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三河酒厂 > 第171章

第171章


11.东施效颦

这段时间里,雷声和李宏宇成为了胡一迪的左膀右臂,其余的人全都被他晾在了一边,就连王琦也让他充满了怀疑。张鹏飞的影子时时刻刻在他脑子里转来转去,每个人都不能完全相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李宏宇能够得势,源于他写的一手好材料。随着胡一迪成为了省人大代表和省白酒协会副会长,各种讲话场合逐渐多了起来,没有一篇好的讲话稿,他实在不知道从何说起。而李宏宇是记者出身,写发言稿简直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因此,胡一迪忽然觉得身边有个大笔杆子的确是省去了不少冥思苦想的麻烦,自然对李宏宇高看一眼。

而对于雷声来说,他就像是胡一迪的抓在手中的最后一根稻草,能不能扭转形式,还需要他拿出本事,这样才能让自己重新找回董事长的威信。咨询公司给胡一迪画了一张大大的饼,他太希望靠着智囊团把它吞下去了。

雷声开始逐渐显示出了好为人师的一面,此时的他的确有这样的机会和条件。对于第二和第三办事处,他前去指导运营,在指出了许多毛病之后讲了一堂生动的教学课,但是光讲课是没有用的,三河酒厂需要的是他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改善办法,过程可能千辛万苦,但结果才是重中之重。但是这一点似乎不是雷声的强项,他的改善措施在陆续开展,但是效果似乎并没有预料的好。

接下来,雷声全程参与了产品的设计、定价、促销、口感等一系列事宜,俨然成为了改革的总设计师。如果把三河从泥潭中带出来,那么他就此会为自己的履历写上灿烂的一笔,这是彰显他能力的好机会。

雷声拿出了曾经成功为南方某著名白酒品牌提供咨询和策划的所有资料,并且把策划的方案完完全全的应用在三河酒厂上,他希望三河也能够在这样的方案中得到重生,完成又一次的绽放。但是问题在于,南方市场和北方市场有着天然的不同,不管是风土人情还是饮酒习惯,不管是经济状况还是消费能力,都不能一概而论,简简单单的复制和模仿并不能完成重新组合,反而弄成了四不像。三河酒厂长期保持的吃苦耐劳、团结奋进、上下同心是经过多年的沉淀传承下来的,虽然摆脱不了裙带关系和不规范的管理,但毕竟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现在想要彻彻底底的完成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的改变,似乎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何况,新的思想和体制还未必就是对的。

李钊曾经问过马东海,把其他白酒企业的成功经验复制过来的拿来主义到底是不是改善三河困境的良药,马东海不置可否,他沉闷的抽着烟看着李钊,意味深长的说出一句话: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分出对和错,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一定有美满的结果,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63827/63827034/1925816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