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医药
在二十一世纪,药品保健品妥妥的登上十大暴利行业榜单。即使是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这位It界地大牛,也说过:“下一个世界首富将会在医药生物中产生。”。所以吕大官人发展商业贸易,制药业便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行当。
唐王阁未建成前,汇丰商行的药品行业并不像想象中的繁盛,只有一些唐国的特产药材畅销例如:高丽参、鹿茸。主要是因为大汉的中医已经成立体系,作为消费主体的士族阶层也大多知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药物是不能随便吃,医生开地方剂因人而异,而病人应该按方抓药。汇丰商行销售的药物往往是一些中成药,不像近代的抗生素类药物能够立马见效,所以经营的成品药方面就有些惨淡。至于兽族巫毒商店特产的兽族药膏,那是战备药物,一罐总共能恢复1200单位的血量。绝对的非卖品。
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汉代,医药方面更是发展到了巅峰。中国十大名医:针灸之祖——黄帝,脉学介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药王——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圣——李时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这十位大牛中两位都是汉朝的,还有一位葛洪是魏晋时期的。
在这个医学盛事中诞生了许多典故。其中有悬壶济世、虎守杏林、在世华佗。
《后汉书·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而他的药给人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发现这个神奇的老头,每到落市关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一些开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功绩为“悬壶济世”。
三国时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5株,轻者1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匾额上写“杏林”、“医林”、“誉满杏林”、“杏林春暖”。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
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丛中卧着一只老虎。细看没有吃人的凶相,一动不动,抬头张嘴,大声喘气,流着泪,表情很痛苦样子,是求董奉治病。董仔细看了老虎说:“明天此时你来此等候,我给你治病。”老虎点头走了。第二天董奉把两个铁环戴在胳膊上,叫老虎张口,铁环用来防虎咬。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咙里的骨头,治愈了老虎的病,后来老虎为了报恩,就为董垂守杏林。今人用“虎守杏林”,意在褒扬像董奉那样高超的医术。
至于再世华佗更是神医的代名词。毕竟他之前的无论是皇帝还是扁鹊都没有那种“生死人,肉白骨”的本领。这位大能曾经救活已经处于假死准备下葬的位于棺材里的产妇。再加上他为关公刮骨疗毒,想为曹操开颅治头风的事迹。这位行为完全和传统中医学迥异的牛人,被千古传颂。
如此诸多可以看出来汉地中医的欣欣向荣。
《内经》云:“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都不完全相同,因此,药物本身的质量,也即其治疗作用有着显著的差异,也就是所谓的药效不同。故而古代医生开方剂往往要注明使用的是哪个地道的药材。在中医处方笺上,许多药名前标有巴、蜀、吴、秦、东阿、代州等产地。这也是汇丰商行的药材销售不佳的主要原因。
其中品质最上等的药材产自大汉西南部。巴蜀藏黔等地。其中的夜郎药材尤为畅销。有俗语“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这也就怪不得有夜郎自大的成语,《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了夜郎国王霸气无比地问汉使者:“汉孰与我大?”。虽然夜郎国只有汉地的一个普通县城大小,人口也不多,但是人家住地环境产药材。那和产黄金没有多大差别了。如果你家周围也产这些宝贝,保证也自大。这也就怪不得人家大韩民国号称“宇宙第一大国”了,其本质都是人少钱多。
汇丰商行主要销售的药材是长白山一带产出的虽然后世著名的“关药”已经是全国著名的地道药材。但是现在的东北在汉地士人眼中还是边荒之地,药材的质量也未可知。也就是鹿茸、高丽参在价格上、品相上具有优势。
从唐王阁建设完成后,二楼开了不少药店。例如同仁堂、燕喜堂之类的官办或者私营的店铺。其主要销售的药材有原来的治疗具体疾病的丹药转为销售保健类地药物。吕大官人做出这个策略也是为了大唐的军事策略、人口策略。毕竟用符水忽悠平民,那就是太平道的半仙们的本行,他们就指着这个来吃饭,来拉人了。只有太平道凭借着为人施展符水看病,才能获取更多的教众,一方面给大汉造成更大的麻烦,另一方面又能用人口与大唐展开势力。所以药店在吕大官人制定的策略下减少那些具体医治某些疾病的中成药。不过如果真的发生什么大规模瘟疫、流感之类的流行病,唐王阁储存的那些药剂还是会免费地去救济灾民的。
同仁堂,是提起中药,许多人都不约而同会想到三个字。吕大官人建立的首家药店名字自然要取这个了。店铺的宗旨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说白了就两个字“实在”。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给将来的关药开拓市场,同仁堂这个药铺出售的药物最重要的是质量。工序、材料等诸多皆不能省,选方、用药、配比及工艺都严格按照规范去做。同仁堂的命脉在于一个“仁”字。不管炮制什么药,都是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炙的必炙,该晒的必晒,该霜冻的必霜冻,绝不偷工减料。像虎骨酒和"再造丸"炮制后,都不是马上就卖,而是先存放,使药的燥气减少,以提高疗效。虎骨酒制成后要先放在缸里存两年,再造丸要密封好存一年。吕大官人也忌讳万一出现二十一世纪的“农药残留”传闻,那就坑老爹了。所以这方面抓的很严。
当然,位于二楼的这些药店不仅仅贩卖的是大唐生产的药物,而是贩卖的一种文化。所有的药店装潢都很讲究,体现出了传统的中华医药文化气息。店铺里都有一名医学大家做馆。有的是聘请退休后的御医,有的是雇佣的民间圣手。让店铺在格调上提升了不少档次。再加上力所能及地给流民免费施药。这些都体现出了药店重义、爱人、厚生的文化。让店铺背后的吕大官人在士人中的“仁义”名气逐渐上升。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35/35303/192040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