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 终破长安(十三)
第六百一十四章 终破长安(十三)
建安二十四年,汉军在汉中、襄樊两地掀起了一连串的胜利,似乎正按照隆中对一路出秦川、一路出荆州的方略顺利施行,可诸葛亮那时就隐隐觉得其时并非恢复中原的真正时机,果然后续接连不断的惨败验证了这一点。
如今汉军再一次取得了像汉中大战、水淹七军那样的辉煌胜利,可诸葛亮再无当年的那种隐忧,相反他非常肯定地相信只要收复长安、攻取关中,汉室兴复就不再是一场镜花水月般的幻梦,而是一个可以实现的伟大理想。
“威公,马上派人给子龙将军他们传话,告诫众将:不要心急,稳扎稳打,收复长安,指日可待。”见大军的攻势再一次被魏军击退,诸葛亮没有丁点沮丧,回到帅帐无比轻松地对杨仪吩咐道。
杨仪拱手应道:“诺,仪这就去安排。”停顿片刻,又用无比佩服的眼神瞧了诸葛亮一眼,赞道:“旧都收复在即,丞相竟还能如此从容,我等当真远不及也。”
“哈哈,威公你怎么也学会拍马屁了。”
杨仪笑道:“冤枉啊丞相,此乃仪真心之语,何故谓之拍马屁?”说完,弯腰拜了一拜,转身离去。
他为人素来不苟言笑,此刻竟也少见地开起了玩笑,显是汉军胜利在望,军中氛围开始变得轻快起来。
“都督,诸葛亮甫一回军便立即发动猛攻,看来大司马他们是又一次败于蜀军之手,再也无法增援我们了。
现如今的长安已陷入孤立无援之境,随时都有可能陷落。某以为长安已无坚守的必要,我等该想法子撤离了。”趁着再一次打退汉军进攻的间隙,郭淮来到东城对夏侯儒谏言道。
夏侯儒坐在地上,背靠着城墙喘着粗气,待气息稍微和缓方才回应:“伯济,难道局势真到了这种地步么?你要知道长安乃关中的根本,一旦我们就此撤走,日后怕是很难收复关中乃至整个雍凉了。”
“都督,淮身为雍州刺史,负有守土之责,若非到了万不得已,岂会轻言撤退?眼下大司马他们退守蓝田,自保尚且吃力,就更难说发兵来解长安之围了。
而关东援军迟迟未见消息,想来是被蜀军挡在了潼关,潼关险要,卒难攻破,关东援军就更加指望不上了,长安已成了一座外无援兵、内为悬军的孤城,困守此地只能是全军覆没。
再则照蜀军今日的攻势来看,我等也不可能坚守长久,说不定明日就会有座城门被蜀军攻破了,形势如此危急,我等再守下去已无意义,还不如撤回关东,能为朝廷保存一分实力就保存一分,如此才是报效天子的最佳方式。”郭淮苦口婆心地道。
夏侯儒沉吟半晌,点头说道:“不错,伯济你分析得很对,长安已不可守,我们须得保存有用之身返回关东以图后计。
纵然回去之后会面临天子的降责,你我也须从容面对,把蜀军现在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奏于天子知晓,才是我等臣子的本分。”
“都督说得是啊,蜀贼的实力已非刘备亡时可比,诸葛亮、杨清、赵云等辈更是一个比一个厉害,之前朝廷就是没有对西蜀提起足够的重视,这才被诸葛亮打了个措手不及。
其实自陇右沦陷后,我大魏就已然在雍凉失了先机,以致于今天处处被动,连长安都不得保。
我等必须返回关东告诫天子和诸公卿大臣,从此以后我大魏的防御重心必须从东线换到西线,剿灭吴贼可以先放一放,蜀贼才是我们的头号大敌。”郭淮道。
夏侯儒颔首道:“是啊,此战过后必须召四方精兵不下二十万屯于弘农、河东一线,如此才有机会收复雍凉二州。”
他言语中颇有振奋之意,然而转念想到季汉国力越来越强盛,又不由地在心中补了一句:“只是关中一失,我们真的还能消灭蜀贼吗?”
这种泄气的话自不足为外人道,夏侯儒尽可能地平心静气,接着道:“既欲撤离,那就必须要当机立断,只是不知颜太守他们是何心意?这样吧,我派人把颜太守、王县令叫过来问一下。”
“都督不必麻烦了,淮过来之前已与颜太守、王县令他们商议过了,众人皆同意撤离长安。”郭淮道。
夏侯儒道:“如此甚好,撤离长安这种大事定然要众人心意一致才好。蜀贼的下一波进攻应该快开始了,伯济你先回北门,等到了晚上蜀贼停止攻城,咱们再聚在一起好生合计合计。”
“诺。”郭淮抱拳见了一礼:“下官先行告退。”
不一会儿,汉军再次攻来,赵云、关兴、姜维、袁綝四将各逞智谋,指挥手下军士对长安四门发起阵阵猛攻,直杀得魏军人人心惊、个个胆寒,若非夏侯儒、郭淮等人亲冒矢雨、拼死挡住,只怕汉军已然杀进城里。
入夜之后,诸葛亮下令鸣金收兵。
今日一战,众魏军已是竭尽全力,望着如潮水般退去的汉军身影,无不松了口气,感念自己幸运地活了下来。
只不过他们庆幸之余又对明日的战事不由得担忧起来,毕竟汉军攻势如此凶猛,他们也不知道还能挨过几天。
夏侯儒、郭淮等人也是一个心思,眼下形势危急、时间紧迫,军士们尚能回营歇息,他们这些高官大将却不得不聚在一起商议撤退方略。
“诸君,蜀贼攻势太猛,长安沦陷就在这一两日了,吾意趁着军心尚未完全沦丧连夜撤离长安。诸君以为我等该从哪个方向突围?”
“都督,潼关已被蜀军占去,走东面仍然无法脱困,而西面和南面俱是蜀军地盘,早无回旋余地,我等更加不能去,是以为今之计只有向北面突围,经冯翊入河东返回洛阳。”郭淮早有腹谋,当即答道。
颜斐接话道:“都督、使君,北面的确没有蜀贼重兵围堵,可我等突围之时,蜀贼定来追杀,我等麾下只有五六千人,势必走不了多远,某以为不如行到半途忽然转向,直奔蓝田与大司马他们会合,如此才是万全之策。”
“颜太守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诸葛亮虽率蜀军大队回攻长安,但必定会在蓝田那边留下兵马牵制大司马他们,而今日一战从早到晚都没见到杨清的旗号,我料留在蓝田牵制我军的蜀将八成就是此人。
杨清这厮有多不好对付,想必大家伙也都知道,有此人守在蓝田成外,我等想要突进城里与大司马会合无疑是希望渺茫。
再则退一万步讲,就算我等成功与大司马他们会合,那也只不过是从长安这座牢笼换到蓝田去罢了,终究还是无法突破蜀军围困返回关东。
所以还不如拼尽全力向北突围,只要顺利渡过渭水进入冯翊郡内,我等就有一线生机。”郭淮驳道。
夏侯儒颔首道:“不错,伯济言之有理,时下去与大司马他们会合已非上策,往北面突围才有脱困的可能。
目前关中已不可保,大司马那边是顾不上了,我们这些人能逃得几个是几个吧,终归还是要有人回到洛阳对天子讲明关中战况始末,为后续的恢复大计尽一份人心。”
(本章完)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39683/39683864/82449788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