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辽西文官的军事能力 2
(。.)大明风云史23:更新时间:24-9-69:25:3。有人阻止了熊廷弼的救援,或者熊廷弼太过于意气用事,想看老对手辽东巡抚王化贞的笑话,只有这两种解析的通,卞为鸾的选择是第一种,或许是两者兼而有之。说.b.新
单纯的意气用事解析不太通,一战可下全辽或者半辽,那个功勋可是不得了的,远远超过了意气用事的诱惑,还有一种可以解析的通的是熊廷弼对广宁军或者辽东各军的野战能力毫无信心,可是紧紧凭借盖辽军的一万人就可以守住广宁城的实力和事实,熊廷弼可是在抚顺见识了一次的。7662
因此身边有内奸或者身边有内奸加意气用事是两种可能情况,最后一种是熊廷弼对自己指挥实战的能力的信心严重不足,但是单纯的防御绝对是有信心的,而且熊廷弼对后金兵的战略战术也是十分的了解,否则也不会个搞辽东战略防御的什么捞子了,明知道搞不住了防不住了的最后一击是拼命或认命,还一直争半年的鸟啊,跑路了闪人了不是什么责任也没有了,最低也是守住广宁城的大功其第一位毫无无疑是自己的,加上对朝廷及皇帝的极度失望,对大明人民渴望收复辽东而希望采取不恰当的进攻的极度失望,心灰意冷带来的心理打击,已经无法承受得住了,那熊廷弼就会说拜拜再会了,因为即使功劳明明是自己的,在朝中执政的东林党说法之下及东林党控制的舆论工具之下,帽子也会自动的飞到王化贞的脑袋上,也会变成一无所有且还会无功有罪过的,甚至即使是自己跑路了在辽东战败时也不能摆脱东林党也自己安得罪名,口水也把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毁掉了。
总之,结论是三种因素或者三种因素的相互组合而来的怪物。
熊廷弼也不具备将领的果断,如未能迅速而果断地勇赴前敌,坚守广宁,熊廷弼也不具将领的独断,如在广宁处于危险的境况时,听从了佥事韩初命的意见,没有迅速前去援救,可以相信,以他当时的威望和权势坐镇广宁,是可以稳定军心民心的,但是一万五千的广宁军拉出城外来也是个巨大的累赘,卞为鸾可不想与广宁军一起参与会战,质量差到无法拯救的地步,数量再多也是白搭,反而是坏事,越多越坏,没有战争经验,也就不能勉强,文官一般也有这些通病。
致以另外一种解析,熊廷弼是内奸,只能是说说气话或者愚人节时开开玩笑,要是熊廷弼是内奸,后金大军不会半年没有进展,熊廷弼也会私下鼓励王化贞最好是全军出击,后金大军现在已经过了山海关,熊廷弼可是大半时间在山海关驻扎的,在京师威武一番,作战时还搞个杀无赦的军令,就不怕奴尔哈赤把他给办了?干脆下令辽东大投降,至少辽西将一发不可收拾。
即使是拖到现在,有奴尔哈赤和熊廷弼两大高手联手,辽南大军也很难逃过一劫。
为什么还要选择熊廷弼?他的身边可能有个大内奸,或许还极为的受到熊廷弼的信任,道理很简单,在进攻派与防御派之间,卞为鸾还是选择后者,对辽东和后金的了解有谁能超过熊廷弼?自己不知道有谁,有哪一个文官能指挥辽东各军作战?哪怕守城也可以,自己也是不知道。
再换一个,多半是像王化贞和袁应泰这两大类型的军事白痴,敌人一来,一个王化贞实际上是被自己几句话吓尿了,一个袁应泰是用双手来走路的,然后用双脚拿着武器跟女真人大战一场,这样能获胜,猪都能飞。
两人的共同特点是其对双方军队的战力判断是致命的失误,不同的是一个跑路一个死战,人民对于死战的后者极为的宽容,对跑路的前者极为的鄙视。
然而两者带来的后果差不多,后者只能说好一点而已,在前提是致命的失误的话,后者也不会好到那里去,军队没了,还保卫个鸟,不是像王化贞抓上五六万人装备好训练一番就是能称军队这两个字的,把大明比较精锐的军队都消耗光了,大明上上下下就越打就也心凉。
杨镐要比两人强一级,毕竟在朝鲜打过仗,知道要进行辽东防御,被逼进攻之后,马脚就露出来了,被狂扁了一顿后,还能听从自己的军事建议,只是五六万人要防御从开原至宽甸的长长点式防线,被强敌集中兵力攻破一点也可以原谅,就是自己来没有万无一失的好办法,只能用土地换时间和用防御来消耗敌人的兵力。
熊廷弼又要强上两三级,只是防御的兵力还是不够集中,而且喜欢把居民赶回战区去受苦受难的,这不是送给奴尔哈赤摧残嘛,这两点没有什么好指责的,文官都是这个鸟样的,仍然是以国土为重的,从军令可以看出,退到那里将领就杀无赦,不去救那里也是来个杀无赦。
唉,上面有朝廷压下来,自己就压下面,你压我来我压他吗,只是不知道熊廷弼的本意会不会就是这样。
同时这也说明帝国的军事理论存在问题,军事理论的核心必然围绕军队来展开的,而不是国土、地理位置、人民、首都之类的东西,不要把辽沈一失,啊,河东没了,啊,辽东没了大半,要死的节奏,这不是恰恰相反,从双方军队力量的对比来看,没有多大改变甚至正在慢慢改变变好,还不是因为有战力的军队大部分保存了下来吗?
广宁辽西走廊山海关甚至京师也是可以丢失的,但是前提是要磨练出大量的具备战力的军队,并且要怀有毁灭每一个敌人和毁灭每一个敌人的每一根毫毛的一颗狠心。
一切都可以重新来过的,只要军队还在,把城镇国土的得失看得比军队还重,这是不妥当的,因为战争不是要达到目标,而是要作为一个真正的胜利者达到目标,否则,一切还是有丢失的可能。
徐光启也没有问题,卞为鸾已经向熊廷弼和熊身边的人证实了这一点,正是在交谈中,觉得佥事韩初命最有问题。
三大参将也是没有问题的,要是有一个有问题就足以致辽南以死地。
王化贞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勇敢,勇负大明主流舆论的重托,实际上十分的脆弱,在危急关头却胆小如鼠,望风而逃,毫无军事经验,连纸上谈兵也算不上,比赵括也大大不如,第一是人家赵括至少单挑把你凑扁,第二是赵括有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第三赵括是令敌人死伤惨重的英勇战死,第四战后,白起见秦昭王,论赵括。
白起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
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
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
秦昭王说,长平巨战,秦失六十万,赵失七十万,秦可谓小胜。
而赵括死,武安君存,可谓大胜。
就是不知道这些记载有没有夸张的,两人在大的方面反而更加相同,是令各自的国家无法恢复元气,不同的是一个是物质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
王化贞善交际,能够委曲求全,在朝中的人脉要比熊廷弼旺得多,朝中大臣几乎是一边倒地倾向于王化贞。
那么自己该怎么办?广宁是不得不要撤退的了,野战军也是泡汤了,天黑了,上床睡觉了,卞为鸾最后决定了:朝廷和辽东是不能依靠的,就是不能一切都先报告后批准再打仗,现在不是天黑吗,独自去偷欢,谢绝你监管,只要胜利就万事大吉大利,不过,反作用是失败的后果会很严重,说不定不分胜负也会给文官说成惨败,辽南要完蛋了,卞为鸾必须换,不换的话百万百姓就没有希望了。
小皇帝天启是气得火冒三丈,拔剑把案头砍掉一块,立即将奏疏和广宁撤退令打给内阁,命内阁处理,处理要快,不然对不住死守的将士们、百万辽东老百姓和战死的将士们。
首辅叶向高看到了之后大惊失色,表示奏疏要等到王化贞的辩解后才能决定,一旦确实无误,将会严惩王化贞三人。
在万历驾崩到方从哲下台前的四个月,先后新增补了史继、沈潅、何宗彦、刘一燝、韩爌、朱国祚、孙如游七人入阁,另起用叶向高重新入阁,因此内阁共九人。
但当时许多人都在原籍,在京师任职的只有刘一燝、韩爌、孙如游三人,另加上首辅方从哲。
到方从哲一走,孙如游紧接着在天启元年闰二月罢职,内阁中真正任职的只有刘一燝、韩爌两人。
这两位都可以算是东林派的。
另外,朝中最有人事权力的吏部尚书周嘉谟也是东林党的同盟者。
周嘉谟大量起用万历末期被废籍的官员,逼走浙、楚、齐三党的骨干分子。
朝廷的形势立即发生了变化。
大明风云史23: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7/27485/176116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