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来客 下
蒯越听得刘表此言,不禁在心里喘了口气,谈判看来算是初步成功了。坐在他面前的父子俩,表面上客客气气,但内里都精明厉害,和他们说话还真是费力耗神。
抹了把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冷汗,蒯越又道:“其实,朝廷没有派兵给大人,也是件好事。如今袁术盘踞南阳,几乎封死了洛阳与荆州之间的通路,大人若是大张旗鼓的南下,必为其所阻。轻车简从,反倒不会惹人怀疑。”
刘琦眼睛一亮,坏笑道:“父亲既然要暗入荆州,不如隐蔽的彻底一点,说不定倒能事半公倍了。”
刘表眯着眼睛,有点让人看不清深浅。他对儿子脸上的坏笑很熟悉,每当出现这种表情,那必定是有计将出了,忍不住轻声斥道:“有话就说,少在那卖关子!”
刘琦问道:“首先要弄清楚的是,父亲即将赴任这一消息,是否已经传到了荆州?”说完,向蒯越投以询问的眼神。
蒯越肯定道:“必定已经传遍了各个州郡。说是全国皆知,恐怕也不为过。”
“那便最好!”刘琦抚掌笑道,“这计策说来也简单。等父亲潜入荆州后,以蔡、蒯两家的名义,邀请荆襄九郡大小势力,就以商议如何对付新来的刺史为借口。等人到齐了,父亲再突然现身,愿意归顺的最好不过,不识时务的,全杀了也不可惜。”
蒯越闻言,顿是心寒不已,暗道这少年人好狠的心计。他倒不是可怜这许多人命,反而认为这是条妙计,只是此计若成,等于是逼着蔡、蒯两族向全荆州的势力宣战,到时就不是刘表借他蒯家立足荆襄,而是蒯家必须依附于刘表这朝廷大员,才能在荆州生存;若是不幸败了,刘表孤家寡人,拍拍屁股就溜,可蒯家基业尽数都在荆襄,跑都跑不掉。
想到这儿,蒯越微怒道:“在下好心前来相助,可公子似乎并不领情啊!如斯计策,我蒯氏一族所要承担的风险,也实在太大了吧!”话是对刘琦说的,可眼睛却紧盯刘表,意要刘表做个决断。
刘表稳坐不动,装作没看见。他与刘琦的策略,向来是老子红脸,儿子白脸,万一得罪人太厉害,就推说刘琦年青不懂事。
刘琦没把蒯越的那点怒气放在眼里,声音转寒:“蒯先生,想要获大利润,就得冒大风险。你只到这里来嚷嚷几句肯帮忙,却不拿出半点实际的东西,就想在家父入荆后得好处,这笔买卖的成本,也未免太低了吧?”
蒯越忍气道:“可刘大人也同样没拿出什么实际的呀?这不公平吧。”
刘琦的回答显得理直气壮:“自然应该是先有投入,再有回报,有何不公?再说,如今家父只是空有名号,现在就算说给你封个将军,蒯先生相信吗?别人会认你这个将军吗?我父子俩为人坦诚,故不愿以虚言欺骗先生,却反遭责难,这就是先生所谓的公平?”
蒯越只觉刘琦满口歪理,偏偏又无力辩驳,心中气闷,看看装着满脸悲愤委屈的刘琦,又看看在一旁笑嘻嘻不说话的刘表,唯一肯定的就是,这两父子决对不是刘琦口中的那么“坦诚”。
憋了半天,蒯越终于屈服道:“好!在下姑且同意如此行事,只是不知刘大人是准备亲自南下,还是暂由令公子代劳?”
刘琦立马道:“此行危险,自然是由做儿子的代替父亲行事了!”
“不!”刘表随即否定,只是眼光有些闪烁,“我亲自随蒯先生经河南入荆,琦儿,你带着家丁随从东出虎牢,由兖州转豫州,再进荆襄。”
“那路上要多花半个月啊?”刘琦有些不解,但立刻醒悟过来,“父亲是想让我引开有心人的注意,好为您偷入荆州打个掩护!”
“不错,你也顺便回山阳老家一趟,把那些个田产卖了,以后估计也用不上了。”刘表想了想,补充道,“你母亲还是和我一路,她身子差,和你一块绕远路,怕是吃不消了。”
父子两人一唱一和,就把事情定了个大概,一旁的蒯越却是浑身冷汗,这两人精明也就罢了,偏偏还合作无间,他有点怀疑帮着刘表入荆州,是否是明智之举了。
虽然心中不安,但蒯越并没有放弃这次合作的意图,原因就在于刚才刘表眼神的闪烁。刘琦或许没有注意,但老于世故的蒯越,却立时抓住了那丝带着些许惊慌和闪躲的眼神,并大致把握到了刘表内心的变化——刘表害怕了。
刘琦的狠辣手段,不仅吓住了蒯越,也吓到了刘表。不同的是,蒯越怕的是血腥屠杀带来的后果,刘表担心的却是他儿子的威胁。此次计划成功,那计划执行之人的声望,定会震慑整个荆州,更会名动朝野,“一计平荆襄”,那是何等的容光!
但如果刘琦代父南下,这份荣耀声望就是他的,必会直接导致刘表在荆襄的威望不足,民间议论也会说刘表是靠着儿子才立足荆州,那是刘表所不能容忍的,这也是刘表阻止刘琦替自己南下的原因。
权利啊,即使父子之间也难免为其蒙蔽,蒯越的心里不知是喜是忧,小小的猜忌,后面就伴随着嫉恨、不信任,毕竟都是平凡人,再怎么聪明绝顶,心里还是绕不开名利。
刘琦和两人商讨了会儿具体事宜,突然道:“父亲,孩儿想问一下,平定荆襄后,我们该怎么做?”
“什么怎么做?”刘表有些犯糊涂。
“哦,是这样,孩儿算了下时间,从过几天出发到平定,只要计划顺利,两个月时间已是绰绰有余。而那时候,关东联军恐怕也刚好会师,那我们是否也要出兵讨董呢?”
“那你是怎么想的?”刘表不多考虑,把难题抛回给儿子。
刘琦想了想,道:“孩儿认为不出兵比较合适,荆北离关中太近,易受攻击,我们没理由得罪董卓。”
蒯越驳道:“可若不趁势出兵,岂不是要遭天下人责难?”
两人一时争执不下。
刘表打了圆场:“别争了。现在局势未明,空谈无甚意义,到时候再说吧。实在不行,我就把兵马放在荆北,装个样子,也免得别人说嘴。”
刘琦道:“还是父亲思虑周详。”
三人又就一些细节做了商议,直到入夜,才结束谈话。
第二天一早,刘琦直奔武库。他倒不是勤于练兵,而是放不下张辽、徐晃这两员猛将,得想办法把他们骗到荆州去。
来到营地,招来了二将和一众亲卫,刘琦反倒不知该如何开口。许以高官,恐怕在洛阳他们升官的机会更多;许以厚利,董卓给的也不算少。很为难哪!
看到众人都盯着自己瞧,刘琦也不好意思沉默下去:“众位弟兄,大家也应该听说了,本将就要去荆州了。今天来,一是告别,二也是舍不得诸位。你们之中,如果有人想随我一起去的,站出来,本将可立誓决不亏待!”
众人呆了一会儿,也不犹豫,就有几个人站了出来。他们都是原先张辽带来的并州军,一直跟着刘琦,感情较深。
张辽也不负刘琦所望,跪下行礼道:“末将愿跟随主公。”言辞之间,换了称谓,以家臣自居了。
刘琦心中满意,张辽的效忠是意料中事,旧主子丁原已死,吕布又是背信小人,他一个并州军官呆在凉州军里,总是不自在,惟有刘琦值得跟随。
目光转向徐晃,后者显得有些挣扎,过了好久,徐晃下了决心,抱拳道:“末将祝刘将军一路顺风。”言下之意,是不愿跟从了。
刘琦脸上难掩失望之情,但也知对于徐晃不能用强,只得道:“公明也多保重。后会有期!”带着诸人离开了。
作者的话:答复“1937”的提问。
我写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回到过去的现代人,而是彻彻底底的历史人物,从身体到思想都是。只是因为偶然原因,有了那么一点破碎的记忆,零星而不完整。他对历史人物并不了解,或根本不知道,或只是有点耳熟,这就够了。
之所以这样写,只是因为实在不喜欢有些人一回过去,就搞人名收集,天下无敌。我想让刘琦有挫折,有磨难,也有失败。这样更真实些。我的刘琦,只是脑子里多了点知识,再改变一下个性。
所以,不趁机把曹操挂掉,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曹操将来会如何,他看人的角度,还是局限于那个时代。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17/17911/94035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