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三国之兽族纵横 > 第一章 战争,最大的贸易活动

第一章 战争,最大的贸易活动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对于古代的社会而言是一个国家头等大事。因为一场战争往往消耗巨大。往往为了打一场大的国与国之间的战役,要行军十天半个月。如果正面作战部队有五万人,可能作为后勤的征调民夫就达到了二三十万的规模。而运输辎重的途中成千上万马匹消耗的粮草更是人员的数倍。除了粮草方面,军队所需要的衣被、帐篷、重型器械也是数量巨大。遥想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典故,光船上插的箭矢就达到了十万,这不得不说曹丞相财大气粗了。除了正常的消耗,许多优秀的统帅为了军心民心,在战争之后还要对死亡、伤残的士兵进行抚恤,这其中就又是一笔巨大的耗费。

        古代战争如果打输了,那么就是赔款、割地、岁供的命运了。且不说清朝数次不平等条约,其中更是有把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土地割让了出去。春秋时期各国的割地现象就已经很普遍了,战国时六国在大秦帝国的压迫下基本上靠割地苟延残喘.明朝也有割地,末年满州占领东北。

        如果打得不胜不输,那么为了给对方退兵的台阶下,照顾对方的面子,朝廷还是要给对方好处的。例如:宋朝的澶渊之盟。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当然这样的结果,相对改朝换代而言的还是好的。至少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当然天朝在对外战争中还有不少是以胜利为结束的。例如汉武帝对匈奴的征伐。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四十四年之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三次战略反击,分别是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问题是这四十四年的对外战争完全耗空了大汉帝国的国力。之前文景之治的盛世气象成为过眼云烟,促使了大汉帝国由盛转衰。文、景时期,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使因楚汉争霸凋敝的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恢复,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富庶丰足的景象:“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准书》)可见是多么雄厚的物质基础,用一句俗话说是国家已经“富得流油”了。但是经历过征伐匈奴的战争后,爆发了一定的后遗症,如严重损耗了军队的实力;财力、物力损失惨重:“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阶级矛盾尖锐,即所谓“盗贼滋起”等等。

        当然瑕不掩瑜,虽然在征战匈奴的过程中大汉王朝的元气消耗巨大,但是为什么我们后人往往以“汉人”自居,而不是“唐人”、“明人”、“宋人”,不说那坑爹的“民族大融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在对外战争中足够给力。满足了广大民众心中的面子问题——“我的祖先曾经那么硬霸过”。

        一个国家之所以打赢了战争,却陷入了泥潭中,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都不齿于谈论“利”,当然古代的生产力限制,在他们的认知水平中,完全战胜了匈奴,获得的只有数之不尽的牛羊,一些姿色不错的匈奴产婢女、还有向周边诸国宣示武力的姿态。但是与那投入的金山银山、无数粮草、器械相比确实是九牛一毛的。国家的这个生意,完全是“赔本”的,不过这个赔本生意赚到了不少吆喝声。

        土地是战争红利中重要构成部分。地下的各种金、银、铜、铁、煤、石油之类的矿藏因为生产力限制不好开发,但是地上却是可以养人养马的。例如河套地区,在西汉时,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但是到了东汉时,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也就是说这一重要的战争红利被劫取了。最最让吕大官人恨意绵绵的是历史上这片土地上后来的统治者左贤王刘豹把我们才貌双绝的文姬妹妹掳掠了去。

        做生意都是有赚有赔的,要想取得暴利,关键还是去做生意的那个人。古代战争无论胜、败、和,都要消耗国家元气。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作为一个势力的主人只能以和为贵,要不然哪来的刘邦、李世民、朱元璋之类的开创一代盛世的开国之君。

        有一句俗语说的好“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虽然战争的消耗巨大,但只要打对了时机,打对了地点,就可能博得巨大的利益。要不然也没有美帝著名的“战争经济”了。美帝‘二年一小打,三年一大打’,不但没有使国力消退,反而越战越强,这里的问题值得思考。其一,参加战争的将士大幅度增加‘作战补贴’,对一些战利品也可能私下收藏而发一笔小财,而这些财富会随着士兵回国,增加到“国民总产值”当中来。其二,战事一起,军火工业开足马力,加班生产,军火商发一笔横财;其三,战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会进一步刺激各类消费,会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胜利者会在政治与经济上获得相当大的好处。通过战争,士兵、工厂、政府都获得了好处。当然普通民众也因为经济增长,而收入增加。可以说对于整个国家社会而言,都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35/35303/192037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