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怪书生传奇之内外风云 > 八三回 诛倭寇一个不剩 驱鞑靼大功告成3

八三回 诛倭寇一个不剩 驱鞑靼大功告成3


在书生带着众武林人士奔赴福建的同时,北方,瓦硕正带着鞑靼军队挥戈猛攻谭纶把守的大明关口。鞑靼攻上一拨,大明将士杀退一拨,城下的尸体堆成了山,将士们杀红了眼,不再顾及家庭、亲人与生命,脑中只有一个字——杀,面前只有一个人——敌人!

        鞑靼哨兵飞报瓦硕,道:“公主,杨庭的军队勇猛无比,已接连攻破我两座城池,逼近都城了!”

        瓦硕和扎鲁那吉均是一愣,此役精兵尽在这里,国中只剩些老弱病残。如果自己的都城被破,就算攻入大明又有什么意义?

        扎鲁那吉劝道:“公主,退回救急吧!”

        瓦硕固执地说:“杨庭就一万人,我们的都城没那么容易攻破的,不能中了他们的围魏救赵之计,现在谭纶只剩下两万人,就快支持不住,我们昼夜攻击,不出三日,关口必破。”

        谭纶这边,兵士来报:“禀将军,周尚文将军已领五万人来援,三日内即可到达!”

        谭纶连声叫好,又鼓舞士气道:“兄弟们,我们的援兵三天内就将到来,顶住!”

        将士们信心大增,高喊着“杀”,又是一番不惜生死的恶战。

        回说书生带着武林人士南下,途中会同南少林的几百僧人,组成了一只五六百人的精锐之师。在台州附近与戚继光、俞大猷相聚。此时,二人已陈兵一处,将倭寇围困在一座孤山上,二人正在帐内商议作战计划,脸上均是愁眉。

        兵士入账报道:“报二位将军,段世昌段大人带着数百武林人士赶来了!”

        俞大猷以为自己听错了,问道:“谁?”

        兵士答道:“回俞将军,段世昌段大人!”

        戚继光急忙起身,喜道:“快请!”

        书生进入军营,戚继光与俞大猷携部将悉数出迎。远远地就见书生一身青衣,气质不凡地走来,身后跟着数百名江湖人士,以和尚居多,还有道士、乞丐等人。

        戚继大声喊道:“贤弟!”

        俞大猷亦喊道:“段大人!”

        书生回喊道:“兄长、俞将军、诸位将军!”

        待聚到一起,戚继光问:“贤弟,你怎么来了,还带这么多人来!”

        书生道:“我曾有言,有朝一日必与兄长共赴前线,共杀倭寇,今日便是来兑现诺言,兄长,你看我这支兵怎样?”书生的眉宇间尽是自豪。

        戚继光打量了一番书生身后的这些武林人士,虽相貌普通,但一个个都是身手不凡的武林高手,足够以一敌十。

        戚继光赞道:“贤弟这才是真正的天兵!”

        书生道:“我与这支天兵一起去前线,让兄长见识见识他们无坚不摧的威力!”

        戚继光尚不知书生会武,忧虑地说:“如今倭寇拼死抵抗,贤弟乃运筹帷幄之中之人,不懂厮杀,怎可去前线冒险!”

        书生只淡淡地笑。

        戚继光疑惑地问:“贤弟为何发笑,莫非愚兄说错了?”

        书生身旁的陈长老说:“看来将军亦受了段大人的蒙蔽,段大人哪是不会武功,简直是武功盖世,江湖无人可出其右!”

        连江湖都无人可出其右,那是何等厉害!

        戚继光和俞大猷双双惊讶。

        戚继光急问:“贤弟,果真如此?”

        书生只笑了笑,便是承认了。

        俞大猷道:“段大人隐瞒得好深啊!”

        戚继光道:“若如此,那日在京城,何须我几人力战!”

        戚继光所说京城之战是力战鞑靼武士之战。

        书生说:“事出有因,事出有谋!”只此八字,轻描淡写地回复了二人。

        书生回头对江湖人士说:“诸位英雄,你们请先在军营中休息,容我与二位将军商议。”

        众江湖人士抱拳应诺。

        书生遂与将军们入账商议。

        入得帐中,戚继光说:“贤弟到来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和诸位将军正苦思对策!”

        书生问:“我听说你们已将敌人牢牢围在孤山上,就待发兵剿灭,有何为难之处?”

        俞大猷叹息一声,道:“段大人不知,孤山上有数百户人家,倭寇上了孤山,以百姓为质,我等要攻,他们便扬言要杀敌全部百姓,并当着我们的命残杀几人,有的剖腹,有的挖心,有的甚至剥皮,有的侮辱致死,连那老弱妇幼也不放过。怕害了百姓性命,我等只敢围住,不敢攻击!”俞大猷说得眉头紧皱,憎恨十足。

        书生听后,一拍桌子,愤恨地说:“可恶,竟拿百姓要挟,真比蛇蝎还毒!越如此,我越要铲除他们,永绝后患!”

        戚继光道:“我与俞将军实在想不出对策,正是愁闷!”

        书生用手指轻轻敲了几下桌面,咚咚,略作寻思,问:“对方有多少人?”

        俞大猷说:“尚有倭寇万余人,国人掺在倭寇中借机谋反的亦有两千人之众!”

        书生叹道:“寒心啊寒心,倭寇的残忍歹毒已而让人寒心,国人的麻木无情更叫人寒心!我汉人人数众多,一旦朝政昏庸,风气不正,难免有人渐生异心,外患可怕,内患才是根源!”

        戚继光道:“如今严氏父子被除,不知世风能否扭转!”

        书生道:“弊病已久,中毒已深,但愿吧!”一句但愿,已显示出书生内心的消极。书生又问:“我们有多少人?”

        戚继光说:“我有一万人,俞将军有两万余人,合计三万多人。”

        书生望着桌上的地图,戚继光早知决战必在台州,对周围地形已做了详细的了解,绘制入图。

        戚继光指着一座小山,说:“这便是那座孤山,西北两面有路上山,东边临海,是绝壁,南面是峡谷。”

        书生端详一番地图,又用手指轻敲了几下桌面,咚咚,问:“峡谷里可有路上山?”

        俞大猷道:“我已派人查探过,无路可以上山,但当地一些有经验本领高的药农,能够就着台阶和石缝攀上去采摘石壁上珍贵的草药。”

        书生听后,心中一亮,道:“快找几个有经验的药农,随我一起去看这条路。”

        不多时,书生、戚继光、俞大猷和三个药农来到峡谷中。书生见这峡谷高约二十丈,石壁虽然陡峭,却绝非笔直,岩石与岩石之间有凸出的小台阶和凹陷的小缝隙,由于风化,峭壁上有些土壤,长了些矮浅的植株。

        书生问药农,说:“你们是如何从这里上山的?”

        一个老药农答道:“回大人,这峭壁看着左边缓,但左边多是巨石,可踩可抓的地方少,难以攀爬,右边看着陡一些,但小石头多,更易攀爬。”

        书生再望峭壁,果真如老人所言。书生问:“爬上去大概有多久?”

        另一个年轻的药农答道:“回大人,只需三刻钟。”

        书生点点头,瞧见还有一个药农,四十岁左右年纪,身强力壮,皮肤黝黑。书生问这药农:“你爬上去要多久?”

        这药农答道:“回大人,我需要一个时辰!”

        书生打量一番此人,体力尚嘉,经验又足,是最合适的人选。

        书生问:“你叫什么名字?”

        药农答道:“小人叫马朝。”

        书生问:“马朝,你敢不敢随我一同攀一次这峭壁?”

        马朝说:“小人当然敢,只是怕大人没受过锻炼,会有危险。”

        书生道:“这你无需忧虑,你只管先回家准备好,我到时通知你。”

        马朝说:“小的遵命!”

        书生又与戚继光、俞大猷回到军营,继续商议。

        俞大猷说:“大人莫非想通过这峭壁攻上山?”

        书生点点头。

        俞大猷说:“依我看,大人爬上这峭壁不成问题,但兵士们却难以爬上,若是大人只身前往,恕末将不依!”俞大猷这是担心书生安危。

        戚继光也劝道:“贤弟,你武功再高,也不可只身冒险。”

        书生道:“俞将军、兄长勿忧,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攻不上山、战不胜倭寇,而是倭寇手中捏着我们的百姓,我们不能进攻,所以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先解救百姓,这样大军就没了顾虑!”

        俞大猷道:“山上倭寇众多,要解救上千名百姓,谈何容易!”

        书生道:“倭寇必将这些百姓集中关押在一个地方。大规模从峭壁上进军不可能,也不能,因为一旦倭寇察觉,我们就陷入绝境。我带与马朝上山,放下绳索,让江湖中人顺着绳索攀爬,如此时间大大节省,再设法营救百姓。以烟花为信号,你们从西北两面大军攻上,我再领江湖人士在后方夹击,不愁倭寇不灭!”

        戚继光说:“计虽是好计,可实施起来太难。只说这爬上山,若是白天,爬上去难,但倭寇必有哨兵,容易发现;若是黑夜,路况极为不明,爬上去却是极难。”

        书生道:“这成我早已想到。除了黑夜,他们还有一个时候会疏忽——下雨。”

        俞大猷说:“雨天更不可,石头湿滑,更难爬上。”

        书生摆摆手道:“不,我在下雨前先与马朝悄悄上山,隐藏起来,只待雨至,他们疏于防范,我寻机杀了哨兵,再放下绳索,引下面的人上山!”

        戚继光和俞大猷都不禁点头。

        俞大猷说:“这倒可行!”

        书生道:“所以现在要备好绳索,一旦变天,我们就行动!”

        两人点头道:“好!”

        过了三日,北方的战场上,谭纶已战得只剩万余残兵,连参将也殉了国。眼看就要失守,周尚文的兵马及时赶到,投入战斗,终于稳定住了战局。

        扎鲁那吉再向瓦硕进言道:“公主,如今都城危机,大明的援兵已至,我们撤兵吧!”

        瓦硕却决意道:“不撤,大明的精兵和良将尽在此,此役若胜,大明再无抵抗之力。”

        扎鲁那吉道:“可是我们也损失严重啊!”

        瓦硕怒道:“鞑靼男儿,岂是贪生怕死之辈!”

        扎鲁那吉不再敢劝。

        瓦硕固执地说:“今日整军,明日再攻!”

        扎鲁那吉问:“那都城呢?”

        瓦硕说:“我们若败了,大明恢复元气,我们的都城迟早也会被攻破。现在连五六万人的兵马都抵不住,以后同样也抵不住!”

        扎鲁那吉无奈地点了点头。

        南方的午后,天上乌云密布,雷声轰鸣,有雨将至。书生遂与马朝、众江湖人士出发。书生走了几步,又倒回身子,对俞大猷和戚继光叮嘱道:“一旦我在山上得手,你们必须猛攻,不然此计就废了。二位将军都是心善之人,但切记,被逼无奈的时候,小狠便是大善,战争,总得有人会死,不管他是兵士还是百姓!”

        俞大猷和戚继光听懂了书生的话,双双点头。

        俞大猷和戚继光各率兵马布好进攻阵势,书生则挑出两百名江湖好手埋伏于峡谷底,一番交代,与马朝身垮粗绳,在电闪雷鸣中沿着峭壁悄悄攀上山顶,隐藏于一旁的林中。

        雨淅淅沥沥地下起,孤山被烟雨与薄雾迷住了。

        在山顶把风的十来个倭寇见下起了雨,为首的倭寇说了一通鸟语,然后带着倭寇们淫笑着离开了。

        这倒好,省得书生出手对付他们,避免了打草惊蛇的风险。待倭寇走远,书生与马朝站在山顶,将两根粗绳绑在粗壮的树上,扔入谷底。山下的人都是武林好手,轻功不俗,借助绳索轻易就攀了上去。傍晚时,两百名江湖好手已尽数抵达山顶。

        书生听到从一个屋院中传出了哀求声、惨叫声、痛哭声,判断出百姓就被关押在那里。书生带着众人悄悄行至屋院周围,这屋院周围有百余名倭寇把手,而院中的哀求声、惨叫声、痛哭声越渐清晰。书生带着十来名轻功好手飞到屋顶,只见屋中许多倭寇不顾妇女的反抗,趴在妇女身上强施兽欲,连那十一二岁的小孩也不放过。院中则摆放了不少尸体,有反抗他们被残杀的男人,也有裸着身子惨死的女尸。

        已而雨停,但十几人的眼角都下起了人性的悲痛泪雨。

        一武当弟子恳求道:“段大人,下令吧!”

        书生心中亦是一阵剧痛,从怀中摸出用绸布裹好的烟花,用火折子点燃引线,嘘——,闪亮的球丸冲向天际,嘣——,开出一朵绚烂无比的亮花。

        书生长呵一声:“杀——”

        十几人随即飞入屋中,诛杀那些正在行恶的倭寇,一剑一个,如狂风扫落叶,再诛杀起院中的倭寇。其余的江湖人士同时在院外尽情斩杀倭寇!

        俞大猷和戚继光瞧见信号,各自大喊道:“杀!”

        倭寇又企图用几个百姓的性命相要挟,戚继光和俞大猷忍住悲痛,横下心,大喊道:“杀!”

        倭寇丧心病狂的恶行早已让兵士们憋足仇恨,听闻这声期盼已久的军令,杀气如洪水般猛泄,个个奋勇当先,不惜生死,斩杀起倭寇来。

        倭寇仓促应战,腹背受敌,溃不成军。

        书生的宗旨是绝不俘虏一个人,绝不接受一个人投降,绝不让一个人活着逃出。对万恶不赦的倭寇只有一个字,杀!

        书生真狠!

        众兵将与武林豪杰痛杀一夜,将万余名倭寇与二千名匪徒尽数诛灭,没留下一个活口。

        远处的海上升起了一轮鲜红的太阳,一定是被倭患中死亡的百姓和将士的鲜血染红的,在这鲜红之后,必定是朗朗晴日。

        众将士在山顶尽情呼喊胜利。

        戚继光和俞大猷双双朝京城的方向跪拜道:“皇上,我们做到了!”

        至此,福建和浙江的倭患终得消除,大明数十年的倭患终得消除!因为书生所带江湖人士中以僧人居多,故而留下了僧人抗倭的千古佳话。

        再说北方,谭纶和周尚文率军浴血奋战、死死顶住鞑靼的攻势。

        倭寇兵败的消息被细作飞鸽传到鞑靼军营,瓦硕死死盯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东瀛兵败,尽数被诛”八字。瓦硕的脸色很低沉。又有兵士急报:“公主,杨庭所率精兵猛攻都城,都城快守不住了,大汗让你速速退兵回救。”

        扎鲁那吉劝道:“公主,大势已去,我们退吧!”

        瓦硕长叹一声,无奈地下令道:“退兵!”

        见瓦硕的军队仓促撤退,大明将士个个欢呼,谭纶和周尚文朝着京城跪拜道:“皇上,我们守住了!”

        谭纶又望着鞑靼都城的方向,祈祷道:“杨将军,你自己多加保重了!”

        至此,大明嘉靖年间的内忧外患暂得平息。

        到底书生当日给杨庭的锦囊里写着什么,杨庭等人能否逃生,且看下回分解。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16/16223/94476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