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千古一帝,从赘婿开始 > 第235章 吴有缺的推测

第235章 吴有缺的推测


事实证明,安靖帝的定邦之策一贯是正确的、是伟大的、是至高无上的。

因为很快左余哀便佐证了这一点,

左余哀的思路与安靖帝完全一致,势必要将乔翀的价值,榨干到一点不剩。

与安靖帝唯一不同的是,左余哀的心思更敏锐,更沉稳,更歹毒。

左余哀说道:“陛下可以动之以利,许诺给乔翀一定的物资支援,以及其他方面的援助,甚至可以特许乔翀再增兵一万。”

“只要乔翀在必要的时候,给关承皿写一封信,造成与关承皿勾连谋反的错觉。”

“让关复和司马长天他们给关承皿选一块墓地,然后由乔翀写信将关承皿骗至此处。”

“如此,关复和司马长天便可轻而易举的除掉关承皿,歼灭关家军这个毒瘤。”

安靖帝激动的都要跳起来了,

“左余哀,你才是朕的股肱之臣!”

“我大吴有你,国祚定可再延绵二百年。”

司马叟静静的看着安靖帝和左余哀那帮旧党,上演着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的戏码。

不羡慕、不妒忌,不表态。

内心深处甚至有些想发笑。

好戏,才刚刚开始呢!

左余哀他们以为,他们费尽心思才得来的‘出头之日’。

且不知,这一切都在司马叟算计之内。

他故意放出来一道口子,让这帮在下水道里憋了十几年的家伙,冒出头来透透气罢了。

可笑的是左余哀他们,还以为自己已经取得初步胜利。

以为他们士族集团,很快就能重新回到昔日的辉煌,一脚踢开司马叟,与君王共治天下。

前些时间,吴有缺‘乱拳打死老师傅’,可着劲的糟践司马家,也不过是他司马叟故意示弱罢了。

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下了朝堂,

陆令丞前脚刚跨过御书房的门槛,就听到屋子里边乒乒乓乓的一阵响。

安靖帝披头散发,拎着一把剑,在屋子里乱砸一气。

发泄过后,御书房已是一片狼藉。

安靖帝拄着剑,呼哧呼哧喘着粗气,目光阴森的令人胆寒。

“左余哀,姚先之,袁怀玉……”

安靖帝咬着牙,一字一句道:“早晚有一天,朕要将你们大卸八块,挫骨扬灰!”

安靖帝是蠢逼吗?

显然不是,

关承皿突然失控,举兵叛乱,到底是吴有缺,还是左余哀在背后策划?

这个案子,无从查起,

安靖帝总不能派人去质问关承皿,谁怂恿你谋反的吧?

但是,左余哀蒙蔽不了安靖帝。

你要知道,安靖帝在坐上这把龙椅之前,他可不是太子,也不是长嫡。

正常情况下,怎么轮也轮不到他来继位。

哎,人家就坐上了。

这可不是什么奇迹!

安靖帝这个人,多谋善断,尤其是他看到事物的眼光,与常人不同。

任何事,他都能轻松剥开层层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

关承皿造反,乍一看,似乎吴有缺和左余哀都能获利,都有可能是元凶。

若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件事,最终的受益者只有左余哀。

吴有缺是个什么样的人?

安靖帝了解不多,

乔翀是个什么样的人,安靖帝再了解不过了。

乔翀绝对不希望国家四分五裂,他是巴不得国家能够强大起来,因为只有国力昌盛,才有可能满足他北伐的夙愿。

而吴有缺……

在安靖帝看来,此人亦正亦邪。

正的时候,他能立言,说出横渠四句那样令人震耳发聩的良言。

邪的时候,他背着自己将镇南王的儿子送往庐江,为将来推翻他安靖帝的统治,提前做好准备。

由此可以推测出,吴有缺非是忠君之人,但一定是忠于江山社稷之人。

终于江山社稷的人,怎会亲手缔造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

加上之前廖文博谋逆之举,不用想,关承皿走到这一步,肯定是左余哀所为。

“左余哀……老匹夫!”

“朕,绝对不会让你善终。”

最让安靖帝愤怒的,不只是左余哀祸国,而是左余哀明知道他安靖帝知道他会祸国,他仍旧这么做了。

这不是欺君罔上,这是赤果果的藐视他安靖帝。

许久,等安靖帝宣泄完之后,陆令丞悄无声息的走进书房,低声问道:“陛下,是否派厂监的人去调查?”

安靖帝摇头,“不必了。”

事到如今,就算调查有了结果又能如何?

难道他安靖帝敢在此时治左余哀的罪?

半晌,安靖帝无奈道:“按他说的去办吧,先处理掉关承皿,陆明则再说。”

顿了顿,安靖帝又道:“吴有缺那边,也别禁足于将军府,让他去国子监多念几年书。”

吴有缺是吴有缺,乔翀是乔翀,

因为吴有缺现在在京都,又有大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所以安靖帝潜意识的将他和乔翀区分开来。

这次事件,吴有缺并没有犯错,唯一犯下的错,就是把吴琦送到庐江。

安靖帝并不忌惮吴琦一个稚童,只是担心吴琦落到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手中,难免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没关系,只要乔翀把吴琦送回京都来就好了。

至于吴有缺,

安靖帝之所以把他踢出内阁,从某个方面来说,也算是对吴有缺的一种保护。

“这小子,现在还太嫩了。”

“太过激进,成不了大事。”

“朝堂可不是庐江,想要在这里胡作非为,先拿出相应的实力再说。”

“让他再沉淀几年,磨掉棱角,过几年圆滑了些,再叫他滚回朝堂。”

陆令丞嗫嚅许久,说道:“陛下良苦用心,恐吴有缺不能理解。”

安靖帝嗤笑道:“他是个聪明人,会明白的。”

回到关承皿谋反这件事……

冷静下来后,安靖帝也就没那么惶恐了。

既然左余哀已经把舞台搭好了,该什么人登台表演,想来左余哀他们心中已有人选。

左余哀他们想争权,可以,

可以给你们权利,

问题是你们总该把这台戏唱完,把关承皿,陆明则处理干净了,我才能适当的、顺理成章的给你们士族腾点位置出来吧!—

将军府这边,

吴有缺先是被送进大牢,前脚刚踏进去,接着就有人给他打开枷锁,送他回将军府,禁足。

禁足令刚下来,紧接着,又有小黄门下来告知,准许吴有缺去国子监念书。

“这一天可真够热闹的。”

吴有缺嘴里衔着一颗嫩绿的草芯,百般聊赖的躺在西子湖畔的斜坡上,享受着初冬少有的暖阳。

姜青鱼在钓鱼,司马有田在大棚里除草,

没人打扰他。

偶尔有那么一群白鹭嘎嘎叫着,从碧蓝的苍穹底下掠过。

吴有缺在思考,

这次,自己输得不冤。

怨不得袁怀玉,从吴有缺离开庐江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会输。

身边除了姜青鱼,一个人没带。

到了京都之后,府上的仆人全部是在京城现招的,都是一些无家可归之人,流民啊什么的。

没有一个知根知底的,

再看看朝堂上文武百官家的仆人,家丁,跟乔翀府上一样,都是世世代代为他们服务的那批人。

知根知底。

而且,全家老小都住在府上。

一人背刺,全家搞死。

就这样都会出问题,何况吴有缺招来的那些人,没一个知道跟脚的,不出问题才怪了。

“呵呵!”

吴有缺忽然失笑,他想到了姜青鱼说的话,说是鸿儒有诸多妙用。

“没想到这么快就发现了鸿儒的妙用了。”

鸿儒这玩意儿,就跟人大一个性质,多一个这样的头衔,多一条命啊!

鸿儒的牛逼之处就在于,他不是国家赐予的,国家也无权剥夺。

如果没有这个头衔,那么吴有缺就会像之前一样,安靖帝左余哀他们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怎么利用最有价值,怎么来。

“从大牢到禁足,再到解禁……”

透过这一点,吴有缺判断,安靖帝还藏着‘用自己’的心思。

让他先离开朝堂几个年头,等到将来何时的时候,或者等下一代接替,再启用他。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吴有缺在想,安靖帝这么做,是把自己和乔翀剥离开,区别对待?

还是……反正真相已经大白于天下了,脸也已经丢光了,安靖帝干脆豁出去了。

无所谓了。

不在乎乔翀死不死,虎敖军死不死。

只要虎敖军和乔翀他们不造反,不闹事,大家就能共存于天下?

“不对。”

吴有缺想着想着,忽然脸色大变。

自己是相安无事了,可是庐江,危矣呀!

关承皿在举兵之后,发布檄文,告知天下,但是,他没有第一时间去偷袭司马长天和关复,而是选择坚壁清野。

要知道建邺这个位置,在关复,司马长天两个人驻军的夹缝之中。

正常情况下,关承皿应该趁着他们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先搞个奇袭,打断吴国一条腿再说。

这样关承皿将来就不会面临着左右夹击的局面。

关承皿放弃这样的战略,而是选择‘坐以待毙’?

都已经举兵造反了,来到桌面,关承皿就再也没有退路。

他会坐以待毙吗?

答案显而易见。

关承皿坚壁清野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表明他和北周暗通。

他不是坐以待毙,他是在坐等北周的反应。

据吴有缺掌握的讯息来看,基本上可以确定,安靖帝与北周的某一个手握重权之人,有勾结。

而且已经勾结了很多年。

“这次关承皿引起的反应,相当可怕。”

“可以预见,沉寂多年的北周,一定会南下。”

胡虏和汉族不同,

搞畜牧业的,像骑马的,渔民啊,他们的发展十分有限。

想要日子稍微过的好一点,就得去掠夺别人的财富,去打仗。

汉族是农业大国,多元化稳定发展,就能创造出相当丰厚的财富。

所以汉族的统治阶级,从来不会对外扩张,只要对内剥削,轻轻松松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嘴边的这块肉,北周很多年前就想一口吞了,奈何帝国过于庞大,产生了裂缝,抽不出手来。

而今,帝国内部已经稳定,偏又赶上吴国内乱,这可是天赐良机啊!

安靖帝当然不情愿自己的江山,让别人给吞了。

但不割点肉喂狗,又不行。

他该怎么办?

只能把庐江割给北周啊!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这一次关承皿叛乱,主战场不在建邺,而会是在庐江。

“我若是安靖帝,前期我会偷偷给乔翀输送物资甚至是兵源。”

“但到后期,国内安定下来之后,或许这个时候,就可以反手将乔翀卖给北周。”

“一次妥协,换大吴十年安定。”

“真的能换来吗?”

朝堂形势混乱,各方党派都削尖了脑袋想要争功,安靖帝想要处理掉关承皿,陆明则,恐怕也没那么轻松。

这一次,吴国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乔翀那边吴有缺倒不怎么担心,他已经给乔翀他们留有退路。

吴有缺最担心的,反而是朝堂。

“以目前的形势,也不知道这个国家,能否经得住他们这么糟践。”

事到如今,吴有缺反倒希望安靖帝赌对了。

否则……

吴有缺只能放弃辅佐安靖帝治国北伐这条路。

问题是吴有缺几乎可以笃定,北周在后唐与东吴之间,选择一个开战的话,大概率会是东吴。

因为蜀道难,没有马上作战的地理条件。

后唐地盘和人口十分有限,即便他们要出川,最快的捷径也只能打到长安,对北周构成的威胁聊胜于无。

所以北周完全没必要理会后唐,

还有一个因素,安靖帝这些年折腾的太厉害了,一边推行新政改革,削藩夺爵。

疯狂打击关家军,虎敖军,还有镇南王的部队。

一方面穷兵黩武,发展属于他自己的部队。

一个仅有两千万人的国家,在巅峰时期的兵力竟然高达八,九十万人。

如此变态的兵民比例,在华夏历史上只有无比血腥的战国时代和刘备诸葛亮统治下的季汉,才出现过这么恐怖的兵民比例。

为了筹措军费,横征暴敛,置百姓于水火。

到今天,吴国已经到了自我崩溃的边缘,随便一脚就能踢死的那种。

试问北周,他会先取哪个国家?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32803/32803018/1414118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