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无尖不商
李肃走在汉城东的商铺街上,对于各种货物进行考察。虽然是寒冬季节,一般的敌方都是覆盖了及膝的积雪,但是这条街道却是没有看到。一方面是早上的绿化工人把积雪清理了一边,另一方面百姓就是赶着置办年货,太多的人往来行走,让雪花刚落到地面上酒融化成了水。
这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象让李肃觉得即使是大汉的京畿地区都比及不上。当然领会最深的还要属于唐国商业方面的“对外无奸不商,和对内无尖不商。”
对于唐国商业上流行的这种“内圣而外王”的行业准则,据说还是自己曾经的发小吕布制定的,这就打破了李肃以前认为吕布只不过是个见利忘义的匹夫形象,而上升到一个西凉势力潜在威胁的地步。难道那半仙左慈真的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性子,这让李肃颇为好奇。
来到一家茶馆,上到三楼,看着几个老头对弈,感受着这热闹中的安逸。
“客官,要点儿什么?”
“哦,来一壶大红袍吧,”
“好的,您稍等。”
“您的茶,这还有店长赠送的糕点、花生,您慢用。”
李肃点头轻应了一声,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注重在旁边的棋局中去。李肃品着这上品红茶,一边暗道一声腐败。这红茶由汇丰商行传入汉地后,渐渐在上层中流行开来,当然以他李氏分家的身份,月供也就购买一斤红茶。但是到了唐国才明白这茶叶的市价和汉地是没法比较的,便宜了近十倍。这也让他感慨唐国商品的物美价廉。
怪不得那么多商业世家都要做与唐国之间的生意。
就说最基本的货币,汉地的一千枚铜钱值一两白银,十两白银值一两黄金。但是唐国出产的一种“吕大头”,在唐国境内的汇率是一枚吕大头值汉铜钱667枚。而这种精致银币运送到汉地后,因为其精美的纹路做工,价值和一两银子是等同的。也就是说一个商人,贩卖货币,就有五成的利润。这就像捡钱一样。这也就怪不得大汉的主体货币几乎被“吕大头”所取代。
这也就是当初吕大官人的“劣币驱逐良币计划”。“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唐国这种轻质银币事迹价值要比寻常银币低都是被很多商业世家所知晓的。
对于那些往来商人所发现的这种暴利不管不问,甚至还派遣汇丰商行对这种商业行为进行促进,就是为了从经济上完全控制汉地,从而形成对自己有利的战略局面。汉地每多流通一枚吕大头,唐国都要收获一份铸币税。这让就能够渐渐改变双方经济体的实力对比。想想民国时候蒋总裁的中原大战,用糖衣炮弹碾压对手的态势,就让吕布兴奋的发抖。
当然汉地没有对吕大头的流行形成阻力,也是因为这件事对各个势力都是有利的。自王莽篡政以来,汉地主要贵重金属都聚集在豪族世家手中,市场上流通的高价等价物成为了绢布,这是及其不便的,而汇丰商行的“银币”流通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最根本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魔兽系统不承认这些山寨银币的价值,只认可金币,这也让想要暴兵海地吕布不得不采用这种手段来捞钱。
就李肃观察,贩卖吕大头虽然暴利,但是绝对不能够无节制地贩卖。这样大汉的几大商家和汇丰商行已经达成了共识。毕竟太多吕大头充斥市场,就容易使市场紊乱,货币贬值。
汉、唐的度量衡不太一样,唐国商贸有“吨”、“克”这两个单位,李肃也是经过一些研究和探查才搞明白,一吨相当于2000斤,1两等于50克。唐国对外公布的银两铸造成银币的火耗是两成。也就是说1两白银由大汉运输到唐国,能换取40克地银币。一枚吕大头26、86克重,40克也就大概相当于1、5枚银币。换句话说商人每贩卖1两白银,都要挣得半枚银币。1000克等于20两,1吨等于20000两,商人运输一吨的白银大概能挣得有1万吕大头。唐国普通型号的海运货船“飞剪船”,标准排水量490吨,船只重量350吨,考虑到海员与补给的重量,一艘船能装载近百吨的货物。一船一个往返,就能够挣得一百万吕大头。
李肃这么一计算,自己都吓了一跳,根据情报,大汉朝朝廷去年的财政收入也就3000万两白银上下的程度,但是汉唐之间的货币贸易,只要三十个船次就能够挣取相同数量的钱财了。也许许多从中得到好处的世家豪族对这也都是秘而不宣的,要不是自己出使唐国,还真不知道有这出事情。怪不得在结盟后,要求提升唐王阁的股份,吕布那么痛快就答应了,感情是人家家大业大,那不过是九牛一毛的东西,压根就没有在乎。李肃暗下决心,等回头一定要向主公陈述利害,参与到这个暴利行业之中。
回过头来再说这“无商不尖”,就李肃的观察,唐国的原住民以三韩朝鲜族为主,由于世代受到中原文化影响,除了语音方面略有些差别,民间的文化、服饰、住宅、文字基本上与大汉相同。商业方面的儒商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贩卖货物都要给一些添头,也就是“无商不尖”。不过唐商对内的货物优惠更加的多一些。可能由于汉地的“重农抑商”和唐国的“重商护农”的策略有些不同,唐国的商品经济更加活跃。
想想也是,汉地天灾人祸不断,能够消费那些奢侈品的也只有占人口少数的贵族阶层了。所以价格更将高昂。而唐国早前移民或者军属已经具有一定的身价,具有一定的购买力,虽然单个家庭和大汉的世家豪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商家来说都是潜在的客户,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上,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虽然单件货物的利润比大汉要低,但是总利润可能不会少到哪儿去。
就拿香料中的肉桂来说,肉桂也就是桂皮,是汉地饮食中五香粉之一。在汉城的商铺街中,李肃看到专门的香料铺子,经过与店家的谈话,知道其中的内幕。桂皮零售价是30铜钱一斤,也就是说1吨的零售价60银元,而从南洋的进价是15银元一吨,4倍的售价,看起来是及其暴利的,这还是由于年关物价上涨的原因。但是和汉地的一比,就是及其便宜了。
以前在洛阳没有350银币,是拿不下一吨的桂皮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汉的主要香料产地是在交州,要经过长途的运输,才能到达北方。之前普通的商船在河里跑跑还行,一进入波涛汹涌的大海就容易翻船,海运的风险极高。而陆路运输由于秦驰道年久失修,路上又多盗匪,从南方运输到北方的货物能够保存一半已经是很有底蕴的商家了。故而十倍、二十倍的售价也是正常。
现在唐国商人的成本很低,但是贩卖到大汉的货物也依然维持着这种潜规则,售价与当地商人保持一致。想想其中的暴利,让李肃恨不得马上回到并州,劝说族长李傕进行唐汉之间的海上贸易。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35/35303/19204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