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劝说
忙了一天收摊。到了晚上,杨依依找到张秀芝商量,说明天可以多买些玉米。
大概三百根左右。还可以把价格压一压,要别人送货上门。因为玉米可以放几天,但是为了保证口感三百根也已经差不多了。
而且还可以在家先煮熟了,要是卖完了放进牛奶里加热就可以了。
每天高峰差不多就是早中晚吃饭的时间,基本的销量估计也就是一百根左右。
张秀芝听着愣愣的,要是一天可以卖一百根,那岂不是每天能挣五块钱。
这年头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最高也就十张大团结,那还是的工种好的。
要是自己每天能赚五块钱,一个月有15张大团结呢。
接着杨依依又把自己想带着弟弟去外面卖玉米的想法告诉了张秀芝。
无奈张秀芝怎么也不同意。说自己太小,外面人多复杂。
最后好不容易让张秀芝答应了自己带弟弟在马路对面卖卖。
第二天清晨张秀芝买了三百多根玉米。而且还买了女儿说的串玉米的一次性筷子。这样顾客吃起来方便。
另外还订了个两个锅子,花了四块钱。要两天才能取货。
锅子是按照自己女儿说的里面要有隔开的铁皮。说是有些人回喝牛奶过敏所以要隔开再煮一些普通的玉米。
张秀芝买锅的时候又心疼了好久。而且也不明白女儿为什么要两个,不过经历了卖玉米的事情。她想都没想就照着女儿的做了。
准备好了所有东西出了摊。
昨天吃过的老客户看见张秀芝出摊了,也纷纷来光顾。
杨依依带着弟弟杨小博帮着张秀芝忙完了早上的高峰期,就端着准备好的玉米去马路对面吆喝了。
早上高峰估摸着生意不会很好。她想着去车站那种地方,又能卖起价格,又不限制高峰时间。总会有人急着赶车没吃东西。
他问了问旁边的叔叔,最近的车站都有一公里。
这时候的县城是没有公交车的。只有私人弄的“慢慢游”。
也就是三轮摩托车改装的“的士”,坐一次都要两毛钱,速度较慢,马达轰鸣震天,从人身边呼啸而过,还能留下一缕长烟。
看来还要再想想办法。
果然,叫了一上午两姐弟也就卖了七八根。
中午回了张秀芝的摊子,三个人匆匆吃了饭。到了高峰时间又忙起来。看来商铺旁边人流还是不错的。
下午不忙的时候杨依依又把自己想去车站卖玉米的想法说了一遍。
张秀芝看着自己女儿这么小就想为自己分担,既心疼又不想打击她。
她想起有个老乡在车站做事。打个招呼要他照应一下应该也行。
看张秀芝答应了。杨依依就高兴的去张罗明天去车站卖吃的事情去了。
三人都在卖玉米的兴头上,都忘了要去杨卫华那里。
第二天,杨依依准备好煮熟的玉米和鸡蛋,张秀芝就送他们去车站。
到了车站,一位叔叔就在路边等着他们。
那位叔叔看起来四十出头。黝黑的皮肤让他整个人看起来本分不少。
“宋大哥。”张秀芝喊了一句。
那位宋大哥闻声看过来,咧着嘴笑着走了过来喊了一句:“张家妹子。”
“快叫宋叔叔。”张秀芝吩咐着两姐弟打招呼。
“宋叔叔。”两姐弟异口同声的喊道。
“哎,真乖。张家妹子,昨天你要刘姐给我捎的话,事情我都知道了,你就放心交给我吧。”宋叔叔一脸憨笑的和张秀芝说道。
说完宋叔叔就接过张秀芝手上的玉米和鸡蛋。
张秀芝诚恳的谢道:“那就谢谢老大哥了。”
“和我客气什么。你快回去招呼自己的摊子吧,不用担心。”
和张秀芝又说了两声再见,就带着杨依依和杨小博往车站走了。
杨依依一边跟着宋叔叔一边打量着车站,
车站很大。分成两个区,一个是县内乘车,一个是县外长途汽车乘车。班次还很多,人流量也很大。
车站的旁边有两家小商店。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上车推销。
杨依依满意的笑了笑。
一路上打听到了宋叔叔是在售票处上班。
宋叔叔说他们只能在售票处卖。至少在他的视线范围内。
杨依依乖巧的点了点头,
宋叔叔在休息室帮他们放置好了玉米和鸡蛋。
杨依依和弟弟则各自准备好了一盆自己能端的动的玉米和鸡蛋,上面盖了一块白色的纱布。
弄好后两个小家伙就在售票处开始卖。
杨依依一边卖一边打量周边环境。
这个年代的车站并不规范,人口混杂,也没有什么安全措施。所以什么样的人都有。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34026/34026377/5456456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