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惊人产量,日产千斤
第六十二章 惊人产量,日产千斤
朱元璋一听仔细一想,对啊,私自制造私盐的确是死罪一条。
他这个陛下在深宫里带的太久了,自然是不太清楚这些律法的。
被许青山这么一训斥,朱元璋没有反驳,反而脸一红,有些尴尬。
“而且这里还有一点便利,那就是靠近盐矿。”
说完便指了指盐场对面一处山崖。
要不是许青山这么一指,朱元璋还真没发现对面居然有一个偌大的山洞,有衙役进进出出从洞里运出来白色的石头。
刘伯温一眼就认出来了那是盐矿,他指着满载石头的推车:
“许大人,那就是盐矿吧?我们刚才所见的细盐难道就是从这盐矿中提炼出来的?”
许青山点了点头,说道:
“没错。只是可惜我手下人有限,现如今一天只能生产千余斤食盐,如果能多给我一倍的人手,我能将产量翻三倍。”
两人看着盐厂里不过十七八个衙役,惊呼道:“难道盐场之中的细盐都是你手下的人做出来的?”
许青山一听点了点头,现如今他手下人不多,除了这些县衙里的衙役他信不过别人。
之前都是他自己一个人在制作,每天做出来的量勉强够衙门里的人吃。
盐荒没有爆发之前,许青山就觉得官盐的价格奇贵无比,因此一直都是私自制盐,从来没有去买过官盐。
毕竟州府给的经费就那么多,许青山既然自己能制盐,肯定不会去花一大笔银子去买盐。
整个衙门的人都靠许青山当家做主,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当了家原先大手大脚的许青山立刻变得精打细算起来。
可是盐荒爆发以后,原本就十分昂贵的官盐稀缺,私盐横行。要不是有制盐的能力,他这个知县都吃不起盐,更不用普通百姓了。
许青山也是没办法了,眼看苏青县就要大乱,为了稳固民心,他只能召集手下在这么一处深山之中开设了一家盐厂。
不过虽然制成了盐,许青山也不打算扩大生产规模,只是保证苏青县百姓用盐需,除了苏青县百姓他也信不过其他人。
而现如今朱元璋虽然还没有公开身份,不过却明确表示他是为当今陛下办事的人。
许青山既然带他们来自己苦心经营十分隐蔽的盐厂就说明他已经选择站到了陛下这边。
一行人进了大门,一切细节尽收眼底。
盐场中除了仪器,不远处的山坳之中还有一个个草屋,数量不少。
虽然只有十几个人,但每个人都忙的热火朝天。
“苏河,告诉你多少次了,多加一点石灰……”
“马小三,我教你多少次了,按照步骤来,你怎么这么笨?”
“抓紧时间,我看明天应该有雨,趁着秋梅雨来临之前要多还要再做出来一万斤食盐……”
许青山进了盐厂就一屁股坐在了早就准备好的座椅上,头顶上还架着一顶偌大的伞,一脸慵懒的指挥众人干活。
苏河和马小三也在众人之中忙着各自的活,看朱元璋和刘伯温两人也来了,众人朝着打了一声招呼就继续低头干活了。
朱元璋和刘伯温两人瞪大了眼睛,他们的确在生产食盐。整个过程十分繁琐,看的朱元璋和刘伯温眼花缭乱。
等到将两人带到盐厂,许青山就偷懒躲到一边睡大觉去了,不再过问,似乎任由两人就这么参观。
朱元璋看的一脸懵,怪不得许青山敢把他带来这里,这么繁琐的工艺他就算想偷学恐怕也学不会。
一旁的刘伯温差不多也是这样的状态,正当两人有些手足无措之际。
爱笑的县丞将手上的活交给了前来接手的衙役,走到了两人面前问道:“老朱,来跟我来吧。我来教你怎么做出盐来。”
朱元璋刘伯温两人一听心头猛地一紧:
“你们大人同意我俩学了?”苏泽依旧是笑眯眯的点了点头:
“没错,要不然大人也不会带你们来这里。我家大人就这个性子……”
朱元璋看了看一脸笑意的苏河,又看了看躺在椅子上昏昏欲睡的许青山更加疑惑了。
许青山居然真的愿意把如此珍贵的制盐之法白白教给他们……
苏河似乎看出来了朱元璋的迟疑,笑眯眯的说道:
“老朱,许大人说了,这一次他不是为了什么赏赐,也不求什么高 官厚禄,奸臣当道百姓受苦。
他既然有能力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怎么会看百姓受苦而不管不顾……”
一番话说的正气凛然,朱元璋听得更是眼眶红润,扭头看了一眼懒散的许青山疑惑的问道:
“这话真的是你们大人说的?”
苏河点了点头:
“当然,你看那些草庐,这里原本是用来安置流民的住所。
现如今里面除了堆放一些制盐所需的器具,剩下的全都堆满了盐。
如此多的盐,有五万斤,足够苏青县百姓吃上十几年了。
大人却依旧吩咐我们继续制盐,想来是另有他用,之前我一直不太明白,现在看来应该就是为你们准备的。”
此话一出,朱元璋顿时不淡定了他甚至有点想哭。
为他准备的,他仔细打量了一番许青山,顿时恍然大悟。
显然之前的事情许青山已经猜出了自己的身份,那就是陛下一派人。
因此当自己说是陛下一派的人,许青山才没有怀疑。
这么说来许青山甚至早就料到自己会前来,甚至已经备好了五万斤的细盐,真是料事如神。
刘伯温一听有五万斤细盐,仔细算了一下顿时激动的说道:
“陛下眼下这五万斤细盐足够应天府以及京城百姓所用了……”
苏河笑眯眯的回应道:“这位管家说的没错,时间匆促,我们人手也不足生产不了太多的食盐。
当初大人给我们设下的目标便是率先做出能满足应天府及京城百姓所用的盐。
应天府毕竟是天子脚下,哪里都能乱只有应天府及京城不能乱。
如果将两京一十三省比作一个人的话。
应天府及京城便是一个人的心,只有心不乱,才能保证手脚的活动。”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38047/38047149/141413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