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一路向善 > 第48章 种子学生

第48章 种子学生


改革的春风吹拂着逐渐苏醒的大地。从一个点传播到另一个点,从一批点传到另一批点。这每个点都代表着一座城市,改革的春风令这些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冲向了蓝天白云之间。每一个城市又以它为中心,一刻一停地向周围的农村辐射着改革的光和热,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生活以及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心彻底转移到经济上建设上来,发展经济成为重中之重。城市里很快就流行起了一种观念:经济至上;平民里很快也流行‘金钱至上’的原则:一切朝‘钱’看,钞票朝‘厚’赚。

        国家大力提倡先富带动后富,这个政策的效果很好。那些先富的人们百般炫耀,的确极大地刺激了落后的人们的神经。当人们还在用信封传递消息时,他们就已经用上了固定电话;当人们终于用上了固定电话时,他们又已经托着一个砖头大小的大哥大,在街上粗声粗气地打起了电话,派头十足,唯恐别人不认识他手中的东西。

        这些先富的总是领先在前面,让那些后面的一直追赶着他的步伐。当一个镇高楼林立时,另一个镇也总是想法设法去赶上,时代在竟争中加速朝前发展着,大刀破斧,勇往直前。在看到张金镇建起了全国闻名的服装厂后,三湖的领导就坐不住了。他也效仿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印染厂,这个号称全省第一的印染企业,排起污水来也是毫不含糊;当看到张金镇建立起了全国闻名的化工厂,很快三湖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制皮厂。他们不管空气是不是因为化工厂而变得难闻,不管河流是不是因为印染厂变得花花绿绿,因为制皮厂变得恶臭不堪。只要他们握着手中赚到的钱,就欣慰不已。在与上级领导的会议上,他们信心大增,底气十足,他们滔滔不绝,讲述着在上级的英明领导下,自己的改革经验和丰功伟业。他们表着决心,要誓死建立一个经济发达的太平盛世,来回报领导的器重,也为自己仕途的上升再增添一分可能。特殊时期时期狂热的鬼魂,在他们身上又得以重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他们过着功在当代,却祸在未来的日子。当然,那些所谓的祸是与他们毫不相干的,毕竟他们也活不了那么久。在他们看来,子孙的事情就留给子孙自己去处理吧,车到山前是必有路的,到时总会有一个办法能解决他们遗留的那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改革的春风春雨,无声无息地吹拂滋润着乡下的土地。农民们也逐渐有钱了,死沉沉地房居也逐渐脱去他土灰、油青色的外壳,逐渐变得红灿灿、白晃晃、金闪闪起来。房子做得也是越来越高,越来越精致。一座座高楼、洋楼在海山家不远处拔地而起。远远地站在那儿,俯视着海山家犹如趴在地上的茅屋。他没有要去帮它的意思,只是骄傲地立在那里,目光朝天,显示着自己的辉煌,偶尔才投来同情的与嘲笑地眼光。

        时间默默地流逝着,海山家门前的作物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可无论如论岁月怎么变化,海山家那蓝色的茅草屋只是慢慢地破烂腐败着,丝毫没有破土而出的意思。犹如一粒坏死的种子,只能慢慢地腐烂在潮湿的泥土里。景良作为标准的啃小族的一员,他把希望的种子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在放纵自己玩乐的同时,理所当然地忽略了自己的居住环境,这是导致这颗蓝色的种子坏死的直接原因,即使再温暖的春风,再适合的雨露和温度,也是不可能发芽的。

        搬到茅草屋里不久,海山也转学到了天星街上的总场小学就读。入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只要离得近的居民,都是可以入学的。对于学校来讲,生员越多,自然是越好的。生员越多,能申请到的财政补助就越多,收缴的报名费就越多,书本费、衣服杂费、补课费也就更多,租给门口的小吃店的租金更是越多。总之,生员多,就意味着生存和繁荣,这对学校繁荣和发展有着不可估摸的作用。

        当然,海山转学报名那天要更为顺利,当老师把他的成绩单拿到手中,眼前便是一亮。语文数学两门双百分,政:95。这个成绩,即使在教育条件相对较好的总场小学来说,都是不多见的,绝对算得上是矫矫者,属于最顶尖的那几个了。像海山这种精英学生能转来,无论对于海山,还是对于学校,自然都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对于学校来讲,人多是目的,精英自然就是手段。通过手段达到目的,这是一个共识。而成绩优异的学生,自从学校诞生开始,就是学校的核心。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带给学校的荣誉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个效果更体现在高中上:一个顶尖名牌大学的产生,对学校的生员影响贡献是极为巨大,如果有这么一批精英学生,持续稳定地诞生,那学校的等级甚至可以直接提升几个档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校长和老师的待遇也会水涨船高。

        任何学校都不会轻易舍弃一个精英学生。学校知道,在众多孩子中间,找出一个聪明之极的孩子是实在的不容易的。花时间精心培养一个苗子几年,更是辛苦至极的事情。有时,学校里没有什么优秀苗子可以培养,出现绝收的情况,这也是很常见的事情。这时,校领导就会把目光投出校外去别的学校去物色好苗子。找到之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条件优渥得都不像话,就是为了争取到这个苗子或苗子家长的一句答应。对于这种挖来的苗子,校领导们绝对是国宝般地对待着,祖宗般地侍候着。所有的教育资源,都会被无限制地倾斜向这几个有数的苗子,只为他们能日后为自己学校争光,使自己教育目标能完美实现,名利双收。

        这种资源倾斜的现象无疑是伤害了众多普通学生的利益,但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又是一种不得不采取的无奈的举动。‘有得必有失’领导的这句话说得很精辟,也很好地摆脱愧疚的阴影。‘是金子总会发光’在他们看来,金子总会自己发光来吸引淘金者。同理,孩子们也应该自己发光,去吸引老师。谁家的孩子发不了光,当然就没有理由把这些孩子当金子一样培养。难道还把朽木当成金子来熔炼不成?这样一来,朽木也会化为飞灰,对朽木本身也是一种伤害。

        领导的一番话很精辟,显得无可厚非。是啊!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你发不了光,也怨不得别人。

        长大后的海山曾腹诽过这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但很快地他就了解到,有些孩子也根本不是那块料,把他们当金子对待,倒还真是一种痛苦的过程。从本来意愿来讲,这些不聪明的孩子也是不愿意面对更多的作业,更复杂的工式,他们只要简单地活着、玩乐就行了。

        长大的海山又仔细想:这种教育资源的倾斜跟现实社会中,混杂着权势、金钱、人情关系的一系列弱肉强食的竞争比起来,在学校里的这种几乎单纯是靠智力之间的竞争,又似乎是最公平的一个。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位置,发光的金子用来装饰,沉闷的青石用来铺路,这种看似不公平的现象,却又蕴含着物尽其用的真理。社会中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位置,人们都希望着干那种高尚的工作,但那些肮脏的卑微的活儿,总是要有人来做的。如果大家都不干这些活,这个社会过不了几天就会天下大乱。

        以此来看,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倾斜,似乎又变得名正言顺起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仅此而已。

        小不点是9岁转到总场小学的,秀气灵动的他非常吸引老师的注意,几年的成绩单又显示他是一个极为不错的苗子,当然也只是苗子!

        种过地的农人都知道,苗子即使长得再好,也只是它的基础稍微好一点。后来的成长仍需要人的不断地呵护,要浇水,要施肥,还得时不时打打药,灭灭杂草,杀杀虫子,剪剪枝,控制控制长势。不然,任苗子这么长下去,成废材的机率也是很大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当然,这个“废”字不见得就是毫无用处。在金钱社会下,更多地是代表人们赚钱的速度慢而已,慢了也就‘废’了。在这个慢慢成型金钱社会里就是这样,能赚很多钱的人就被称之为有价值,赚钱不多的人就会被称为垃圾。

        如果小不点现在是在高中,这种优秀的无疑会线他带来额外的照顾,祖宗般地照顾。可在小学里,资源则相对没有那么集中倾斜,因为未来充满未知。小时候成绩的好坏,与将来成绩的好坏是有着很大的出入的。特别是当恋爱的介入,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有可能立马变成学渣。小时候成绩好的,长大了不一定就能好,相反,小时候成绩平平的,长大了也许就能一飞冲天。当然,这种一飞冲天这种概率也是很小的,大约也就等于双色球的单注随机中5元的概率一样,少得可怜。即便就是冲了上去,也冲不了多高,毕竟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础不打牢,上层容易飘,小时的基础也是十分重要的。

        小不点很快顺利地进了学校,不久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和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是很开心,尤其是作为小学生的无忧无虑的他们。在他们幼稚的思维里,是不需要考虑自己的成绩好不好,不需要考虑自己的家庭背景,只是简单地在一起玩,玩得来就玩,玩不来就散,单纯而又简单。在不知不觉的玩耍中,海山的性格慢慢地成了形,慢慢地揉进了时代的特征,也慢慢地揉进了个体家庭的特点。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31/31265/17681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