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大唐狄梁公之血影疑案 > 第七十一章:疑云顿生

第七十一章:疑云顿生


魏元忠奉武则天旨意前往边关调查军粮失窃一案,他日夜操劳,不敢有丝毫懈怠。然而,半个月过去了,案件却毫无进展。

营帐内,魏元忠眉头紧锁,对着手下将领说道:“这军粮失窃之事太过蹊跷,明明加强了防备,可依旧不断减少,定是有内鬼作祟!”

将领们也是一脸无奈,其中一人道:“大人,我们几乎将营地翻了个底朝天,对所有人都进行了排查,可还是一无所获。”

魏元忠愤怒地拍着桌子:“继续查,我就不信揪不出这幕后黑手!”

可尽管他采取了各种补救措施,军粮减少的情况却丝毫没有得到遏制。魏元忠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与此同时,消息传到了朝中。武三思和来俊臣得知此事,心中大喜。

武三思在府中与来俊臣密谋:“这可真是天赐良机,魏元忠此番办事不力,正好给了我们打击他的把柄。”

来俊臣阴恻恻地笑道:“大人所言极是。我们可以借此在陛下面前狠狠参他一本,让他再无翻身之日。”

武三思点头道:“你速速准备奏折,将此事添油加醋地呈报给陛下,就说魏元忠无能,不仅查不出军粮失窃的真相,还让情况愈发严重,简直是罪不可赦。”

来俊臣拱手应道:“下官明白,定不会让大人失望。”

很快,来俊臣精心撰写的奏折便呈到了武则天面前。

武则天阅罢,脸色阴沉:“这魏元忠到底在干什么?这么久了还查不出个所以然。”

朝堂之上,武三思出列道:“陛下,魏元忠此次前往边关,办事不力,致使军粮不断失窃,影响军心,实在是罪不可恕。”

来俊臣也跟着附和:“陛下,臣以为应当严惩魏元忠,以正国法。”

其他大臣有的沉默不语,有的则为魏元忠辩解几句,但在武三思和来俊臣的打压下,声音显得微不足道。

武则天沉思片刻,说道:“先派人去边关了解真实情况,再做定夺。”

武则天要派人再去赶往边关,武三思和来俊臣等人站了出来。武三思先向武则天说道:“陛下,宋之问已经作为随军使官同魏元忠前往边关,目的就是调查军粮失窃一事,我看有宋之问一个人就可以了。”

武则天目光锐利地看向武三思,说道:“一个人恐怕难以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这再派一个人有何不可?武三思,不必多言。”

这时,来俊臣见武三思碰了钉子,却仍按照事先的谋划,与王承安使了个眼色。王承安心领神会,赶忙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武大人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如今边关局势紧张,过多派人前往,只怕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武则天眉头一皱,脸色愈发阴沉,她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斥道:“你们几个,如此齐心协力,是不是想结党营私?”

武三思心中一颤,连忙跪地,慌张地说道:“陛下明察,臣绝无此等心思。只是为了朝廷大局着想,担心过多人手会干扰调查。”

来俊臣也跟着跪下,额头冷汗直冒,说道:“陛下,臣对陛下忠心耿耿,绝不敢有结党营私之念啊。”

王承安更是吓得浑身发抖,声音颤抖着说道:“陛下息怒,臣等只是一心为了国事,绝无私心。”

武则天站起身来,一步一步走下台阶,眼神凌厉地扫过三人,说道:“哼!你们当朕是三岁孩童,如此轻易便能被你们蒙骗?武三思,你向来野心勃勃,别以为朕不知你的心思。来俊臣,你这酷吏,平日里仗着朕的信任,作威作福,如今竟也敢在此妄言。还有王承安,你不过是个趋炎附势之徒,也敢掺和进来。”

三人跪在地上,头也不敢抬,大气都不敢出。

武则天继续说道:“朕治理天下,靠的是公正与清明。若人人都像你们这般结党营私,这朝堂还如何安宁?这天下还如何太平?”

武三思战战兢兢地回道:“陛下,臣知错了,以后定当谨言慎行,不敢再有丝毫僭越。”

来俊臣也赶紧说道:“陛下息怒,臣以后定当改过自新,全心全意为陛下效力。”

王承安哆哆嗦嗦地说:“陛下,臣罪该万死,求陛下饶命。”

武则天冷哼一声,说道:“此次暂且饶过你们,若再有此类行径,定不轻饶。都给朕退下!”

三人如蒙大赦,连滚带爬地退出了大殿。

出了大殿,武三思脸色阴沉,对来俊臣和王承安说道:“今日之事,真是晦气。没想到陛下如此动怒。”

来俊臣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道:“武大人,看来我们得从长计议了。”

王承安心有余悸地说:“是啊,陛下的威严实在是太可怕了。”

武三思咬牙切齿道:“哼,不过是暂时的挫折罢了。我们不能就此罢休,一定要想办法扳倒魏元忠。”

来俊臣点点头,说道:“武大人放心,我们再寻机会。”

三人各自心怀鬼胎地离去,而武则天在大殿中,依旧为边关之事忧心忡忡。

散朝之后,武则天心烦意乱,遂遣其亲信上官婉儿前往狄仁杰府上。

上官婉儿至狄府,狄仁杰恭敬相迎。上官婉儿呈武则天之书信与狄仁杰,信曰:

“狄公吾卿:

今朝堂之上,武三思、来俊臣等辈欲阻再遣人往边关查军粮失窃之事,其言其行,令朕心忧。朕与公推心置腹,望公能为朕解忧,察此事之真相,以安社稷。朕信公之能,望公勿负朕望。

武曌亲笔”

狄仁杰阅毕此信,感武则天之信任,神色凝重,向上官婉儿道:“烦请回复陛下,吾定当竭心尽力,不负圣恩。”上官婉儿遂归宫复命。

狄仁杰收好书信,目光移至桌案上放置的物件。那暗隐会、陈太以及沉寂布庄得来的绸布和玉佩,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狄仁杰伸手拿起那奇形怪状的绸布,仔细审视着其纹路。那纹路曲折迂回,看似毫无规律,却又似乎隐藏着某种深意。他眯起双眼,手指轻轻摩挲着绸布的表面,感受着那细微的纹理变化。

“这纹路……”狄仁杰喃喃自语,眉头紧锁,陷入沉思。他回想起在暗隐会和陈太处所闻所见,试图从中找出与这绸布纹路相关的线索。

接着,他又将注意力转向那三块玉佩。三块玉佩拼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图案。狄仁杰将玉佩拿起,对着烛光,仔细观察其质地和雕刻的细节。

“这玉佩质地温润,绝非寻常之物。”狄仁杰心中暗想,“而这半月形的图案,究竟意味着什么?”

他在脑海中快速搜索着过往所办案件中类似的图案和线索,却一时难以找到与之匹配的。狄仁杰起身,在屋内来回踱步,手中依旧紧握着那绸布和玉佩。

“这绸布的纹路,莫不是某种暗号?”狄仁杰停下脚步,目光再次落在绸布上,“而这半月形的玉佩图案,难道是某个组织的标志?”

他重新坐回桌案前,将绸布平铺,把玉佩放置在其旁,试图寻找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

狄仁杰闭上眼睛,静下心来,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情景。忽然,他脑海中闪过一丝灵光。

“莫非……这绸布的纹路是一幅地图的一部分?而这玉佩图案则是指示着某个关键的地点?”狄仁杰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兴奋。

他再次拿起绸布,仔细研究其边缘的形状,“若这真是地图的一部分,那么其他部分又在何处?”

狄仁杰陷入了更深的思索,他深知,要解开这个谜团,还需要更多的线索和调查。

“来人!”狄仁杰高声喝道。

一名亲信立刻走进屋内,躬身道:“大人有何吩咐?”

“速速去调查这绸布和玉佩的来历,尤其是与它们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不得有误!”狄仁杰严肃地说道。

“是,大人!”亲信领命而去。

狄仁杰则继续对着桌案上的物件苦思冥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细节,决心一定要揭开这背后隐藏的真相。

日头高悬,狄仁杰在书房中来回踱步,仍在苦思绸布和玉佩的谜团。

这时,府中的管家进来通报:“大人,门外有一老者求见,说是在城中听闻大人正在查一桩与奇特绸布和玉佩相关的案子,他曾见过类似之物。”狄仁杰听闻,眼中一亮,忙道:“快请进来。”

老者被引入书房,狄仁杰见他虽衣着朴素,但目光炯炯。老者行礼道:“狄大人,小民曾在偶然间见过与此相似的绸布和玉佩。”狄仁杰急切问道:“老人家,您在何处见到的?”

老者缓缓说道:“小民曾在一次远游中,于一座荒废的古寺里见到过类似的图案。那古寺地处偏远,少有人至,当时小民见那图案奇特便记下了。近日在城中听闻大人为此事烦忧,特来相助。”

狄仁杰微微点头,问道:“那古寺在何处?”老者道:“在城外五十里的山林之中,只是道路崎岖,不易找寻。”

狄仁杰沉思片刻,道:“多谢老人家告知,此事至关重要。”说罢,狄仁杰吩咐下人送老者离开,并准备出城一探究竟。

正当他准备动身时,又有手下前来禀报:“大人,陈太府上似有异动,有人频繁出入,形迹可疑。”狄仁杰眉头紧皱,思索片刻后道:“先派人盯着陈太府,我出城查看古寺回来再做定夺。”

狄仁杰带着几名亲信,快马加鞭朝着城外山林奔去,心中期盼能在古寺中找到破解谜团的关键线索。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9444/29444984/141413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