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691章 草原战乱和山西戒严

第691章 草原战乱和山西戒严


作为朱由检最关注的地域之一,西北三省早已和京城建立信鸽联系。

朝廷组建三省剿匪委员会,下令山西、河南组建戡乱救灾委员会的事情,很快就通过信鸽、用密文传到了三地。

被委任为三省剿匪总督、全权负责三省剿匪事务的孙传庭,接到命令后不等正式文书送达,立刻召来杨肇基、杨鹤、祖大寿等人,布置山西剿匪事宜:
“山西盗匪,源自延绥。”

“只是延绥那边旱灾严重,连年颗粒无收,民间没有余粮,民户也被卫所组织起来。”

“延绥的盗匪劫掠不到粮食,又被官军追捕,因此逃往山西。”

“山西匪患蔓延,我等责无旁贷,必须出兵山西。”

首先给这件事情定了性,孙传庭认为必须服从朝廷命令,从陕西派遣兵马去山西。

杨肇基是三省剿匪提督,本就负有在山西剿匪的责任,闻言惭愧道:
“制台所言极是!”

“山西剿匪本就有杨某的责任,杨某愿亲率兵马,去往山西剿匪。”

和他搭当的护军使杨鹤也表示,愿意前往山西。

祖大寿等将领则摩拳擦掌,同样表示愿去山西剿匪。

在皇帝明确军功封爵标准、给毛文龙和满桂册封了伯爵后,军中将领都受到了鼓舞,想要获得爵位。

在陕西匪患频繁、却很少有大战的情况下,这些被孙传庭整训出来的秦兵将领,都想去山西立功,谋取一份功勋。

如此军心可用,孙传庭自然十分满意。他取出朝廷的命令道:

“陛下有令:祖大寿剿匪有功,由副总兵提升为总兵,担任三省剿匪副提督。”

“护军使杨鹤,随祖大寿一起出征。和山西巡抚耿如杞、山西总兵张鸿功,共同负责山西剿匪事务。”

祖大寿、杨鹤闻言,立刻跪拜领命。

尤其是祖大寿脸上,可以说喜气洋洋,掩饰不住欢喜。

在被朝廷以涉嫌通虏调到陕西后,他在陕西剿匪中可谓奋勇作战、每战必先。为的就是重新取得皇帝的信任,不要把自己当作有二心的将领。

为此,他的家丁已折损了许多,取得的战果也很丰硕。如今皇帝升了他的职,代表着对他已重建信任,认为他是可用之人。

将来,他可能接替杨肇基担任剿匪提督,甚至像满桂那样,得到伯爵爵位。

这让祖大寿的心里,如何能够不喜?
杨鹤则是另一种心思,询问孙传庭道:

“孙制台,朝廷的命令除了剿匪外,还有如何赈灾吗?”

“山西情况和陕西相仿,若是只剿不抚,恐怕难平匪患!”

孙传庭看着朝廷传来的命令,说道:

“朝廷没说赈灾,但让山西、河南两地,仿照陕西组建戡乱救灾委员会,全权负责戡乱和救灾。”

“这剿匪的事情归咱们,赈灾的事情,就只能看山西官吏了。”

作为三省剿匪总督,孙传庭对于剿匪事务可以一言而决。但是山西、河南二地如何抚民,他就没有权力插手了——

三省剿匪总督到底不是三省总督,只有军事上的权力。

杨鹤的职务,也只是三省剿匪护军使,负责剿匪军队和地方的联系。

他对地方事务同样没有多大发言权,只能叹息一声,希望山西巡抚耿如杞能做好抚民。
——
此时的山西巡抚衙门,气氛远比陕西总督府凝重。大堂上人人屏息,几乎落针可闻。

在收到朝廷的斥责文书后,人人都知道耿如杞在山西的时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被革职暂代的他,如果能在接下来几个月控制住匪患还好说。控制不住的话,那就像皇帝警告的那样,至少是流放结局。

曾经险些被阉党害死的耿如杞,并不畏惧死亡。对于当年拒绝参拜魏忠贤,他没丝毫后悔。

但是如果被朝廷以治政不力的罪名罢官,还要连累祖上蒙羞、家人流放,耿如杞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不应该落到这个结局。

所以他盯着堂中的山西官员,厉声道:
“此次匪患蔓延,山西官员皆有责任。”

“皇上命我戴罪立功,尔等同样如此。”

“如若控制不住匪患,尔等就和本官一起,流放海外戍边。”

一众山西官员,闻言大气都不敢出,知道耿如杞说的绝对不是虚言。

两年前的李养冲案,山西官场就迎来了一场大地震,几乎有一半的官吏,被流放甚至抄家问斩。

如今匪患之事,绝对比李养冲案更严重。如果控制不住,朝廷绝不介意再次清理山西官员。

耿如杞现在别看只是戴罪立功,权力却前所未有的大。牵连到匪患一事的山西官员如今都在戴罪立功,由他决定选谁用谁。

这些官员,都希望耿如杞继续发扬君子之风,严于对待自己、宽于对待他们。

山西按察使吕逊道:

“朝廷远在天边,不知山西的情况。”

“若是发生匪患的地方官员都被革职,靠谁治理地方?”

“而且这样下去,又有哪个地方官敢上报匪患?”

耿如杞之前也是如此想的,甚至在山西官员的劝说下,向朝廷上疏不要惩治发生匪患的地方官员。

他和很多山西官员,都认为盗匪是从陕西来的。因此惩治当地官员,实在是不应该。

但是如今被朝廷斥责、甚至罢免官职戴罪立功后,耿如杞顿时就明白,自己之前被蒙骗了:
山西官员没有责任的话,匪患如何能蔓延这么快?
如果不是这些人欺上瞒下推卸责任,自己早就派兵把匪患平息在初起状态。

从京城传来的信息,就有人指出了这一点。为他争取到戴罪立功机会的礼部尚书成基命,告诫他不要轻信地方官员。

所以耿如杞现在,深恨自己有眼无珠受到蒙蔽,又痛恨这些沆瀣一气的山西官员。

面对吕逊这番话,他毫不留情面地斥责道:
“吕按察使此言,实在太过荒谬!”

“朝廷设立按察司是做什么的?不就是为了监察地方?”

“若是有地方官员隐瞒匪患,你们按察司是做什么的?”

“难道要让本抚教你,如何做个按察使?”

吕逊听得脸色通红,万万没想到以前极为和气的耿如杞,如今竟这么不给自己留颜面。

作为从郎中、参议、参政一路升上来的按察使,他在心里面是不怎么看得上耿如杞的。认为耿如杞不过是因缘际会获得虚名,才从一个兵备副使,快速升迁到巡抚一职。

而且耿如杞在廉政总署任上失败的经历,也让他觉得这个人只是空有虚名,其实全无才干。

以至于山西官场被清理后白纸一样的局面,竟然被耿如杞放任,又变得铁板一块。

如今面对耿如杞的斥责,吕逊生硬地道:
“不敢劳巡抚大人教导,吕某自然会做好分内之事。”

耿如杞闻言猛一击掌,哂笑道:

“好一个分内之事!”

“官员治理地方,不就是分内之事吗?”
“如今起了匪患,就是他们失职。”

“不能听本抚命令平定匪患的,本抚将来就带着他一起。”

“无论杀头还是流放,路上都有个伴!”

警告山西官员收起以前的把戏,不要再想着糊弄了事。

敢把自己的性命当儿戏的话,自己就带着他们一起。

破罐子破摔的耿如杞,可以说和山西官员彻底撕破脸,再也不维持你好我好的局面。

他甚至上了一封奏疏,请求皇帝把山西划入戒严区,准许他便宜行事剿灭盗匪。

山西总兵张鸿功,同样在这份奏疏上署名。他对戒严的认识更深刻,因为延沧公路一带,就是由他率领山西镇实行戒严,防止公路上的流民流窜。

在他看来,戒严后有助于便宜行事,山西匪患若想尽快平定,就必须宣布全境戒严。
——
这份奏疏,在朝堂引起的波澜比之前还要大。因为很多官员并不认为,山西形势严峻到了必须戒严的地步。

每次戒严区域的扩大,都是皇帝权力的扩大。皇帝之前能直接调整孙传庭、祖大寿等人的职务,就是因为陕西属于戒严区。

不愿意看到这一点的群臣,当然不想把戒严区域扩大。就是首辅韩爌,也不认为家乡的情况需要戒严。

就在大明的君臣对此展开博弈的时候,一个从草原上传来的消息,终结了这个争论:

建虏在消停了几个月后,终于再次出兵。方向不出意外是草原,轻易击溃了顺礼王林丹汗的察罕部。

没进行多少抵抗的林丹汗,已经率领本部逃亡。建虏却紧追不放,想让这个蒙古大汗臣服,征服草原各部。

到了归化城一带时,顺义王起兵拦截,被建虏同样击溃。如今顺义王已逃亡河套,忠顺公派人向大明求援。

大明直到此时,才得知这个消息。通过在张家口、宣府、居庸关建立的臂板通信系统,传递到京城里面。

得知这个消息的大明君臣,对此大为震惊。

因为他们虽然猜测到建虏有可能西征,却没料到漠南草原的部落这么不堪一击。

大明册封的顺礼王、顺义王,如今皆已被建虏击溃。之前对草原名义上的统治,也可以说崩溃。

参谋部长杨嗣昌,当即就建议道:

“草原局势混乱,臣以为宣府、大同应当立刻戒严,防备建虏进犯。”

“九边各地,也应加强戒备,防止被建虏击溃的草原部落,流窜内地作乱。”

长城督师朱燮元,闻言立刻附议,认为应该宣布宣大一带戒严。甚至蓟镇这边也要准备兵马,像去年一样防备建虏进犯。

枢密同知袁可立等,同样纷纷附议。大学士、九卿等大臣,面对这种情况也无法提出反对意见。

朱由检当即下令道:
“宣大立刻戒严,宣大提督朱梅赐尚方剑,作为主官全权负责宣大事务,看情况决定出征还是防御。”

“九边进入战备状态,收拢内附的蒙古人,重建蒙古左右卫。对于不服管教者,可以驱逐甚至剿灭。”

“对于抵抗建虏的蒙古部落,大明要提供一切支持。之前参谋部制定的预案,立刻下发实施。”

枢密院官员闻言纷纷应是,很多人从之前的惊慌恢复过来——

因为大明已经预料到建虏会西征,还制定了预案。他们认为只要按预定方案实施,情况仍在控制内。

但是其他大臣心中,普遍都很紧张。他们不知这次建虏和蒙古部落的交战,会是什么结局。

如果建虏顺利建立对漠南草原的统治,那么宣府、大同、陕西等镇,就会处于建虏的威胁下,需要像辽东一样重兵防御。

这对大明来说,绝对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一个辽饷就让大明上下喘不过气,如果再追加军饷,估计会天下皆反。

尤其是朱由检知道,大明就是被内忧外患联合作用灭亡的。所以他一改之前的从容不迫,喝令道:

“山西匪患必须尽快平定,绝不能放任蔓延,内忧外患齐生。”

“传令,陕西巡抚沈自彰,暂代三边总督一职,主持陕西戡乱救灾委员会。”

“三边总督孙传庭,专任三省剿匪总督、暂管山西军政,负责山西平乱。”

“山西全境戒严,孙传庭统揽一切大权。”

“敢有不听命者,可持尚方剑斩!”

改变了之前让祖大寿、杨鹤、耿如杞、张鸿功联合负责的决定,让孙传庭作为主官,统揽一切大权。

他需要把山西匪患尽快消灭,不让建虏得知,与之里外配合。

群臣对于这个决定,大多有些意见。内阁首辅韩爌道:

“陛下,孙传庭是代州振武卫人,不当在山西任官。”

“山西戒严之事,也还值得商榷。”

朱由检已经不耐烦再争论这件事情,下令道:
“孙传庭之前因为立功,世职已经从百户提升为副千户。立刻转入金吾卫,把他的家族迁到京城来。”

“山西北部的大同需要戒严防备建虏,中部延沧公路经过的地方已经宣布戒严,南部正在遭受匪患。”

“如此危急形势,戒严还有什么争论?”

催促韩爌拟诏,下令山西戒严。

韩爌性情本就软弱,再加上皇帝说得有理有据,他只能拟了诏书,宣布山西宣府戒严、九边各地战备。

刚刚让祖大寿、杨鹤做好出兵准备的孙传庭,在接到新的命令后,只能把手上的事情交给沈自彰,亲自率领兵马,前往山西平乱。

御营勇卫营也立刻出征,还增加了有战斗经验的鹰扬军一个大队。

整个北方的兵马也开始调动,调入新组建的五军营,防备建虏进犯。

北直隶的府县再次感受到去年的恐惧,整修城防的热情,再一次高涨起来。

涿鹿区的水泥、砂石,还有刚刚开办的兵工厂,迅速变得红火。

就连只开了个空头公司、仍在试验新火铳的徐森,都有人在他的装备公司下订单——

那些捐纳公士获得持械权的士绅,都想要获得精良的火器,用以保卫自身。

在通州兵工厂入股的贵族,更是瓜分了刚生产出的火铳,装备自家卫队。

那些不准备去开藩、没有获得兵工厂股份、也没有资格组建卫所的贵族,则是后悔不迭。到处寻找关系,购买火铳给府中家丁装备。

整个大明上下,掀起了一阵整修武备热潮。报纸上更是展开大规模宣传,让很多人认识到保家卫国的意义。

正在参加选举、组建议会的京城民众热情高涨,在他们的积极支持下,京城各坊的民兵队,迅速得到组建。

之前还抵制成年后服役、不愿服兵役的军民户,此时在朝廷的严令和四邻的鄙视下,开始应征入伍,进入神枢营训练。

京城军事改革的进度快了一大步,官吏们在建虏可能进犯的压力下,在做事上普遍更加积极起来。(本章完)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37914/37914909/1414069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