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大明风云史 > 第9章:卞为鸾的弹劾 1

第9章:卞为鸾的弹劾 1


其后的六月,他又提出:三方建置,须联络朝鲜。使其出师,连营于鸭绿江上,以助明兵声势,又发诏书悯恤辽人之避难彼国者,招集团练,别为一军,与朝鲜军合势。而我使臣即权驻义州,控制联络,俾与辽南、登、莱声息相通,于事有济。更宜发银六万两,分犒朝鲜及辽人,而臣给与空名札付百道,俾承制拜除。其东山矿徒能结聚千人者,即署都司;五百人者,署守备。将一呼立应,而一二万劲兵可立致也。这就使三方布置更臻于完备、周密。

        防御是熊廷弼的一贯战略思想。他早年经略辽东时,就建言防边以守为上,缮垣建堡。万历四十七年,再次经略辽东,承抚顺、清河失守之后,后金势力方张,明军气馁,民心慌乱。熊廷弼就说:顾以此时漫谈进剿之事,何敢草草?似又不如分布险要,以守为稳着。何也?守所以为战也。

        熊廷弼力主对后金采取守势,整顿防务,很快稳定了辽东的局势。这次的三方布置集中反映了他主守的战略思想。此时又承沈阳、辽阳重镇失守之后,局势远比开铁失守更为严重。他针对后金与明朝一盛一衰的实际情况,坚持积极防御。后金长于野战,而短于攻坚,他的坚守防御的战略,可逼使后金无法发挥其优势,后来,又根据抚顺营地防御战的所见,提出凭坚城用大炮这一积极因素,要求朝廷提供数百门大炮和弹药各百万斤的装备要求。

        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为天启皇帝和阁臣们所接受。他本人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驻守山海关,经略辽东天津登莱三地军务;提升王化贞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事务,驻守广宁,受经略节制。

        根据熊廷弼的推荐,任命陶朗先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辽南两处的军务,以辽东人刘国缙为登莱招练副使、佟卜年为登莱监军佥事。将要被逮罪臣牛维曜与高出也经保荐释放出狱,戴罪立功。举凡熊廷弼所需文臣武将,都依他的推荐而逐一任命。

        为适应战争需要,朝廷还派张鹤鸣任兵部尚书管左侍郎事,命王象乾出镇蓟辽,抚绥蒙古;王在晋为户、兵、工三部总理,负责兵饷器械。

        选将命官完毕,即着手筹集兵员。熊廷弼请兵二十万。自从辽沈失守,朝廷实行全国总动员,规定每省不拘定数,大约以招募五千人为率,陆续调发辽西,加上原有旧兵,总三方布置兵力共二十六万,包括蓟辽总督添加的新兵,其中预计广宁地区驻军十三万,此都为实有兵力。王在晋本人亲督其事,通过各个方面的动员,援辽大军已超过熊廷弼拟定的数额。

        关于兵饷,是用兵的一大关键,从总动员时就加紧筹饷。明朝财政已经相当困难,国库空虚,财无所出,决定加派地亩银,并将两淮两浙岁入八十二万余两由各边镇自运自催解用。

        其他诸如马匹、粮食、兵器、甲杖,所需之数,均照熊廷弼所请给发。再有火药,解至广宁的达二十万斤。原先议兵二十六万,议饷千余万,基本上达到了预定计划。这比熊廷弼在辽阳之时议兵十八万,议饷八百万还要多出两百万。

        可见,天启皇帝和廷臣们不惜极天下之力,以充辽饷!而对熊廷弼的信任与支持可谓无以复加。难怪王在晋讥讪说:彼时经臣(指熊廷弼)如骄子,无求不遂!

        熊廷弼离京前夕,天启皇帝下达谕旨:赐敕书一道、尚方宝剑一支,凡将士不用命者副总兵以下先斩后奏,熊廷弼戎装出发。临行,又赏大红麒麟一品服、纻丝四表里、银五十两,随行将官也赏纻丝一表里、银二十两,标下各军每人赏银二两。

        天启皇帝命在京城外赐宴饯行,让文武大臣陪饯。宴罢,另简选京营兵五千,马六千匹,护送熊廷弼出关,以壮其行。天启皇帝给予熊廷弼以特殊的荣宠,把千百万之财泻于一隅之地,表明辽西的得失实系大明江山的安危,想借他全力固守。

        七月初是辽东河流最适合航行的月份,十日,大明天津登莱水师适宜浑河航行的船只一百多条舰船和盖辽军的一千水师一百多条舰船以及朝廷和辽东搜集的各式各样的四百多民用船只陆续抵达抚顺,预计一次运送六万人撤退到盖州港,抚顺军民开始撤离。

        卞为鸾首先接了朝廷授予的银令箭和野战军主将的圣旨,接着是一口气读完了一大堆在京师和盖州搜集来的情报及关键的奏章,读完的感觉是自己从一号主角变成了二号配角,在朝廷和辽东眼中二号主角,一号配角都不是自己,主角当然是由文官担任,辽东经略和辽东巡抚毫无疑问会是主角,辽东武将将会是担任配角,一号配角的位置已经给毛文龙给抢去了。

        卞为鸾当即写了四道奏疏上书朝廷,第一道是自己这几个月在辽东的沈阳及抚顺情况向朝廷说明白,附上首级一千零九十四级。

        第二道奏疏是弹劾辽东巡抚王化贞的,首先承认王化贞这几个月在辽东广宁的功绩,承认这几个月王化贞的功绩确实是辽东第一的,无人能出其右。

        广宁城坐落在弯曲的山头上,登上山可以俯瞰城内,倚仗三岔河为险阻,而三岔河的黄泥洼又水浅可涉。广宁只有一千名弱卒,王化贞招集散兵流民,得到万余人。他激励士民的斗志,联络西部的蒙古,当地人心才稍稍安定下来。辽阳刚失守时,国内远近震惊,都以为河西一定没法保住了。王化贞率领一支弱军,把守孤城,斗志不减,当时他的声望真是赫然有名。朝廷也认为可以依靠他的才能。

        但是臣认为王化贞大人过高的估计了广宁用于进攻的四万大军的战力,这些军队用来守广宁城,能不能在后金全力进攻广宁的情况下守住广宁都是个问题,进攻河东,玩笑开大啦,王大人!

        而且王化贞还扬言用六万大军三个月内荡平后金,杨镐的二十万兵马实际上只有十万没有做到,熊廷弼的十八万兵马实际上只有十三万也没有做到,袁应泰的二十万兵马实际上只有十五万同样没有做到,王化贞的六万人就异想天开,实际上从前者到第四者王化贞的,军队的作战能力是在逐渐下降的。

        因为这些兵有的是虎皮驿溃败的八九千散兵游勇,有的是本身的两三千弱卒,有新招募的上万人马,其他的是从各地抽调的各个独立部队,训练不足,指挥不畅,没有经过战争锻炼,就想着与建奴决一死战,失败是必然且无疑的。断定王化贞将会是下一个袁应泰。

        同时臣认为王化贞大人的辽河防御存在问题,王化贞部署将领,沿河设立六所军营,每营设置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各自画地分守。西平、镇武、柳河、盘山等要害地分别设立防哨。

        臣基本认同了辽东经略熊廷弼大人的防御部署,即辽河及三岔河河面狭窄不可靠,城堡太小难容驻兵,现在只应牢牢地守住广宁。如果分兵在河上驻守,部队分散力量就弱小了。敌人用轻骑兵偷偷渡过河来,专攻一座城堡,我军力量必然不支。

        一堡溃败,其他各营就都会败,西平等地的防哨也不能守住。河边只适于设立游击队,轮番出入,使敌人莫知浅深,不该屯聚一处,给敌人乘隙袭击的机会。自河抵广宁,止宜多置烽堠;西平诸处止宜稍置戍兵,为传烽哨探之用。而大兵悉聚广宁,相度城外形势,掎角立营,深垒高栅以俟。盖辽阳去广宁三百六十里,非敌骑一日能到,有声息,我必预知。断不宜分兵防河,先为自弱之计也。

        即在河西岸边设立岗哨式的防御,其不是用来防御后金大军的,任务为查明后金大军攻打广宁的时间路线兵力的,大军集中于广宁城,在广宁至三岔河之间保持通畅的信息联系即可,什么画地分守的,什么要害各置戍设防的也就没有必要浪费兵力了,只会让后金消灭一个接着又是另一个,最后把广宁也丢了。这些措施违反了集中兵力的原则。

        第三道奏疏是弹劾辽东经略熊廷弼的,首先也是承认其在这三四个月的巨大努力所带来的稳定辽东局势的作用。

        接着是弹劾熊廷弼的,首先,不能在山海关坐镇指挥的,山海关离广宁有五百里路程,等到广宁有事需要辽东经略的各种各样支援的时候,饭菜不但凉啦,而且快要馊了,因此建议熊廷弼坐镇广宁掌控全局,最低的要求也是在锦州坐镇指挥。

        其次是三方布置策略也是有问题的,天津、登莱各置一支水师,此举没有必要,将天津水师交由辽西节制,登莱水师一分为二,一半给予辽南节制,一半给予毛文龙节制。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7/27485/176115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