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鱼
夏天的太阳越来越晒。
王皓之所以要来钓鱼,一来是作为一种对以前生活的怀念,二来就是发现东胜卫里大大小小的船都有,可是就没有人会打鱼。
王皓回头看了看后面。可惜要是有一片向日葵地就好了,拿几片大叶子叠一起就能做个帽子。
后世这里的河滩地全是种的向日葵和玉米地。
有向日葵叶子做帽子,有嚼着像甘蔗感觉的青嫩玉米杆,这钓鱼也就惬意了许多。
王皓穿越时候带着的背包里有防晒服。可惜留在他本部的办公室里。那个背包现在是爱玛克的绝密,单独锁在一个厚重的铁柜子里。
倒不是怕谁偷走,主要里面都是后世的东西。哪一件都可以作为未来爱玛克技术研发的样品。
王皓解开衬衫扣子,用衬衣遮住脑袋。自由军的夏装都是棉麻混纺的,这样凉快了许多。
作为爱玛克首领和自由军的最高领袖。王皓平常的衣服就是自由军军服。只不过没有军衔。
不远处也学着王皓在坑里蹲着钓鱼的警卫们也学着王皓用衬衣遮住了自己的脑袋。不是所有的警卫都有耐心学着王皓钓鱼。有的警卫实在耐不住这份无聊,收了鱼竿,站起来到树下解了马要不替代远处的警卫放哨,要不骑着马沿着河岸“喓——喓——”的来回奔驰。
一个放哨的警卫被换了回来。赶紧跑到一颗大树下,拴了马躺靠在树荫下,拧开水壶,畅快的喝了几口水。斜支着身体,轻轻的开始哼唱《敖包相会》。这首歌是王皓教给自由军战士们的几首歌之一。不过王皓教给他们的是汉语,战士们自己翻译成了蒙语。
这个战士的哼唱轻轻的穿过了河水的流淌声,周围的战士们也跟着哼了起来。
王皓看了看这些开始耐不住寂寞开始哼唱歌曲的战士,“一群享受不了钓鱼乐趣的家伙。”他轻轻一笑,继续回过头盯着手里的鱼竿顶端,看着鱼竿随着水流在河水里摇晃。
猛然鱼竿一颤。“鱼来了。”王皓立即两个手握住鱼竿。鱼竿一紧,鱼咬钩了。王皓轻轻拽了拽,确实咬住了。他猛地一拽鱼竿,让鱼钩死死的钩住鱼。
鱼竿开始猛地向水里拽动,好沉。大鱼。他紧紧的抓住鱼竿,将鱼竿靠在腰上。
鱼竿被水里的鱼死劲的往水里拖。鱼不小啊,这么有劲。王皓不得不死死的抓住鱼竿,一只脚蹬在坑沿上。开始和水里的大鱼拔河。
鱼线是棉麻铁丝缠的,很结实。他不担心劲太大了把鱼线挣断。
他两只手狠命的抓死鱼竿,任凭鱼来回的挣动鱼竿。鱼挣了一会儿。可能是累了,也可能是看挣不脱,停下来希望鱼钩自己脱落,鱼竿松了下来。
王皓看鱼松了劲,立即将鱼竿往回收,但是刚收了一把,鱼就又开始挣动。
王皓不得不停下,仍然保持紧拉的姿势。
猛的一条大鱼“哗——”的跃出了水面。鱼嘴上两条清晰可见的长须在空中甩动。两只鱼眼似乎在死死盯着王皓。
王皓不禁有点悚然,好大一条鱼,快有一人高了。
“快来!快来!大鱼!别让跑了!”王皓死命拖住鱼竿,大吼,他一个人是绝对不可能把这条鱼拖上岸来的。
不远的战士听到王皓的吼声,齐齐的看向河里跃出的大鱼。也都呆住了。
不知道蒙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吃鱼的,或许是藏传佛教进入蒙古部落后吧,因为藏民也是不吃鱼的。
爱玛克的蒙古人是吃鱼的。但是也只是偶尔吃,包括老首领都是,或者是没有别的吃的的时候才吃,并不主动去打鱼。于是爱玛克外面的沼泽里,鱼非常多,又肥又大。
王皓做了首领后,立即组织饮食组的人去爱玛克外面的沼泽地去打鱼。而且自从开始和口内的行商开始交易,调料就多了许多。鱼就成了食堂里每日必有的一道菜。都跟后世的快餐一样,做熟了切成一块一块的,让大家自己夹到餐盘里吃。
这个生活习惯随着爱玛克的扩大和饮食部的标准化饮食方案。推广到了漠北各个爱玛克所属的苏木里。现在自由军战士吃鱼已经成了习惯。但是这些警卫战士们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鱼。
直到王皓又吼了一遍,警卫们才醒过神来。扔下手里的鱼竿,赶来帮王皓。
人多不一定力量就大。警卫们纷纷抓住鱼竿,站在王皓前后使劲抓住鱼竿往后拉,可是劲使得不匀。
“一——二——三——”“一——二——三——”王皓喊起了号子,警卫们的力用在了一处。有的警卫看鱼竿没位置了,拉住后面拴在树上的绳子跟着节奏往后拉。
鱼竿被一节一节的往后拖,河里的鱼挣扎的力气也越来越大。拉着鱼竿往后拖的人们甚至被鱼拉着左右晃动都站不住脚。
大鱼一次又一次的跳出河面,用冰冷的大眼睛威胁着众人。但是都是年轻人,把鱼拉上岸看个究竟的心思大过了大鱼威胁的力量。十几个人的巨大力量将鱼线一截一截的拖出水面。
“加把劲!抓牢!”王皓大吼。鱼出水的最后时刻,最可能挣开。王皓的号子也急促起来。
“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啊哦——”所有人激动的大喊,鱼终于被拉出了水面。又使了把劲,大鱼被远远的拉到河岸远处,确定他再也不能蹦回河里。
大家离着大鱼远远的,看着大鱼在河岸上扑腾。
王皓跑到自己的马边,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卷尺。走到大鱼侧面,跟一个战士大致的量了一下鱼的个头。
“两米一五,我天,真够大的。”
大家笑呵呵的边看着这条大鱼,边谈笑、赞叹着。
过了半个小时,大鱼终于不在挣扎。
警卫们从树上解下绳子另一头跑过来,一圈一圈的将绳子缠在鱼身上。又砍了根更粗壮的长棍子,插在了鱼身上的绳子里。这样鱼就蹦不起来了。
“走吧!今天任务完成。回去给大家瞧瞧。
这是黄河鲶鱼,你们看看,嘴上只有两根须。
钓都能钓到这么大一条,看来河里的鱼多的是啊。以后有的吃了。”王皓说完,跟大家抬着粗长的棍子把大鱼横担在两匹空马的背上,又紧紧的拴好。都骑上马回东胜卫。
回了东胜卫,王皓和警卫带着大鱼让东胜卫的人们都参观了一下。随后把大鱼倒挂在分解牛羊的架子上。王皓和厨师们费劲的给大鱼砍了鳞,鱼鳞太大了,刮不动,只能用菜刀砍了。又开了膛,一块一块的把鱼肉剃下来。用称称了,光肉二百多斤。
王皓亲自下厨,用大锅整整炖了两锅。盐、酱油、葱、姜、蒜、辣椒、大料、花椒、茴香,调料下了个十足。灶里更是煤块大火,锅开了后,香味四溢。
王皓又改为文火,慢慢炖着。直到开晚饭的时候,鱼才出锅。
王皓趁着自己还是厨师的身份,出锅的时候,就挑了一块,尝了一口,“筋道!细!有味!都说鱼越大越好吃,真事!”敞开肚子,先吃了个饱,拍了拍肚子,“也不知道啥时候还能有这样自己钓、自己做熟了吃的机会。希望很快吧!但愿下次老婆也在。”
那条大鱼只有两百多斤的肉。东胜卫里现在有两万多人,不可能每个人都分上。按照爱玛克的规矩,就是老幼先吃。所以这些鱼虽然少,但是人们基本没有什么说法。
现在右卫城来的人中前明军的主要工作就是烧砖。
右卫城来的人,现在基本都是挤着住,或者是住毡包。
王皓的要求必须全部住砖房。墙倒也不用像漠北那么厚,二四墙就可以了。
所有的房子全部为联排结构。上下水暖气这些规定和本部是一样的。
不过东胜卫里煤和铁没有本部那么多。相应的炼铁、炼钢的设施也没有。会干铁匠活的人倒是有不少。
王皓从归化城调了已经到达的工业部的人过来,第一是做设计,第二是开始准备工作。先建各种窑口。
至于材料问题,归化城北的大青山不缺,但是太远。
王皓告诉相关负责人,让他们到东胜卫东南边几十里,就在明朝九边大同卫最西端,西边挨着黄河的老牛湾堡的北边山里去找矿。那里煤、铁、耐火粘土等等一般需要的矿都有。
当然要由自由军护卫着。一般都是巴根这个营派出战士跟着。
巴根本来是十二旅的,但是因为他们与右卫来的人先接触比较熟悉了。所以让他们与十旅的一个营做了对调。他们就留在东胜卫。一些与右卫城的人的有关工作就由他们来做。
吉达也留在了东胜卫,主要是通过右卫城来的人研究和了解明军目前的实际情况。还有就是了解口内的人的一些不同于草原的风俗习惯,作为将来全面与明朝和口内的人打交道的基础资料。
右卫城来的其他人,现在主要是在东胜卫城附近的已经被抛荒的田地里补种作物。虽然已经过了时,但是收多少东西不在主要的,就算收得再少,秸秆都可以作为草料喂牲口。
漠北的天气虽然寒凉,但是土地肥沃,尤其是挨着河的。爱玛克蓄力充足,农业用具也都优化了,如果有了拖拉机直接就可以机械化了。
农家肥也不缺,所以粮食产量很高,养活爱玛克现有的三十多万人口绰绰有余,现在增加了右卫城的这两万多人也很轻松。
归化城、东胜卫直到西边黄河这一带的丰州滩一直是土默特部的地方。这里土地平坦肥沃,河流众多。
土默特部从俺答汗和三娘子开始这里就招募中原的流民来垦荒种地。中原流民到这里种地的人口最多时达到十万多人。
土默特部对这些中原流民的政策也很宽松。一户中原流民一年耕种后,只需要给所管理他们的部落首领上缴几捆草而已,粮食都是自己的。
这样丰州滩上就有了大量的剩余粮食,而这些粮食就被牧民拿牛羊换走或者是卖给粮商。
这个政策前后持续了近六十年,一直到林丹汗西征占领丰州滩。整个土默特部因为这项政策强盛于整个草原蒙古诸部落。
归化城以西一直到青海的整个土默特部落在此期间再没有缺过粮食。
而这六十年里,中原流民在这里生育了最少三代人。
当林丹汗占领了这片土地前,中原流民逃回了口内。但也有些流民后代留在了这里,还在丰州滩的各个板升(蒙语对汉人的村庄的称呼)里种地存活。
他们已经回不去口内,那里没有熟人也没有他们的土地,他们的名字甚至都改成了蒙名。
而一部分土默特的牧民和部落虽然已臣服于林丹汗,但是并没有随着林丹汗西逃。林丹汗西逃时只是带走了自己原有的察哈尔部落的牧民,这些远土默特部的牧民和部落仍然留在了丰州滩。
丰州滩上的这些牧民和农民自然也被自由军收拢到爱玛克里。他们的牛羊和粮食也就都成了归化城和东胜卫的后勤物资。
这里增加两万人并不会增加多少负担。
而且爱玛克的肉食现在可以远途运输。就算这里的不够也提前电报通知,让爱玛克的运输部往来拉就可以了。
让右卫城的人种地,只是不让他们心里发慌。毕竟谁都认为,没有人会白养着自己。
没了活干,不知道这些人会胡思乱想到哪里?甚至把自己想成准备养肥了再吃的动物也有可能。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41/41913/244934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