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上百万斤,太少了一点
第一百零一章 上百万斤,太少了一点
此刻的刘伯温脑子一片空白,他怎么想也想不到会在苏青县的牢房之中看到徐达。
前几日刘伯温还在纳闷徐达到底去哪里了,到处都不见他的身影,为此他甚至跑了徐国公府但下人也是一问三 不知。
徐达有些无奈,合着你走进来这么长时间都没发现我?我难道是透明的吗?
事实上刘伯温的确没有注意到徐达,他刚才正忙着吃烤串,吃完以后又急于向朱元璋汇报情况,哪里能注意到对面的牢房。
“陛下,徐国公怎么会在这里。”
朱元璋听刘伯温提起这件事也是脸色一黑指着徐达说道:
“是他自己作死,你让他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眼看朱元璋这么说了,徐达虽然不愿意但还是将这几日的情况全盘拖出。
刘伯温越听脸色越黑,当知道徐达差点将许青山的两条腿打断的时候,他再也憋不住了。
好家伙,你惹谁不好惹许青山,他可是敢同时将陛下和皇后娘娘关入大牢的人。
现如今陛下不就在牢里关着呢,而且徐达还差点打断许青山一双腿。
别说打断双腿就算碰了他一根汗毛,许青山答应朱元璋估计也不答应。
不过刘伯温继续听下去后却又忍俊不禁的笑了起来:
“怪不得你这么惨,原来现在你是淮西党派来的狗奴才。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徐元帅没想到居然会栽在小小的苏青县衙门之中。”
徐达一听涨红了脸不服气的说道:
“许青山这小子实在是太鸡贼了,居然在衙门口设置了陷阱,要不然……”
不等徐达说完,朱元璋则呵斥道:
“不然怎么样……你难道还真准备打断了许青山一双腿,我告诉你他要是少了一根毫毛,朕绕不了你。”
此话一出,徐达也不敢多说了。
刘伯温看在眼里笑得合不拢嘴:
“哎呀,没想到往日对陛下忠心耿耿的徐国公居然也会成为淮西党的人。徐国公牢狱之灾还不错吧,陛下可是每天吃香喝辣的。”
前几日刘伯温刚回京的时候,徐达就偷偷摸摸的向他打听许青山。
而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没有告诉他,徐达却自己摸到了苏青县来了,而且还被衙役擒获了成为了阶下囚。
徐达一听低头看了一眼手里的白粥顿时怒了想要发作可是立刻撞上了朱元璋愤怒的眼神,只能低头。
而刘伯温得寸进尺还在疯狂嘲笑,徐达气的脸色黑了,大口大口的喝粥。
朱元璋看着不断嘲讽的刘伯温没好气的说道:
“少废话,把许青山叫来,问一问他下一步该怎么办?”
刘伯温重重点头,要论出谋划策他自愧不如。现如今正是关键的时刻能否顺利解决盐荒全看现在。
刘伯温收起了笑容一脸严肃的走出了牢房,不多时许青山也是慢悠悠来了。
“老朱都过了二更天了什么事啊?有事情明天再说……”说完就要往外走。
朱元璋一看,许青山此刻穿着一身睡衣光着脚显然是刚睡下。
眼看他就要走,刘伯温立刻一把拉住,不等许青山开口,他就将外面的情况向许青山说明。
许青山一听外面的情况居然如此严重了,立刻睡意全无。
而刘伯温沉声道:
“许大人,现如今私盐已经生产完毕,陛下正犹豫应该怎么做?是直接将细盐全部抛出,还是再等等看?”
“生产了多少?”他也好奇,这短短的几天时间能生产多少细盐。
只见刘伯温慢悠悠的伸出一根手指:
“上百万斤之多……”
本以为许青山会被这个数字吓到,谁知道刘伯温说完对方却紧锁眉头,许久才慢悠悠的说道:
“就这么点……”
在场的众人全都傻了,就这么点……点……
这上百万的细盐足够两京一十三省的百姓吃小半年了,而许青山却说就这么点。
朱元璋脸色铁青有些难看,而刘伯温则尴尬的笑了笑说道:
“许大人,不少了,这上百万斤足够两京一十三省吃小半年之久了。这还算少吗?”
谁知许青山挑眉说道:
“当然少了,我手下衙役不过十几人,几天的时间都能产出上万斤细盐。而陛下手下人马众多,这么长时间却只生产了上百万斤……”
说完就一脸玩味的看着朱元璋和刘伯温两人,眼神似乎满是高傲的神色。
被轻视了……
刘伯温急匆匆的解释道:
“这次生产细盐陛下嘱咐不要声张,因此只开设一座制盐厂。只有数百士卒负责生产细盐,因此数量可能少了一点……”
“不过要缓解此次盐荒应该是足够了……”
许青山却冷哼一声:“只是缓解盐荒吗?我本来以为当今陛下还有更大的抱负……”说完就在两人面前撇了撇嘴。
朱元璋一看顿时忍不了了,站起身问道:
“那许大人你说陛下应该怎么做?有什么样的抱负……”
眼看老朱又急了,许青山却不急不缓的说道:
“当然是覆灭天下的盐商……要想达到这个目光只有上百万斤细盐可不够。最少也要储备十年的数量。”
十年……刘伯温看了看自己的十个手指头大致算了一下咽了咽口水说道:
“这也太多了吧……”
许青山却笑了,好像是在笑几人是白痴一样。
“多吗?我原本准备说十五年。”
这下轮到刘伯温和朱元璋两人一头雾水了,原本安静喝粥的徐达也十分好奇放下了手中的碗凑了过来准备仔细听一听。
谁料许青山却笑着说道:
“简单。当然是为了抗衡盐商。我大概估算了一下,以往的官盐系统,这些盐商最少囤积了足够几百万两私盐。
而只要细盐出世,这些盐商肯定会拼死一搏,将所有私盐全都以极低的价格抛售出去。上百万细盐可以暂时缓解盐荒。
可是你们想过之后吗?盐荒过后盐商手里还有数百万斤细盐。
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到时候肯定会以比细盐还要低的价格将手中的私盐尽数抛售出去。
而到时候就害怕就算度过了盐荒,有了品质更好的细盐,但私盐卖价更低。
百姓吃盐不过是吃一个味道,可不会因为新官盐精美就去全都买新官盐,他们肯定会去买私盐。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知道,现如今百姓吃盐都极其节俭,一斤盐一个五口之家要省吃俭用吃上一年。
市场的增量是很大的,而一旦私盐降价了,百姓有了更便宜的私盐也是不会去买新官盐的。
到时候盐商们依旧可以赚的盆满钵满,只不过走的不是囤积居奇,而是薄利多销。长此以往新官盐依旧必败。”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38047/38047149/141413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