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祖龙赤蛇 > 第137章 子楚登基

第137章 子楚登基


  应该说,这一年的训练对还不到十岁的赵正影响巨大,仿佛对他展开了一幅新世界的图画:原来事情如果这么办,那就一定能办好!由于年龄还小,实操环节只训练了最基础的动作,但田野中的耕种、市井中的交易,作坊里的各种工序,都有教师带着前去参观;标准大小的钱与帛,被刻上工匠名字的器物,在赵正的周围到处都有,但它们的意义经过老师的讲解后,变得豁然开朗!
不同的科目安排有不同的老师,而且太常府和宗正府也有派人长期督导。上课时,塾房里坐着五位老师:太常、宗正、郎中令、廷尉,以及一名负责实训的人,根据实训内容来自不同的卿府。
太常和宗正府的人每天不定,但时间长了,也就都认识了;他们不教授任何内容,只在赵正走神时,申斥伴读赵高,借以提醒赵正。郎中令的人是固定的,主要教授文字的阅读和书写。赵正有一些基础了,这部分工作比较轻松。这位教师人很和气,写出来的字十分漂亮,每一根线条都十分流畅,组合在一起姿态优美。赵正虽然在邯郸学了几年小学,认真地练过字,却想不到字还可以这样优美!识字的学习时间很短,只要把当天教学的法律条文抄录下来即可。但赵正却将课后的大量时间用于练习写字。廷尉是教学的主力,但不同的律法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承担,变动也很大。实训教师由太常和宗正负责协调,当天教什么律令,就通知相应的卿府派人过来。
伴读赵高的年龄比赵正略大,但由于身材高大,与瘦小的赵正相比,显得岁数大很多。可能是因为净了身的原因,赵高性格温和,轻易不出头,规规矩矩地坐在赵正的下首。教师布置的作业,赵高也陪着赵正认真完成;赵正所进行的训练,赵高也陪着进行;赵正出去参观,赵高也在身后随侍。不多言不多语,但他那高大魁伟的身材很有威慑力,谁想要动一动赵正,先要掂量掂量能不能过赵高这一关。赵正打瞌睡走神,被教师发现,教师会大声喝斥赵高,甚至会给他几板子,以教训赵正。因为赵正的原因,赵高冤枉挨了不少打骂。下课之后,赵高就成了赵正的玩伴,陪着赵正在太子府里打闹嘻戏。
太子府的家臣都是子楚留下来的,多是老成稳重之人。他们的家眷也多在太子府当差,负责赵正的饮食起居。可他们的子女不能进入太子府,太子府除了赵高,几乎没有赵正的同龄人。
赵正在太子府的第一年,吕不韦很少来看望他,赵姬也只是偶尔派人前来探询,自己也不能轻易出宫来探望。原邯郸秦公子府的随从们,已经被派往秦国各地为官,不会再来了。秦王会时不时派人将他召进宫去,询问他的功课,但不会留他过夜,甚至也不留他在宫中吃饭。
转眼到了新年,太子府上下也充满了喜庆气氛。太常和宗正宣布,从九月朔日开始停课,但叮嘱赵正不可荒废学业,要把一年学到的知识认真温习。已经习惯了每天上课下课的赵正,一旦失去了学习,反而有些不知所措。府中也没有什么可玩的,出府去玩那更是想都不要想。不过十年的邯郸生活已经养成了赵正相对孤僻的性格,他像在邯郸时那样,把书袋中的笔记都翻出来,把学过的知识重新阅读一遍。
秦律虽然是枯燥的法律条文,但其背后是丰富的社会生活。赵正的学习也不是每天坐着读书、背书,而是将法律条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重新阅读那些曾经学习过的法律条文,赵正的眼前就会出现他在府外看到的世界,从而对法律、对生活有进一步的理解。
他惟一可以交谈的对象就是赵高。他坐下来读书,赵高也就侍坐在旁边,一言不发。赵正心有所悟,要和人议论时,赵高也能从旁发表一些议论。两人的学识半斤八两,交谈时充满童趣,虽然幼稚,但却极有活力。有时他们争论的声音之大,在庭院里工作的家臣们都能听到。听着他们十分孩子气的争论,家臣们都露出笑容。
但九月其实是秦国的一个重要时刻。这时,秦国命令还在韩国官员控制下的渑池和宜阳征兵,这实际上是把韩国的城邑当作自己的领地来看待了,相当于不战而取二城。自然,秦国是作了万全准备的,如果这种模糊做法不能生效,秦国也是准备了大军的。
在王龁的统一调度下,内史和河东各县开始征发刑徒,而蒙骜也已经收拾行装,准备前往咸阳,指挥伐韩之战。王龁将自己的亲卫五百人交给吕不韦,让他带着去情况最不稳定的渑池,监督征兵工作。这当然是有风险的,万一韩人翻脸,吕不韦一行可能就没命了。但吕不韦认为,渑池官吏都是短视、自利之徒,决不会为了韩王的利益,甘冒风险与秦国为敌!而且秦国已经在渑池遍设亭驿,渑池的邑民已经被秦国所掌握。
咸阳的征兵工作也传到太子府。赵正一次见家臣聚在一起谈论伐韩之事,立即引起了兴趣。由于家臣们得到的消息都是一鳞半爪,赵正叫来冢宰,请他将每天战事的进展打听清楚,向他通报。家臣不敢自作主张,立即向子楚报告。子楚让他每天去尉府和相府一趟,将军事行动的主要进展打听清楚后,告诉赵正。
得到秦王的同意,冢宰也就硬朗起来。大凡秦人都关心战事,那涉及到什么人可以升官晋爵的大事。冢宰干脆到相府,让相府的人临摹了一幅洛阳周围的形势图,让尉府的人每天把进行进展标示在图上。这其实是重大的国家机密,按理是不应该带出来给一个孩子看的。但这个孩子如果是太子,如果经手人是太子府的冢宰,如果它还得到秦王的特别批准,那就另当别论了。
太子府的冢宰虽然说是家臣,但他的太子的家臣,特别是他曾经为子楚服务过,不用说,他的知识和能力是很强的,也有很强的保密意识,毕竟,子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秦国的执政,他的很多机要事情是通过自己的家臣来处理的。
就这样,秦国在前线的行动,每天都会传递到赵正那里,赵正几乎与秦王同步得到前线的消息,当然只是一个大概。而冢宰也尽自己可能,向赵正解释每天进展的意义。
新年刚过,吕不韦就发起了对东周的进攻,没过两天,战报传来,秦军击败了伊洛河口的韩军。赵正疑惑地问道:“秦与周战,奈何击韩?”
冢宰花了好长时间,向赵正解释了韩国与周的历史纠葛,事实上,周就是韩国的保护国,只不过名义上周天子是天子,韩国是诸侯。冢宰的解释又让赵正陷入沉思:原来有什么名义和实际上是什么,不是一回事;名义上是天子,并不等于事实上是天子。有一句话他没有问出来,秦王的天子,是名义上的天子,还是实际上的天子呢?
过了十月望日,秦王正式登基改元。那一天,所有的朝臣结束整齐,同往章台宫朝贺。吕不韦在前线没有回来,而赵正作为太子,被通知出席当天的登基大典。
太子府立即忙碌起来。赵正沐浴斋戒,身着简单的麻布衣,整整三天足不出户,被关在房间里静坐,连最亲近的赵高也不许见面。一日两餐都只送到门口,要自己出门去取,餐食只有一簋粟饭、一碟盐梅和一碗菜羹,六餐餐餐如此。虽然这比在邯郸时条件要好得多,但自从回到咸阳后,赵正就再也没有吃过这么清淡的餐食,一开始还真有些不习惯了。他回忆起在邯郸时的心态,突然感到,自己比在邯郸时更加孤独。那时,虽然每天都身处危险之中,秦公子府的人们同心协力,大家患难与共,共赴危难。而现在,好像没有明显的危险了,但周围的人似乎个个都不能交心。他是太子,但只是名义上的太子,事实上……
三天过后,太子府彻夜不眠……
鸡鸣时分,独处静室的赵正被叫起床,在一群女人的环绕中梳妆打扮。他没有成年,不能戴冠冕,这反而更加麻烦。刚刚清洗过的头发要细心地编成小辫,再在头上合成两股,分别盘绕,称为总角。
斋戒时的粗布衣被脱下来,换上秦国的朝服。右带佩玉,左带佩剑,自然是不真的剑,鞘里面是一柄木剑。
装束整齐后,登上等待在院内的马车。马车是王宫派来的,驾车的是秦王的郎卫,由郎中令丞带领。郎中令丞与太子同乘,出了府门,驶入茫茫黑夜中,一直到达章台宫。
在太子府坐镇的太常和宗正已经到了章台宫,向秦王报告,太子斋戒清净,不仅没有任何不安、烦躁,甚至连话都很少说,每天就是读书,静默。秦王点头表示满意。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0381/20381103/4985157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