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一路向善 > 第126章 善恶初辨

第126章 善恶初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海山小时候能倒背如流的《三字经》。可在时间与琐事无情地摧残下,他的记忆也给它掐头去尾,只剩下零星这几句还算有所感触,没有忘记。

        随着海山一天天长大成人,随着海山意识的逐渐独立与成熟,海山也不断地遇到人生当中一些必定会遇到的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亲情观、价值观等等。当海山成长中的问题来到善恶观时,海山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三字经》,想到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论断。也正是从这小时候的《三字经》中,海山开始思考什么是究竟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

        关于人性最初的本性是善还是恶,人们也曾大规模地讨论过。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在人性论方面虽然也有‘人性’本恶的观念,但主流仍是‘人性本善’。可以说中国人一直生活在‘性本善’的梦话世界中。他们梦想着明君贤相,他们自欺欺人,他们受到压迫后产生的‘精神胜利法’也被他们运用到了极致。他们在这样的梦想世界中,在‘性本善’的童话故事里,任由着封建王朝统治着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固守着祖宗创造的辉煌。

        而相信性本恶的西方人,他们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大多相信着原罪一说,相信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地赎罪。为了抵抗罪恶,他们创造出了超越一切的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早已经典深入他们的灵魂。为了抵抗恶,他们更创造了超越一切的超级仲裁者——上帝,他们用上帝来主持人间的公平和正义,而不是像中国那样,期待一个明君来主持公道。

        在中国,这些大多数人都弄不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人,却在这里讨论着人性本初的善恶,着实让海山好笑。他们一边干着贪污犯罪,违法乱纪的勾当,一边却主张‘我生来是善的,只是社会把我污染了’。

        他们无一例外地都不愿意把自己归为恶类,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推卸责任。但事实上,他们却是真正恶人。只不过他们用‘精神胜利法’不断地麻醉着自己,借口是现实逼迫着自己,就这样完全把恶与自己撇开了关系,还期待自己死后能进入极乐世界,这种痴心妄想的举动是令人可笑的。

        可究竟‘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也一直在争论着,到现在也没有个定论。不过,在确定‘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之前,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在这种‘善恶’的定义都没有弄清楚,而去判断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那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

        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有很多人做出过判断。古代的苏格拉底就曾经断言:智慧是唯一的善,无知是唯一的恶。

        按照他的观点,似乎有极大智慧的人,杀了人也是善的表现;那些无知的人,即使做了再多的好事,也终究摆脱不了恶的范畴。

        海山承认他的概括很精辟,也很有针对性,但他的话仍就不能解答海山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疑问。为此,海山又想到那个神通无比的黄半仙,海山记得他和他的师傅也同样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连高深莫测的黄半仙的师傅,穷极一生的时间都没有能弄清楚。

        严格地区分善与恶的确是一个难题,这里没有任何法律条款可搬,没有任何公式可套。似乎也只有末日审判时的全能的上帝,才真正有能力去揭晓这一答案。不过,这个难题虽然困难,可它仍然一直困扰着海山,成长中的海山也在竭力去知晓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海山也终于在一次参加完礼拜回来的路上,跟母亲讨论了起来。

        “善就是好,恶就是坏。”妈妈的如是回答。

        “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好就是好啊!干好事、遵纪守法、孝敬父母,这不都是好么?杀人放火、坑蒙拐骗、好吃懒做,这不都是坏么?你到现在连好坏都还分不清楚,你这么多年的书算是白读了呀。”

        对啊!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竟好坏也分不清了吗?海山心里一回想起刚刚的问话,心里竟不自觉地有些心惊。

        “那好人真的有好报吗?”

        “不知道。这世界上,有时候好人也没有好报。不过,我们教众死了,就会去天堂;他们普通人死了,就会去阴曹地府。”母亲如是回答。

        “为什么好人干了好事还没有好报?而坏人干了坏事还有好报?”

        “坏人干了坏事还有好报?”母亲惊奇。

        “对啊,你看那些制假的商贩,不顾别人的死活卖假货。不也获得很多的钱么?不照样风光得很么?”

        “不知道,这个你真得问问政府,问问上帝。我想,如果政府不能给你答案,上帝也迟早会给个公平的裁决的。上帝是公平的,坏人迟早都会遭到报应。‘好人多命短,王八活千年’,那些坏人有‘千年的寿命’呢,他们的时间还长着呢,急什么呢?指不定哪天,报应就会降临在他们身上,或者降临在他们的后代身上。这一点,我们也不能太看眼前的景象,得长远来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

        海山点点头,初步认可了母亲的观点。

        “那好人干了坏事,那还是好人吗?坏人干了好事,就变成坏人吗?”海山接着发问。

        “好人干了坏事,如果坏事够重,当然就成了坏人;坏人干了好事,如果好事够多,以后不再干坏事了,也就能慢慢地变成好人。”

        “怎么样才算够重,怎么样才算够多呢?如果一个人杀人了,那要用什么样的好事才能弥补呢?”

        “你今天怎么这么多话,你都读了这么多书,你都不知道,我个农村妇女怎么会知道这些?反正我们不能有害人之心,不能作害人的事情,尽量去帮助别人,这样就够了。我们自己的事情都管不过来,哪还有空去管别人是不是好还是坏?”

        听了海山妈妈的话,海山也不再问妈妈关于善恶好坏的大问题定,转而关心起自己的家庭来。

        “爸爸应该算坏人吧?”

        “你爸爸当然算好人!”母亲反驳。

        “可他经常赌博、打牌、抽烟喝酒,好吃懒做,他那天还打了我们。”

        “你爸爸的确不是个好东西,”母亲想起了当时他打她们母子的情景,心里又涌起淡淡的恨意,“不过,你爸爸顶多算是一个不纯粹的好人,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他也没有从来没有想过去坑害别人,赚那些不义之财。你爸爸的心其实不坏,属于可改造的恶人。关于房子的事情,这几年的市场行情的确不好,他心里烦燥,又没有地方发泄。你一个黄毛小子,一个作儿子的,跟他对着干,他当然是有气的。”

        “我不信。他没有去害别人,不也害了我们两个人么?他若好好像你那样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去赌博,我们也不至于有今天的。”

        面对海山的话,母亲一阵无言。可她心里知道,他对海山的养育之恩,这种超越血缘关系的养育之恩,绝对比他的过错要大得多。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你想想,改朝换代的大事情对于改变一个人的本性来说,都还算是容易的事情,可见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本性是多么地困难。我自认为是改变不了你父亲的。可我又怎么办呢?他不愿意干,我总不能拉着他去干吧。你如果愿意,等你长大以后去管管他。等他老了,他肯定怕你。我这辈了算是没什么希望改变他了。不过,再怎么讲,他都养育过你,你不能恨他,他对我也许没有多少恩情,但对你还是付出很多的。”

        海山听完,又仔细思考着这样一个极为矛盾的事情。那天父母在一起,还势同水火,可现在妈妈虽然还恨他,却在帮他讲话,这让海山很是不能理解。这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需要海山去慢慢消化吸收,慢慢地用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去逐步消化。

        “那什么恶是不能改造的?”

        “那些杀过人的,贪钱太多的,都属于不可改造之恶吧。”

        “那不也有很多人是专门的刽子手,难道也属于恶人?”

        “不到万不得已,谁又愿意去做刽子手呢?是不是恶人,我也不知道,刽子手大概也是恶人吧。”

        “那信基督的人杀了人,能上天堂吗?”

        “我哪知道,你今天怎么这么多问题,烦死人!你自己去想。头都被你问大了。”母亲终于不肯再回答海山的问题了,只是任海山自己去思考,去消化母亲今天所讲的。

        没错!博士带来的方法正是这基督教。

        他想用基督教的忍耐、忏悔以及向善的信条来拯救性格正在扭曲的海山。甚至让他远离金钱对人性的扭曲,让他更加坚强,始终保持一颗约束的心、一颗向善的心。

        要说海山从这里博士的方法里获得了什么,答案则是一个‘善念’。博士分析的没错,海山的性格正处于形成期,此时也是最关键的性格塑形期。之前,海山的性格有两个要命的极端:极度的自尊和极度的自卑。这两者犹如两个巨大的黑洞,一直把海山的幼稚童心往里面撕扯,让海山的性格不是偏向自卑,就是偏向极度的自尊,在极度思想影响下,很容易让人走上一个极端的性格。或是固步自封,或是因自尊而产生极强的怒火,最后干出害人害已的事情。

        幸好博士这时候及时干预,并把信仰带给了他,才让海山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善,尽管此时的海山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概念还很模糊和朦胧,但他仍就一直牢牢地把这朦胧的‘善’做为自己的核心原则,以善良之心,以容忍和宽恕之心来对待生活的各种事情。

        每当因愤怒产生的仇恨,想要把他性格扭曲时,让他产生报复的心里时,是‘善’帮助他守护了自己的心灵世界,慢慢地化解了负面的仇恨。在善的引导下,海山心里始终藏着一颗童心,以不记仇的态度,以善忘的方法,生存在这人类世界里。

        如果说什么心是美好的,那么毫无疑问是童心。因此,也常有人说,在人类世界中,只有小孩和老人是最接近神的存在。小孩没有经历过世事,不懂得人世的善恶,或者生来就带着性善的本性,他们心里纯洁无暇。

        老人则在品尝了人生百味、经历了人性的美丑炎凉之后,在快要面对死亡时,他们中的很多善人,都会在刹那间看破红尘,看透世事,变得超然于俗世之外,不再留恋红尘。正是在这时,善良的老人们又重新拾起了童心,心里也变得美好纯洁起来。

        人生犹如旅行,海山也是在这时才悄悄地握紧了善的尾巴,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一路向善。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31/31265/17682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