进行教育?把人安排在学院黑暗的避难所里学习如何在风暴中驾驶舰只?这不行,长官!”

        再然后,海军炮术演练显示出:有进行精密测量,为火控解算和实时连续计算所提供的基础数据加以的需求。有意思的是这项发展的第一步是由关心演练成绩的青年军官所踏出去的。

        本世纪初的火炮瞄准具由炮身前后两个尖点构成,视线通过两尖点顶端就得出与火炮炮膛平行的瞄准线。虽然可以靠瞄准具上的刻痕来微调炮口仰角,但唯一好处就是有一个可以确实使炮身对瞄准点保持水平的工具。

        在1805年,士官生在一次炮术演习中发明了载人观通风筝,乘员携带望远镜和信号旗,炮兵军官根据旗语信号,使用“作图法”,在图纸上标示出一连串目标(海陆目标)的距离与方位点,将点连成一线后就可以判定目标的大致航向与航速。假设当前距离已知,又假设距离变化及走向已由敌我两舰航向航速求得,再假设这个距离变动率在计算过程中不变,则只要把任何一刻的距离变化值加上由观测所得的当前距离初始值就可求出那个时刻的射程。

        这个方法为火箭船的复兴提供了依据,他们终于可以初步进行较为精确的发射了。

        叶孟言感兴趣的还是“铁甲炮台”本身,明第一舰队的“铁甲炮台”,是在第二次特拉法加海战后发展起来的,是海军这两年的明星。

        海军早已认识到:船体外的明轮是非常容易损毁的,明轮只要一被击中,就会使舰只立即无法行驶。因此,甲炮台在一定程度上就像一条筏,两个并联的船身用坚实的船首和船尾联结在――起,明轮翼则安装在中间的空隙处。它的舷侧厚达5英尺左右。锅炉(安装在中央明轮翼的一侧)和发动机(安装在另一侧)位置很低,以保持船身的稳定和安全。它装有30门32磅的长炮,在水下还装备有两门庞大的短炮,并能在水下近距离上发射100磅的炮弹。虽然它的最高时速只有6又1/2海里,也快于最好的帆船的平均时速。此外,它重2475吨,已经接近于战列舰的舰重。但是,它虽能在港内安全航行,远航能力却很小,跨大西洋航行必须依赖火轮船拖曳才行。

        成熟的外海铁甲炮台长229英尺,排水量3220吨,按照战列舰标准铺设龙骨、建造舰体,然后外铺12生(厘米)铸铁装甲板,船体呈纺锤形,舰艏笔直,装甲带在舯部向外凸起,覆盖住了最脆弱的双明轮,在明轮前后各部署有2门重炮。

        为了防止在舷侧加装铁甲后造成的船体重心上升,工程师撤除了最上层甲板的火炮。她们不配备桅杆和帆装,动力只够转向之用,同样依赖火轮船拖曳。在战场中,她可以依赖两个内明轮的反向运转实现转向)

        在战场上,这些铁甲炮台吞吐弹丸,刀枪不入,无论是战列线还是小群战术都被她们克制住了,她们完成了设计者的意图。那是在听闻纳尔逊获得第一次特拉法加海战胜利后,皇帝陛下默默无语一整夜,第二天破晓时分说的这样一句话:“我认为,第一要务需要是掌握一艘铁甲舰。这样的船舰,不用挂帆,不管刮什么风,也无论什么天气,都可以作战。这样一艘舰只在这个时候能够航行于整个北美海岸,阻止所有的封锁,并且在与他们整个海军遭遇时,能有相当的取胜希望。”

        在明美建造铁甲舰的时候,法国皇帝评论说:“你们要在军舰上生火?军舰没有帆能在海上航行是荒诞不经的,木板换成钢板更会让船沉没。”

        第二次特拉法加海战证明了铁甲炮台的巨大威力,从此各国纷纷革新其海军,放弃了木材和风帆,转而使用铁材与蒸汽。在“盾”的一方进步的同时,有一些人开始研究起“矛”来,但几个卵形炮弹的研究项目目前都无进展。

        在这次“铁甲堡改进计划”中,有人提出了建造“帝江型”海防炮台的计划。本土舰队担负着防御帝江口的重任,在墨湾沿岸,特别是在帝江口,因为水浅及河川纵横,吃水4米以上的大型军舰根本无法进入,海军兵力这次调往欧洲海域,几乎没有军舰在这些海域防守,南方海盗恐怕会再次肆虐起来,如何防卫这些地区成了他们十分头痛的问题。

        包括叶孟言在内的评审团经过讨论认为,必须建造一些吃水浅,吨位大,装甲厚和稳定性高的浅水重炮舰来守卫这些地区,几经磋商,终于定出了这样的标准,即吃水不能超过3.5至4.2公尺,装甲要比现有的同类炮舰厚,还要保证火炮的威力。

        未来的五个月后,造出来的第一艘浅水重炮舰“平波”像是一个圆盘,她排水量2500吨,由四个外明轮、两个内明轮驱动,最大航速7.5节,装甲带厚度229毫米,甲板装甲厚70毫米,主炮为部署在舰舯部中央围甲炮台上的64磅重炮2门。所谓围甲炮台就是指在炮战中为了防止敌弹的直接命中而在舰体主甲板的中央部位装设装甲围壁,再在其中安设火炮的型式。

        但是由于平波舰底部圆而平,只要海浪高过1米便开始上下颠簸、左右摇晃,非常不稳,影响射击精度,并为此获得了“狂醉之船”、“晕船之船”的绰号。同时,军舰的航海性能极差,复原度低,不易操纵,不适合在海上使用。即使在帝江中行驶,逆水上行时倒还凑合,顺流而下就显得不易控制。于是海军就没有建造那预定中的第二个战斗圆盘了,转而给皇室造了一艘游艇圆盘。

        这艘超越了时代的铁甲圆盘重炮舰到1880年还系泊于大奥港,那时候她已经成为了一个主题公园,一个关于时代和智慧的纪念物。;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9/29855/167404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