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重生后,我只想在八零致富 > 第一百一十四章 省城之行

第一百一十四章 省城之行


“好主意!”

林淑梅说。

正说着,小翠跑进来:“淑梅姐,外面有个客人找您!”

来人是省电视台的记者,说是要做个关于传统手工艺创新的专题片。

“我们听说您把传统工艺用在现代服装上,很想了解一下。”

记者说。

林淑梅带着记者参观了工作室,详细介绍了他们是如何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您不担心机器生产的冲击吗?”

记者问。

林淑梅笑着说:“机器生产有机器的优势,手工制作有手工的价值。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采访播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

不少人专门从省城来参观,想了解“韵逸”的创新之路。

这时,陈月红又来访。

“林老板,”

她开门见山地说,“我服了。这段时间我算是明白了,做服装不是光靠款式新颖,更重要的是质量。”

林淑梅请她坐下:“陈老板能这么想就对了。”

“其实我这次来,”陈月红说,“是想跟你商量个事。我准备转型,专心做休闲装,不跟你们抢职业装的市场了。”

林淑梅点点头:“这是个明智的选择。每个店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长久发展。”

送走陈月红,林淑梅觉得心里敞亮了许多。

夏日的清晨,林淑梅早早就起床收拾行李。

今天她要去省城采购面料,同时也想看看那边的服装市场。

“淑梅,”

张三婶递过来一个包子,“路上吃点东西。我听说省城最近很热闹,服装批发市场里来了不少外地的商人。”

林淑梅接过包子:“嗯,我听说是有一批香港来的商人,带来了不少新样式。正好去看看。”

霍怀安开着县供销社的解放卡车来接她:“上车吧,趁早走,路上凉快些。”

路上,林淑梅翻看着自己整理的采购清单。

这次除了要买面料,还要看看省城最新的服装款式,为“韵逸”的新系列寻找灵感。

“你说,咱们是不是也该做些休闲装?”

她问霍怀安,“现在年轻人周末也需要好看的衣服。”

“可以试试,”

霍怀安说,“不过得想想怎么把咱们的特色加进去。”

汽车颠簸了四个小时,终于到了省城。

林淑梅直接去了布料市场,这里是全省最大的面料集散地。

“师傅,这种料子多少钱一米?”

她指着一匹深蓝色的确良问。

“这可是上等货,”

摊主说,“一米三块二,便宜不了。”

林淑梅仔细检查面料的质地,手感不错,织工也细密。

正要还价,突然听见旁边有人说:“小姑娘,看面料要看褶皱度。”

她转头一看,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一看就是行家。

“老师傅,您也是做服装的?”

林淑梅赶紧问。

“我姓张,在广州开了三十年裁缝店,”

老人说,“这次是来省城看老朋友。小姑娘,你要是真想买好料子,我可以带你去个地方。”

林淑梅大喜,连忙跟着张师傅走。

七拐八拐,来到一个小巷子里的布庄。

“老周,出来见客人!”

张师傅喊道。

出来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张师傅介绍说这是省城最好的布料商。

“张师傅,稀客啊!”

周老板笑着说,“这位是?”

“这姑娘是做手工服装的,看她挑料子很用心,就带她来了。”

周老板打量了林淑梅一眼:“手工服装?现在还有人做这个?”

林淑梅认真地说:“是啊,我们店专门做改良旗袍和职业装,讲究的就是手工精细。”

“哦?”

周老板来了兴趣,“现在的年轻人还愿意学这个手艺?”

“愿意的人不少呢,”

林淑梅说,“关键是要把传统工艺和现代需求结合起来。”

周老板点点头:“说得好!来,我带你看看我的好料子。”

他带着林淑梅进了库房,里面的面料果然不一样。

有上等的府绸、真丝、纯棉等,还有一些新式面料。

“这种料子,”

周老板拿出一匹藏青色的面料,“是专门适合做职业装的,挺括又透气,而且不容易皱。”

林淑梅摸了摸,确实不错:“多少钱一米?”

“平时卖四块,看你是张师傅带来的,三块五。”

虽然价格不便宜,但料子确实好。

林淑梅挑了几匹不同的面料,准备回去做样衣。

正要付钱,张师傅说:“等等,我这里有本老物件,可能对你有用。”

他从包里拿出一本泛黄的册子:“这是我早年在香港学艺时的笔记,里面有不少立裁的技巧。你既然想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可以参考参考。”

林淑梅受宝贝似的接过来:“谢谢张师傅!”

付完钱,张师傅又带她去了服装批发市场。

市场里确实热闹,到处都是揽客的声音。

“小姐,要不要看看最新款的连衣裙?”

“这边这边,港式时装,便宜又好看!”

林淑梅一家家看过去,大多是机器制作的成衣,款式新颖但做工一般。

突然,她在一个角落的小摊前停住了。

摊主是个老太太,摊子上摆着几件手工制作的旗袍,虽然样式普通,但工艺精湛。

“奶奶,这些旗袍都是您做的?”

林淑梅问。

“是啊,”

老太太说,“现在没什么人要了,都嫌老气。”

林淑梅仔细看着这些旗袍的工艺,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

她心里一动:“奶奶,您愿意教我这些手艺吗?”

老太太惊喜地看着她:“现在还有年轻人想学这个?”

“当然了,”

林淑梅说,“这些可都是宝贵的手艺啊!”

就这样,林淑梅在老太太的摊子前一坐就是半天,学习了很多传统工艺的诀窍。

临走时,老太太还送给她一本手抄的工艺笔记。

“好好钻研,”老太太说,“这些老手艺不能丢啊!”

回去的路上,林淑梅一直在翻看张师傅的笔记和老太太的手抄本。

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对“韵逸”的发展很有帮助。

“怀安,”

她突然说,“我想到一个好主意!”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63964/63964130/141413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