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李斯
使者将安陵君的话,以及缩高自杀的消息回报信陵君,信陵君的心情十分沉重。他知道,他在魏国的地位完了!
信陵君以“贤公子”闻名诸侯,这个“贤”字,可不是说他多么有才能,而是说他是道德的标杆。而安陵君和缩高用抗命质疑了他的道德地位,扯开了他的道德光环,这对信陵君的地位而言是致命一击。
另一方面,安陵君可不是什么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安陵虽然地方不大,实力不强,但却是很有地位的魏公子。安陵是魏襄王时的封君,而魏襄王是魏王和信陵君的爷爷,信陵君和安陵君是血缘亲近的堂兄弟,无论如何也不能得罪的!信陵君用武力威胁自己的堂弟,逼堂弟去做不忠不义的事,还被堂弟打了脸!这都不能说是污点,它绝对是信陵君的死穴!如果安陵君将事情闹大,诸魏公子一定会对信陵君群起而攻之。
信陵君只得息事宁人。派出使者向安陵君道歉:“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敢再拜释罪!”自己则为缩高服丧,素服缟素,自居于厢房中。对管城的战事自然也就停下来。
这时,韩王也派人质问魏王:“魏与韩盟,而攻韩城,非同盟之义也。”同时将集结于阳城和新城的韩军撤下来,向华阳集中。信陵君与安陵君闹矛盾,导致缩高自杀的事也传到大梁,大梁城内民情汹汹。魏王立即派人到前线,召回信陵君。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在兰陵讲学多年的荀况,又要将一批学成的弟子送下山去,他们将奔赴各行各业,成为一代天骄。
其中的两名学生,韩非和李斯,故乡相距不远,韩非是韩公子,住郑城;李斯是上蔡人。上蔡位于各诸侯国交汇之处,归属不定。最早当然是蔡国的都城,后被楚国所灭,长期归于楚国。后在楚、韩之间交替不定,现在则归于韩国。
韩非和李斯年岁相当,几乎在荀况入兰陵讲学后不久,于同一年入学。
入学时,两人都是二十五六岁的青年,经过七八年学习,他们都过了而立之年。现在学成归来,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
毫无疑问,荀况的学生都是人中才俊,而韩非和李斯则尤为出色。尽管他们的人生起点是那么不同。
韩非是韩国的贵公子,从小聪明过人,读书既多且杂。年纪轻轻就向韩王进谏,只可惜缺少政治能力,虽有见解,却无法落实。加之从小就有口吃的毛病,韩王并不看重。
听说当代大儒荀况被春申君聘到兰陵,专一讲学后,他向韩王提出愿意前往兰陵求学。韩王虽然看不上这名小弟,但他的生活要求还是尽量满足的。不就是去学习吗,同意!如果被哪个诸侯看上了,自己也少了许多麻烦。
李斯出生的时候,上蔡还是楚国的地界。他只是在庠序上了公学,成年后就在郡里当了名小吏。能够在郡里为吏,对于乡邑来说,已经是很有出息了,但李斯却并不满足。他是一个环境决定论者,认为人贤与不肖都是由周围的环境决定的,这就好像厕所里的老鼠就只能吃屎,而粮仓中的老鼠就可以吃米。自己如果呆在上蔡当一名小吏,终身也不过如此。他要改换门庭,到更广阔的世界中。
显然,在庠序学到的那一点基础知识不足以支撑李斯走进更广阔的世界。所以,当他听说荀况在兰陵讲学时,也辞了官职,前往兰陵求学。
和韩非从小博览群书不同,李斯可能就只有那么一点最基础的知识,而且明显是出不起赞助的那一种。能够被荀况收下学习,李斯应该是展现了过人的才智!
和韩非满身书生气不同,李斯就是一名实干家。他不仅字写得漂亮,文章写得漂亮,而且办事干练、勤快。荀况准备向春申君推荐他去任职。春申君当时以养士闻名天下,对门客从不吝啬。李斯如果去了,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待遇;凭着李斯的办事才能,一定会得到春申君的重视,而且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李斯有自己的见解,他对荀况道:“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非士之情也。”多少一些危险算什么,施展才华谋取富贵,才是他的理想!
从兰陵出来后,两人先到了彭城,再沿丹水到大梁。沾了韩非的光,李斯沿途都不用操心食宿,每日只和韩非一起游山玩水,高谈阔论。两人也不乘舟,也不乘船,就沿着彭城-商丘-大梁这条大道一路步行。这条路上多是春申君淮北封地,治理得还比较好,治安条件不差。加之韩非随从众多,倒也不急着赶路。等他们到达大梁时,就听到大梁城内风传,信陵君击败秦军,直追入函谷!与此同时,他们还听说,韩军也已经参战,从南面突入洛阳。
韩非和李斯都认为,这完全有可能。韩军从南面突往洛阳,与信陵君从东面两面夹击,洛阳很难守住;在这种情况下,魏军追击到函谷关是完全有可能的。
韩非对李斯道:“秦~既既败,兄~其其吾~归!”
李斯道:“函谷非旦夕可下。洛阳虽败,秦根本未失,此智士用谋之时,未可失也。”
韩非道:“兄其其鹏~程,弟实~实羡也。韩~虽虽胜,恐~未可久,吾二~二~二人恐~~将……”
李斯打断道:“韩兄,贵人也,必不与军旅。而弟力难缚鸡,惟以口舌事人。兄勿虑也!”
韩非道:“兄~兄之~~才,必见贵,非~~不能及~~”
两人从大梁分手,李斯乘船前往荥阳,寻路进入秦国;韩非则出大梁,一路向西,直到管城。
韩非是韩公子,管城是韩城,但令韩非意外的是,掌管管城的,竟然不是韩公子!按理,这种富裕地方的官员一般都会由韩公子出任城主。韩非悄悄地问家臣:“何~~管~~令,非韩~~氏?”
家臣误会了韩非的意思,道:“公子若欲守管城,旦夕可得矣!”
韩非急忙道:“否否,非~~安敢~~守~~此!”
到了管城,韩非才知道,信陵君虽然打了个胜仗,不过将秦军逼入成皋,而不是函谷关,大约是将虎牢关当成了函谷关吧!而韩军更是逡巡不前,根本没有行动。听说,是因为洛阳有许多从上党退下来的韩公子,怕韩军进入洛阳后,玉石俱焚,所以韩国内部有人一直为进兵作梗。
韩非长叹一口气,郁闷不已,他越发羡慕李斯了!李斯庶人出身,可以四海为家;而自己出身韩国宗室,除了为韩国效力,不可能转投他国——而韩国似乎不需要自己效力!
李斯则被迫停在半路,因为济水两岸挤满了魏国士卒,他无法继续前进。不得已,他只好绕道渡过黄河,取道河内,再转入洛阳。这时的洛阳,也大军云集,摎率领的三川军正集中的黄河岸边,准备归国,孟津的船只几乎全部被秦军征发。他向孟津的守将说明,自己是来投奔秦国的楚士子。孟津守将是关中人,对前来投奔的外来士子还比较尊敬,把李斯安排上了一条秦军的船只,反正多一个人不会有太大影响。进入洛阳后,洛阳官府也忙于补给过河的秦卒,没有工夫搭理李斯,就给了他一道节符,让他自行前往咸阳。李斯就跟着那帮回渑池的士卒,一起取道渑池,入咸阳。从洛阳到渑池,沿途均有亭驿供给食宿,李斯由于也有节符,和那些回渑池的士卒一样,都得到充分的补给。这让李斯深感秦国制度的优越。他从彭城直到大梁,沿途如果没有韩非,他就只能靠给商人打工,来获得饮食和安全保障!他从上蔡前往兰陵,就是这么过去的!
渑池官员虽然也是秦官,但明显无暇顾及一个外来应聘的士子,渑池出征归来的邑民已经让他们忙得焦头烂额。潦草地供应了食宿,就让他自行上路了。官员告诉李斯,从渑池到函谷关,沿途都有亭驿,并无盗贼,只要他沿大道,住亭驿,夜住晓行,单身行走可保无虞。这是第一次有人向他保证,单身上路可保安全。李斯虽然有些担心,但在官员肯定语气的鼓励下,还是领了节符,单身上路了。
李斯按官员的嘱咐,天明方行,天未暗既投宿,一路沿大道而行,果然无事,顺利地进入函谷关。
李斯在函谷关的内的馆驿内休息。驿吏得知他是来应聘的士子,便问道:“先生此来,将事秦王乎?将事文信侯乎?”
李斯见驿吏问得蹊跷,便问道:“事秦王奈何?事文信侯奈何?”
驿吏道:“事秦王者,但试文武艺,品其级而任其职。事文信侯者,惟试文学耳!”
李斯问道:“何者为得?”
驿吏道:“若将建功名,惟事秦王宜矣。若以安身修德,则事文信可也。”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0381/20381103/4983475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