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 第699章 这孩子不上大学可惜了

第699章 这孩子不上大学可惜了


八一农学院已经开学,这时候的大学开学时间和中小学大差不差的那种感觉,不会像后世变化那么大。

李龙背着双肩包来到学校门口,出示了工作证,并表示要找吴教授。

门卫很认真的检查李龙的工作证,还要让李龙说明和吴教授的关系,找她的事由。

等把这些问清楚后,他给里面打了个内线电话,打完告诉李龙,吴教授上课去了,让他在这里等二十分钟。

等就等呗,反正今天就这一件事情,所以李龙并不着急,他背着双肩包在大门外面等着。

可能觉得太显眼,又往后退退,退到路边上,找了一块干净的石头,取下背包放在石头上,自己就站在一边观察着这所大学。

在李龙的眼里八一农学院,也就是以后的学业大学还是很利害的——当然可能到后来排名不好,但实打实的是解决农业农民问题的。

当然,他没上过大学,只是在这么猜测着。

偶尔会有学生或者老师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出入,出入的人也基本上都会看一眼李龙。

上课期间,里面隐隐约约能听到一些声音,但并不大。毕竟这不是中小学,不需要集体朗诵什么的。

两世为人,李龙的最终教育学历是初中,所以他对大学还是挺好奇的。

只不过已经过了上学的年龄,所以现下也只是感慨一下。

二十分钟很快过去,门卫尽职尽责,打开门喊李龙进去。

“进去后不要乱跑,里面许多学生上课,别影响他们。吴教授办公室知道吧?”

“知道知道,”李龙描述了一下办公室的位置,门卫点点头,让他进去了。

管理的还是挺严格的。

李龙进了校门,虽然对学校里面依然好奇,不过他只是路过的时候左右观察一下,主要还是往吴教授的办公室走。

快到办公室的时候,李龙看到门是开着的,吴教授并没有在办公桌前坐着,她正在文件柜那里整理文件。

李龙过去到门口,敲了敲门框子,吴教授扭头,看到李龙还愣了一下,随即才想起来,拿着份文件转过身来笑着说道:

“你是那个种打瓜的……小李是吧?”

“是的是的。”

“来来来,请坐。”吴教授笑着把两人座木沙发上的一些材料收拾出来,示意李龙坐下来。

李龙取下背包坐下来的时候,吴教授已经给他倒了一缸子水:
“来小李,喝水。”

“好的,”李龙接过水问道:“教授刚上完课?”

“嗯,刚上完。”吴教授坐在办公桌里面,笑着问道:“今年还种打瓜了吗?现在情况怎么样?”

“前段时间长虫了,按您教的办法配药打虫,已经打下去了。今年的打瓜长势不错,结的也不少,就是咱们农村人大都没怎么受过正规培训,后结的瓜不舍得摘掉,觉得越多越好……”

“没事的,慢慢来。”吴教授听着李龙说的这些情况,点点头说道,“有些科学种植的方法和技术需要实践之后才能被认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一点李龙是清楚的。越往后大家就越知道科技种田的好处,什么测土,铺膜,规模化等等,农民们也在摸索和学习中前进。

吴教授对于目前的农村发展还是很关心的,一直在向李龙提问题。还好虽然今年李龙在队里呆的时间短,但对队里的农业生产还是了解的,大体上都能回答得上来。

问的差不多,吴教授感慨的说道:

“夏天我们去和口里其他农业高校开会交流的时候,我们这边和东北那边的在机械化方面发展的比较好,大面积种植的基础是有的,而且农民在种植多样性和经济作物种植方面认可度和接受度比较高……”

李龙听着吴教授的话,不住点头。他结合着自己队里农民的情况,感觉吴教授说的没错。

“……大面积种植和机械化种植肯定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不过从目前来看,优点还是很明显的……”

“就是大马力的机械发展还是有点慢。”李龙想想大马力拖拉机得到十来年后才能开上,就忍不住吐槽一句。

“已经很好了。”吴教授这方面不是内行,但也知道一些信息,“咱们国家的重工业发展是有基础的,但想要进步也是需要一些过程的。毕竟……”

有些话没必要说的太透,总之两个人都知道前景很好,但需要时间。

李龙喝了一口缸子里的水,放下白瓷缸子,转身从自己的背包里取出东西来:

“教授,这是过来的时候从路边买的桃子,吃着味道不错,脆桃也能放几天。”

李龙拿出来的桃子可不少。

昨天从那个卖桃子那里买了两筐,其中一筐送给了钱主任和小司,份量不小。

另外这一筐昨天没动,放一晚上感觉变化不大,早上李龙取了五六公斤装到袋子里放背包里,再多觉得吴教授不好提了。

看着那个头大颜色好看的桃子,吴教授笑着说:
“不错不错,我们农学院的实验田里也有种桃子的,八月份也吃了一些,但真没这么大这么漂亮的。”

李龙送一些水果她还是能接受的。

但接下来李龙把桃子拿出来放在办公桌上后,又从背包里取出一个袋子来说道:

“前段时间我在山里帮朋友打牧草,他们送给我一些东西我顺便就拿过来了。”

五枝已经阴干的雪莲,一张完整的狍鹿子皮。去年送过了玉雕,所以今年就没再送。

这些都算土特产嘛。

这年头皮子还是很贵重的东西,李龙也给解释了一下这是山里的狍鹿子皮,免得吴教授会误会是山羊皮。

“这太贵重了……”吴教授立刻要拒绝,李龙却解释了原因:

“教授您知道吗?前年我从你那里买的那些打瓜籽,去年我哥种了,总收入好几千了。

今年留的籽又分散到七八家种植,种植面积扩大了十来倍。就算今年价格掉一些,那也是能让七八户农民摸到万元户的门槛了。

就冲这一点,我送的这些东西还算轻了呢……”

吴教授只对农业种子化肥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有研究,对于农产品的价格研究并不多,这时候听李龙这么一说,便笑了,表情里带着点小惊喜:

“真的是这样吗?那真是太好了。我们学农的,本身就是为了农业农民服务的,能让农民致富起来,这就真是发挥作用了!好好好,这些东西,我收下了。”

和具体的致富信息方面的相比,吴教授最关心的还是农业种植方面的相关数据,大方面是一个地方的种植结构,比如粮食作物、油料作物以及经济作物种植的面积占比。

第二个就是产量和主要的病虫害,各种作物均产,各时间段的病虫害,收获期等等。

李龙在四小队也有十年了,虽然最近这两年主要是在搞钱,但记忆里相关的数据还是有的,前年还是参与了一点地里的种植收获的,所以基本上还是知道一些。

一直谈到中午快吃饭的时候,吴教授才意犹未尽的停了下来,然后邀请李龙去家里吃饭。

李龙拒绝了,推说还有事情,离开了八一农学院。

走之前吴教授给李龙说让他打瓜收获的时候再带一些种籽过来,学校这边作为样本,可能明年还要有实验田进行研究。

李龙自然是答应了——他出来的时候还在猜测,吴教授有没有可能带的学生里就有做这方面研究的,刚好可以共享一下知识。

吴教授看着李龙的背影离开,心里想着,这孩子没上大学真的有点可惜。懂的多,对农业科学技术有明显的敬畏心理,科技兴农的想法也很明确。

可惜第一学历太低啊。

从学院出来,到旅馆退房,把吉普车开出来往西而去,李龙打算尽快去北庭那个市场看看,看看卖桃子的还在不在。

虽然车里有些桃子,但想着回去多分几家,还是多买一些好。

四小队也有种桃子的,但都是毛桃。李龙去年买的桃树苗子目前还没结。玛县也有种桃子的,再过两年还有培育出五月仙桃。

二三十年后乌伊公路南的梁州户桃子产业已经有了规模,那时候李龙还经常开车去那边买桃。

从六月开始一直到十月,各品种的桃子持续不断都有。

但眼下,这边还真没有这个品种和这么好吃还这么大的桃子。
快出乌城的时候,李龙的吉普车停了下来。

路边有两个瓜摊,一个卖西瓜一个卖甜瓜。

本地人把哈密瓜叫甜瓜——或者说,把除西瓜外的其他瓜基本上都叫甜瓜,包括且不限于哈密瓜、香瓜、花兰丝、白兰瓜等等。

玛县也有卖甜瓜的,但大多是开车游动摊位,市场也有,但少,而且去晚了都是别人挑过的。

所以李龙打算买一些甜瓜回去,一样也都分一些。

下车一看,这甜瓜个头都不小,还有半个切过的摆在一边,上面插着一把小刀。

卖瓜的阿达西看李龙过来,急忙站起来说道:
“买甜瓜吗?好吃的很!来来来,尝一下尝一下……”说着就给李龙切了一牙甜瓜递了过来。

李龙尝了尝,的确甜。这时候还没后世那么多套路,后世李龙去某团场买黄桃的时候遇到过,也是切了一块吃的,当时吃着真甜,然后买了二十公斤,结果拿回去发现一点也不甜。

后来才知道原来人家切桃的刀上是抹了糖水的。

“多少钱一公斤?”

“九分钱。”阿达西说道,“买多的话便宜。”

“买一麻袋,能便宜多少?”

“一麻袋嘛,七分钱一公斤!”阿达西很豪爽,“多买的便宜!”

“行,装一麻袋。”李龙其实是想多买一些,可惜吉普车就这么大。这个时候小汽车的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

这些甜瓜一个都有五六公斤,个头大,阿达西给挑的时候也捡熟的挑。

李龙觉得这一方面,有些阿达西卖东西方式就比较好。

上一世他在伊犁那边碰到过卖杏子的民族人,他们卖杏子是从城东的批发市场批来两箱杏子,然后就往铺了毡子的板车上一倒,沿着大街小巷叫卖。

来买的人可以随便挑,大家基本都是挑黄的软的熟的,阿达西还帮着挑这些熟的。

因为杏子摘下来后哪怕是半青半黄的也会熟的快,但青的硬,能放。所以黄的熟的挑走,剩下的青的隔一天也就半黄了。

这样下来批发两筐杏,两天卖完,基本上不浪费,顾客也满意。

有些汉族商家做法相反,仿佛生怕客人把熟的挑走了生的不好卖一样,一种是根本不让挑,直接往袋子里捧,捧到生的熟的那就看运气了。

另外一种就是由商家给装,那商家还有可能专门给多装点青的,留下来熟的觉得后面好卖。

咋说呢,反正李龙是一言难尽。

当然不绝对,毕竟他碰到的只是极少数一部分。

眼前的阿达西就是这样,不是特别熟的甜瓜硬,可以多放两天啊,熟的会变软,那就先卖,熟的甜,拿回去人家也喜欢吃。

李龙买了一麻袋,又拿了几个凑了八十公斤,算算不到六块钱。

真便宜!
十几年后,WLMQ火车南站他还卖过类似的大甜瓜,五六公斤一个,熟透的那种,一块钱一个,也是极便宜的——一个维族老汉摆摊卖的。

再往后,李龙好像就再没吃过特别熟的甜瓜了——无论是在超市还是在摊子看到的甜瓜都是带把的。

瓜熟蒂落,带把的甜瓜都是没熟就摘下来的,味道不一样。

这就跟这边的人吃榴莲一样,好些外地人也是没吃过熟透的甜瓜。

买完甜瓜,装车后又去问西瓜。卖西瓜的摊子就隔了七八米,是个汉族中年人,戴着个草帽。

“老乡,西瓜多少钱?”

“八分钱。”那老乡笑呵呵的说道。

李龙扭头就走,真看着自己开着吉普车,然后当凯子宰啊?
老乡一看李龙走的那么坚决,立刻大声喊着:

“七分……六分也卖啊!”

李龙没理会,上车开着就走了。

现在虽然西瓜已经慢慢开始下季,但主流的西瓜价格还是五分钱,这老乡不实在。

李龙没理会那个卖瓜的叫喊,开着吉普车一直到北庭的那个市场。

下车后没多久就找到了卖桃子的那位,还在。

依然是两筐桃子,三十公斤的桃子卖了不到四分之一。

依然有人围着,但讲价的多买的少,大家依然感觉到贵。

不知道是不是昨天被李龙把两筐桃子包圆的原因,卖主这回依然是不降价。

李龙没时间等,他排开前面讲价和看热闹的人,直接对着卖桃子的人说道:
“还剩下多少?我全要了——昨天的价,怎么样?”

“好好好!”卖桃子的抬头一看是李龙,立刻笑着站起来,把扁担钩子往筐子上一挂,说道:

“车在哪里?”

“还有个条件,把两个筐送给我,我没办法装了。”

“这个……也行。”卖桃子的心想这筐才多少钱,两个旧筐加一起不超过两块,但这一筐半的桃子能卖三四十块钱,值了值了。

有人不服气,还想要说,有些人认出来李龙是昨天买桃子的,就给解释了。

人家大户,有钱,你不买也别不服气。

一筐半桃子李龙掏了三十五块钱,其实算下来筐也是买的了。不过这点钱他也就不算了。

市场的头那里有卖瓜的,李龙顺便过去问了一下,西瓜五分钱,是市场价。有切开的,李龙看着也尝了一下,沙瓤,非常的甜,便也买了一麻袋。

这下子吉普车里算是满了,李龙取出油桶加了油后,便往西而去。

半路上在大丰镇吃了饭,其实这时候已经到下午了。他快到县城的时候再往南,直接开到了牧业队留守点。

有一段时间没有到哈里木和玉山江的家里来看看了,李龙过来看看情况。

车子开进村子里,还没到哈里木家的时候,李龙就碰到了阿迪力。

阿迪力看到李龙也有些意外,不过他立刻就反应过来李龙是来看望哈里木和玉山江家人的,笑着和李龙打了个招呼,然后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李龙开车到哈里木院子门口,就看到院子里依然有人在压井打水。

压井台子用水泥和砖头加固过,还是比较结实,打水的人也比较守规矩,排着队,也不争不抢。

哈里木的母亲坐在门口用一个筷子串过一块土豆当纺锤捻着毛线。

看到李龙后,老太太笑着站了起来,嘴里说着李龙依然听不懂的话。

李龙有点无语,其实他一直想学哈语和维语的,但每次碰到哈里木玉山江他们的时候,就把这事给忘记了,等想起来,身边也没个能教的人,就把这事给放下了。

好在来打水的人中有懂汉话的,交流了几句,李龙把甜瓜西瓜和桃子都放下一些,然后就去了玉山江家里。

玉山江家里也有人在这里打水,这两口压井现在成了整个村子里吃水的主要来源,李龙觉得其实也挺好的。

在这里呆的时间更短,孩子们都不在,李龙问清楚这边玉山江他们打完草回来过,家里东西也不缺,就告辞离开了。

他还得赶紧回家——四小队那边也要去,西瓜和甜瓜还好说,弄回来的桃子什么得分掉。

不好放。(本章完)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70635/70635092/141407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