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三国之楚鼎 > 第三百三十三章 赤壁之战(四)

第三百三十三章 赤壁之战(四)


  荆州吃下了,需要慢慢消化。在等待刘表的时间里,林宁思考颇多,距离他亲征的日子不远了,他想在此之前做一些努力。
  比如,招揽更多的人才。
  曹操从中原溃退时,晋军的俘虏中人才很多,也确实有一批投降了,但也有死硬分子。林宁不喜欢杀人,尤其不喜欢杀忠臣,所以就养着,等他们回心转意。这期间回心转意的真有,逐渐软化,加入林宁的阵营。到了今天,也有两年了,仍不肯易主而侍的,只有寥寥数人。
  比如最有名气和才华,也是骨头最硬的荀彧,荀令君。
  林宁和荀彧有师徒之名,虽然荀彧在做了阶下囚后就不承认了,林宁倒是厚脸皮,偶尔到软禁荀彧的院子溜达,一口一个“老师”,亲热无比。荀彧脸拉长了,可以垂到地上,撇着嘴,像死了全家,对这个恬不知耻的学生爱搭不理。林宁坚信人心是肉长的,不抛弃不放弃,使了诸多手段想把荀彧温水炖了,比如派学问上差不多的套近乎。
  某天,各大报纸的主笔陈琳陈孔璋昂着头挺着胸进了院子,临去之前给林宁保证,一定把荀彧驳斥得哑口无言,乖乖为晋王效力。林宁只是淡淡一笑,也没说话,陈琳文章写得好,口才厉害,但荀彧是什么人?就是诸葛亮来了,想劝降荀文若也是痴心妄想。不过总得试一试,万一成功了呢?
  结果就是没有万一,陈琳进去多么意气风发,出来就有多么垂头丧气。林宁叫他过来了解情况,陈琳羞愤难当,他们这种文人,最爱嘴皮子功夫,精神上的胜利就是敌人的痛苦。然而,陈琳这副模样,应该是荀彧的胜利,转变成了他的痛苦。
  “大王,臣无能,荀文若词锋犀利,臣不能解。”
  林宁笑道:“要投降,荀文若早在两年前就投降了,何至于今日?孔璋不必介怀,孤让其他人试试。”
  除了荀彧不降,曹昂、满宠、臧洪、陈容这些俘虏也是心如铁石,夏侯儒、李通、吕虔没有那么坚定,糖衣炮弹的攻势还是有用的,三人默默地服软,默默地接受林宁给予的职位和财货,一切尽在不言中。林宁大半辈子都在古代的社会秩序里生活,他尽力不让自己被同化,这一点做得很好,但不被同化,也就不能融入,不能理解这个时代的种种规则。忠君思想,士为知己者死,对林宁来说是什么呢?
  来自一个没有皇帝的时代,林宁绝不会对皇帝的权威产生敬畏和崇拜。来自一个尔虞我诈、礼崩乐坏的时代,林宁也绝不会说什么“士为知己者死”。
  林宁能理解的,只有“你对我好,我对你加倍好;你捅我一刀,我杀你全家”。
  林宁赞叹荀彧、满宠等人为曹操守节的行为,但无法真正理解。他从出生到成—人的思想形成,早就有了“我在是谁的人之前,首先我是我自己,我是独立的一个人”,他不需要找一个主子寄托归宿。
  或许,这就是我不去顺从既定的历史,而选择了自己开辟天地的原因吧!林宁想。
  接连多人在荀彧那里碰壁之后,林宁决定亲自去一趟,两年了,是该和这个理想主义者敞开心扉谈一谈了!
  荀彧是阶下囚,每天照常吃饭、读书,一点不耽误。后来林宁索性把他的家眷也送进去,让他们一家团聚,话说回来,当初曹操走的匆忙,许多人的家眷根本来不及随大军撤走,全都便宜林宁了。
  今天林宁上门,荀彧长子荀恽开门一看,慌里慌张地退了下去,一路往后院跑。林宁翻个白眼,他身边只带了一个周仓,便对周仓说:“元福,你看你把人家吓的。”
  周仓也跟着翻白眼。
  荀恽去了半天,林宁就在门口站了半天,结果啥也没等到,荀彧竟然连迎接都懒得过来了。林宁摇头失笑,也不顾礼仪,径直下了台阶,抓了一个惊慌失措地下人,问明荀彧在书房,周仓同时命内卫把荀府内外站满,以防不测。林宁让周仓留在前院,自己去了后院的书房,一路上没人敢拦,纷纷拜倒。那个荀恽才八岁不到,趴在书房门前都快哭了,因为荀彧死活不开门。
  林宁过去摸了摸荀恽的头,让他去找妈妈,自己在门外站了一会儿,高声道:“学生林宁,请老师开门。”
  没动静,林宁也不管里面有人没人,每隔十分钟就喊一次。也不知过了多久,只听书房里低声叹息,“吱呀”一声,门开了,林宁跨过门槛,信步而入。
  林宁一边进来一边说:“老师对学生的呼声不应,想来是看书入了神,老师看的什么书?”
  荀彧丝毫不给面子,淡淡道:“早就听到了,就是不想开门而已。”
  厚脸皮也是有限度的,林宁脸红了,好在定力足够,很快恢复过来,他想:我就当他是夸我!学学阿Q的精神胜利法!深呼吸数次,果然轻松多了……
  林宁眼力超人,一看书皮,笑道:“是孟德的兵书啊?”
  曹操的兵书并没有传到后世,此时更是没有传到世面上,除了曹操自己,就只有亲近人才能看到。林宁这些年研究了不少兵书,各个如雷贯耳的兵法大家,他的身份没什么不能看的,也有脑子一热准备注解兵书的时候,发现没那个水平就算了。他决定自己写一本,把这些年的练兵、战阵经历写下来,不枉此生。目前书是写了大半,林宁给左近人传阅,结果都是赞不绝口,鉴于他的身份,也不知道这称赞是真是假。
  荀彧道:“曹丞相不拘一格,用兵如神,其兵书如其人,险峻凛然,有虎视天下之势。”
  这是话中有话啊!林宁笑了笑,说:“不知老师有没有听说曹丞相在蜀国的作为?”
  阶下囚不错,荀彧知交满天下,林宁又没有对他禁绝消息往来,曹操入蜀这么大的事除非刻意不去了解,否则是不可能听不到风声的。荀彧默然,林宁趁机道:“孟德在蜀,搅动四方不宁,自立梁州,实为祸乱。老师乃汉室忠臣,不会不明白此中道理。”
  荀彧没给这个便宜弟子上大道理的课,两人都熟悉对方,林宁的话可够扎心的。固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曹丞相不拘小节很多次了,荀彧也没说什么,但这话不能公开说。很多事就是这样,做便做了,都知道不干净,但你做了还能称赞一句“果断”,说出来就是“下贱”了。蜀国是汉室宗亲刘璋的封地,还是曹操借天子之手给封的,不承认?荀彧的脸皮终究是没到林宁那个厚度。
  现在曹操在蜀中作乱,还割据出了一个“梁州”,围困成都两年多,你说他是汉室忠臣?也得有人信啊!反观林宁,虽然也是作威作福,拿朝廷的话当放屁。但人家的作为立得住脚,汉献帝死后,理论上是一片空白期,因为汉献帝没有后代,宗室有实力的刘璋、刘表都没有称帝野心,也惧怕林宁征讨。这时候是什么情况?林宁篡位,再把反对的人杀一批,绝对可以稳住局势,但他没有这么做,还是立了宗室为帝,天子居洛阳,自己搬到邺城。
  你可以说林宁作秀,可有的人连作秀都不愿意呢,这就有高下之分了。
  “老师谓学生为国贼,学生空口无凭,无可辩之。若老师以才相辅,且观学生终身,孰霍光、王莽欤?”
  荀彧不言。
  “汉室残破,非强力不可逆转。今国家分裂,学生四方征战,集权于己身,天下人谓我包藏奸心。这都是天下人见学生兵强势盛,生性不信天命,所以私下里议论纷纷,说学生有僭号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学生常常心中惴惴,但学生行的正坐的端,说让他们说去,学生只要做好自己就够了。老师尽可以看看,学生最后是做篡汉的奸臣,还是安汉的忠臣!”
  掷地有声,荀彧面有迟疑之色。
  透过史书,林宁对荀彧这个人大方面的了解,恐怕比他本人还要深入。如果不是曹操的结局,为了反对曹操当魏公而死,恐怕谁都认为他是曹操的忠臣,然而荀彧死在阻碍曹操上位的路上,这就耐人寻味了。你说荀彧忠于汉献帝?曹操对皇帝可没少做缺德事,荀彧可没意见,或者有意见也不见诸记载。一直到曹操进爵国公,显露更上一步的野心,荀彧才跳出来,只能说荀彧要的是保存汉室,而不是某一位皇帝,汉献帝没了还可以有其他皇帝,汉室没了,谁又能重建呢?
  好吧,林宁现在是晋王了,再进一步就是皇帝,比当时的曹操还要过分。可荀彧也没得选择了,曹操指望不上,指望林宁的话,得好好考虑……
  告辞时,林宁丢下一句话:“非知之难,其在行也,老师且为学生举之!”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59705/59705214/1964286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