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卞为鸾的弹劾 3
(。.)大明风云史:更新时间:24--39:24:39。建议升毛文龙为总兵官,封将军名号,毛文龙乃大明的霍去病,朝廷应特加骠骑将军称号,以示其荣耀。同时派遣一半的登莱水师带上充足的装备物资军饷归毛文龙节制。说.b.新
四是王化贞为人痴傻而且自以为是,平素不学习军事,轻视大敌,好说大话。文武将吏的规劝一点也听不进去,与熊廷弼尤其抵触得厉害。他相信蒙古人的话,说是虎墩兔将派援兵四十万,因此想不战而获全胜。766
一切事务如兵马、甲仗、粮草、营垒等都放置一边不加过问,一意说大话蒙骗朝廷。
尚书张鹤鸣很相信他,他有所请无不答应,因此廷弼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广宁有十万部队,而熊廷弼的山海关上却没有一兵一卒,只是有经略这么个虚名而已。从延绥调来的部队不能作战,熊廷弼请把主帅杜文焕治罪,张鹤鸣却让宽恕了他。熊廷弼奏请任用卜年,张鹤鸣递上奏章反对。熊廷弼奏请派遣之垣去朝鲜,张鹤鸣故意扣发他的饷银。
于是两人之间相互怨恨,事事争吵。熊廷弼这个人也器量狭小,刚愎自用,火气一触即发,盛气凌人,朝臣大多都厌恶他。
从上面可以看出,经抚不合,兵部尚书张鹤鸣也是深信王化贞,建议朝廷留熊廷弼去王化贞张鹤鸣,这是最佳的选择,不能如此,那么建议朝廷应该做出相反的抉择,去辽东经略熊廷弼留辽东巡抚王化贞兵部尚书张鹤鸣,如果两者都不做,辽东诸将将无从选择。
如果选择后者,既然辽东巡抚王化贞言六万兵三个月内荡平后金,兵部尚书张鹤鸣深信之,臣建议陛下御驾亲征辽东,内阁辅臣及六部尚书大小九卿御史给事中陪同陛下,留下副手处理朝中大小事务,相信后金指日可灭,臣恭喜陛下得王化贞张鹤鸣此二军事统帅,相信二人也会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关于延绥调来的部队不能作战的问题,辽东各军兵力计有二十多万,抚顺六万,辽南四万,辽西有十万余,臣敢断言,能与建奴野战者,抚顺不足两万,辽南不足一万,辽西不足一万五,可与建奴兵力相当,但是十分分散,无法集中,不能形成一支战力强大的军队。
因此,必须将辽东各军整编,能野战者为一,能守城者为一,其余的还是裁汰,这些人既占用军粮军饷装备,打仗时又只会逃跑,因此只会率领辽东各军走向地狱。
具体的做法是将辽东明军分成三个方面七支独立军队三支水师,三个方面各隶属一支水师,东南方面由毛文龙统帅,辽南方面盖州设一防御主将,黄台骨堡设一防御副将。
臣愿率野战军驻扎盖州,与建奴死战到底,辽西方面广宁设一防御主将,锦州设一防御副将及野战军一支,辽东经略居锦州行战略指挥权。
因此从三岔河经广宁至锦州,这一地区的居民应撤入山海关内安置,另特请朝廷命徐光启任辽东枪炮巡抚,分别于宁远金州建立枪炮火药厂,制枪造炮炼药,以及时支援辽西辽南东南三个方面。
既然辽东巡抚王化贞拥兵十余万,辽东经略熊廷弼只有五千京营能指挥的动,按理辽东经略总管辽东军事,辽东巡抚负责辽东民事及后勤,现在王化贞大人受到陛下、朝廷及辽西各军的一致支持,那么辽东经略只能是王化贞而不应该是熊廷弼,要么朝廷改制,辽东巡抚总管辽东军事,辽东经略负责辽东民事及后勤。
还有一个办法是命辽东巡抚王化贞全权辽西及东南两个方面的军政大事,辽东经略熊廷弼只负责辽南一个方面的军政大事。
臣不明白为何兵部尚书张鹤鸣处处为难辽东经略熊廷弼,处处维护辽东巡抚王化贞,因此臣建议朝廷必须彻查这是咋回事?这是什么原因?两人中必须要有一人去职,否则只会坏了辽东战事。
毛文龙镇江之捷,化贞自以为立了奇功。熊廷弼说:”三方兵力尚未集合,文龙发动得太早,致使敌人恨辽地的人民,把镇江周围的军民屠戮殆尽,使东山军民灰心,让朝鲜君臣胆寒,令河西军队丧气,扰乱了三方并进的计划,耽误了联络朝鲜的打算,把它看作奇功,实际上是奇祸呢。”送信到京城,竭力批评化贞。朝臣们正把镇江一役看作大捷,听到他的话,心中多有不服。
臣认为这就是熊廷弼的不对,毛文龙不是发之太早,而是王化贞的准备不足,支援太少,毛文龙只有两百人,实在是太少了,后面应该秘密紧随五千人,并有水师及火炮,有充足的后勤支援何愁镇江守不住?指责毛文龙的罪责乃是无稽之谈,那是拿不上台面的理由。
但是熊廷弼确实可以指责王化贞擅自行动,不报辽东经略,因为辽东的军事最高官员是辽东经略熊廷弼,不是你辽东巡抚王化贞。
熊廷弼又明显地攻击张鹤鸣说:”我既然担任经略,四方援军应当听我调遣,而鹤鸣径自发动,不让我知道。七月里我向兵部询问军队人数,到现在两个月了,没有回答。我有经略之名,无其实,辽左的战事都是张枢密和王抚臣一起办的。”张鹤鸣这下更加恼恨他了。
臣认为错在兵部尚书张鹤鸣,援辽各军都是应该听从辽东经略调遣,张鹤鸣擅自将援辽各军派遣给了辽东巡抚王化贞,而且还不让熊廷弼知道,朝廷有这番做法,援辽各军也会有样学样,这就难怪熊廷弼只能指挥身边的五千兵。
至六月,王化贞犹言虎墩兔兵四十万且至,请速济师。熊廷弼言:”抚臣恃西部,欲以不战为战计。西部与我,进不同进,彼入北道,我入南道,相距二百余里,敌分兵来应,亦须我自撑拒。臣未敢轻视敌人,谓可不战胜也。臣初议三方布置,必使兵马、器械、舟车、刍茭无一不备,而后克期齐举,进足战,退亦足以守。今临事中乱,虽枢臣主谋于中,抚臣决策于外,卜一举成功,而臣犹有万一不必然之虑也。”既而西部竟不至,王化贞兵亦不敢进。
将我大明的战事指望外人,这是十分幼稚的想法,如果蒙古人能打得过建奴,而建奴又打得大明节节后退,蒙古人也不会去的攻打建奴的,他们只会开往京师,因为他们会想打击女真人有什么好处呢?攻打京师可是收获巨大的事情,唐朝长安的悲剧难道又要上演,在此之前蒙古人一直都是大明的头号敌人,因此绝对不是大明的盟友,只有在双方都面临建奴的重大威胁时,才会是盟友,因此自己的事最好还是自己解决,因为谁令敌人强大,谁就会灭亡。
熊廷弼既与王化贞隙,朝廷右王化贞者多诋熊廷弼。给事中杨道寅谓牛维曜、高出、胡嘉栋不宜用。御史徐景濂极誉王化贞,刺熊廷弼,诋之垣逍遥故乡,不称任使。御史苏琰则言熊廷弼宜驻广宁,不当远驻山海,因言登莱水师无所用。熊廷弼怒,抗疏力诋三人。帝皆无所问。而帝于讲筵忽问:”佟卜年系叛族,何擢佥事?刘国缙数经论列,何起用?胡嘉栋立功赎罪,何在天津?”廷弼知左右谮之,抗疏辨,语颇愤激。
当时,熊廷弼主张防御,认为辽地人不可信用,蒙古人不可凭仗,广宁地方有很多间谍让人担心。
王化贞则一切相反,绝口不提防御,说我们一渡河,河东人必为内应。并且飞书报告朝廷,说八月里你们就可以高枕酣睡,而收到我的捷报。有见识的人知道王化贞一定坏事,因为疆场事关系重大,没有人敢说王化贞的不好。
臣认为这三年内辽东实施防御为主的战略毫无疑问是对的,但不能认为辽地人不可信用那可是诬陷,辽东三百万人民无疑是可以信任的,只是有数千乃至上万的汉奸军队和奸细也是确信无疑的,但不能加在辽东三百万人民的头上。
至于王化贞的做法,也是十分错误的,进攻河东之前必须要做好辽西和辽南的防御,那里可是有一百五十万辽东人民,万万不能掉以轻心。
说我们一渡河,河东人必为内应。并且飞书报告朝廷,说八月里你们就可以高枕酣睡,而收到我的捷报。那是王化贞喜欢与朝廷开玩笑,这种人实在不适合担任辽东巡抚。
总之,臣认为辽东经略熊廷弼的军事防御能力无疑是值得信任的,只是性格脾气实在不好,朝廷应该下诏书责备,辽东巡抚王化贞和兵部尚书张鹤鸣二人臣认为应该去职。
此二人对建奴实在缺乏基本认识,对辽东局势做出致命的错误判断,急于出击,毫无战争经验,这是全体文官的弱点,二人不去职,固守广宁无望,固守辽西无望。
大明风云史: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7/27485/176115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