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过稿
狄大勇坐在了窗边,在午后明媚的阳光下,很快就开始看这个故事。
傅明彦到底是重生的人士,火热年代的文学在整个文学史上占比都很少。
最终他的文字和这个火红年代的出版物有些差别,呈现的文风首先给狄大勇的感觉就是——新。
却不是出格的新,是一种文字上的清新之美。
现在的文章过于板正、字正腔圆,看着的时候,就像是有大锣大鼓在敲打,耳朵、肺腑之间都是嗡嗡的响动声。
手中的《双面人生》的稿子带着一种朴质的清新之感,娓娓道来解放前期的故事。
跳脱出陈旧的框架,用词轻松又准确,甚至有些地方,甚至带着点优美,但是全文的信仰是没有问题的。
在狄大勇看来,这稿子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内核。
本来狄大勇还在用审稿人的角度看小说,被这个故事吸引了以后,他开始用纯粹读者的角度来看小说。
顾玉惜看这个十万字的故事,看了足足三天的时间,轮到了专业的审稿人士,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就把故事看完了。
从书中的故事脱身而出后,狄大勇可以再用审稿人的角度来回看这个故事。
《双面人生》这个故事,真实的历史和小说一定的虚构结合得很好。
另外切入点很有意思,主角一开始是逃避分子,是一个军统的小官员。
这样的身份,天然就让人想要看下去,后面于则正的转变也是情理之中的。
于则正作为军统的小官员,要不是见到了军统腐朽的一面,同时又被共产主义的光辉所打动,怎么会坚持走上正确的道路。
看完了故事,感受到于则正在抗战里所做的事情,想着他的改变,狄大勇就觉得一开始让人皱眉头的设置简直是太妙了。
这个让人感觉到新鲜的故事里,还有一个新鲜的元素那就是爱情了。
为了和文章格调相符合,就算是于则正最后和翠苹做了真夫妻,也没有写两人的亲密,他们两人是因为革命信仰的相同,见到了双方身上的闪光点后而相互吸引的。
一个大字不识的乡下女人,居然还有一个身份是游击队的队长,她确实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只要是看过文章的人都会被她闪闪发亮的灵魂所吸引。
翠苹、翠苹!
爱上这样一个女人,实在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就算是最后于则正去了宝岛,翠苹抱着孩子轻易无法离开村子的女战士,狄大勇也不担心翠苹会有什么不好的结局。
就像是狄大勇觉得,这个生命力旺盛的女战士,还会好好活下去。
担心毁坏稿件,狄大勇甚至没有摩挲稿纸,只是摩挲自己的金属杆英雄钢笔。
金属的花纹被磨得发亮,狄大勇还沉浸在故事的余韵里。
要给审稿意见?还有修改文?
狄大勇觉得,这个稿子按照他的标准可以直接发表,也好像没什么好修改的。
只是,能过稿吗?
他们主编是偏保守的性格,很有可能不会给这个稿子过稿。
不过也可以理解,当年主编的儿子差点就出国了,因为害怕坐飞机,在国内坐过一次飞机就大喊大叫的,最后担心去国外的飞机上丢人,就不出国了。
没曾想,就是不出国的这个决定,救了主编一家,在火热年代里没挨过批斗,不然还不知道现在如何。
想着主编的经历,狄大勇感觉主编那边可能过不了稿子。
“回神了。”另一个叫做林慧的编辑问道,“一下午看着你头也不抬的,稿子怎么样?”
“写得好,是个很好的故事。”
狄大勇斩钉截铁的回答让林慧挑挑眉,“这么好的稿子?”
狄大勇:“可阅读性很强,故事很好,政治倾向没问题,就是有一个问题,它太新了。如果要是出版了, 说不定会是划时代的作品。”
林慧立即感兴趣了,想要拿稿子,狄大勇立即吩咐:“稿子你可以带回去看,但是这稿子是教育部那边托人送过来的,万一咱们这里没过稿子,还得给人完完整整送回去。”
林慧瞥见了旁边拆开的带着红色印刷体教育部字样,不由得说道:“那是应该小心点,我家里最近挺乱,我干脆明天早晨再来拜读这个稿子。”
狄大勇犹豫地说:“徐科长让我快点审稿,我这边看过没问题,应该早点交给主编。”
“人走了教育部的关系来送稿子,如果能过稿肯定还是希望过稿啊。”林慧笑了笑说道,“你都觉得好,我看看,还有让小王也看看,然后再给主编看。”
狄大勇觉得说的有道理,他是真心实意喜欢里面的角色,希望这本书能够由他们出版社出版。
·
第二天林慧看了稿子,林慧的眼眶甚至还红了。
林岚的死亡让她动容,翠苹的人格魅力让她又哭又笑的。
最后遗憾是这样的结局,居然咫尺天涯,翠苹留在大陆,于则正去了海岛继续执行潜伏工作。
对于那段才过去的历史,林慧作为历史专业毕业的人很清楚。
《双面人生》里面没有写于则正的结局,但是在去了海岛以后,因为内部出现了叛徒,导致海岛上被潜伏的革命同志被抓了一大批。
林慧想着历史上英雄的结局,忍不住和狄大勇探讨最后的结局,“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呢?我觉得翠苹很可怜……”
“于则正是一个缩影,为了抗战的最终胜利,选择去了海岛。在当时的状况下,那么艰难的抗战都结束了,以为只有一段时间就会彻底解放岛屿,却没想到那是一场漫长的对峙。”
“你不用担心翠苹,她提到过,给太行山家属发烈士证,失去了丈夫确实是一件难过的事情,但是生活还在继续,她还有一个孩子!再说革命事业也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狄大勇的语气昂扬,林慧也不由得点头。
林慧说道:“真希望早点刊印出来,我一定要好好看几遍这个故事。”
正好办公室的另一个年龄最小的王冬至同志打水回来了,两人同时跑了过去,站在他桌子前。
狄大勇、林慧两人都是正经的大学生,当年毕业以后分配到出版社工作的,王冬至只有高中文化水平,他是爸爸曾经是编辑,为了让王冬至不下乡,岗位给了王冬至。
王冬至见着办公室的两个前辈过来,刷得一下站起来,“狄哥、林姐有什么指示?”
林慧噗嗤一笑,把人给按下去。
“什么指示啊,就是我们两个都看了一个稿子,也给你看看,你看看值得出版吗?”
今年只有十八岁的王冬至平时就是做办公室的杂活,第一次参与到审稿里。
青年人更容易被这个故事打动,王冬至看了一整天,看完了这个故事以后,热切地说道:“这个故事真是好,狄哥、林姐,咱们出版社要出版这个故事吗?”
“要交给主编审稿,主编的意见还不知道。”林慧拉着王冬至说道,“我觉得这个故事,咱们不能错过。”
王冬至不由得点头,想着书中的翠苹。
他这个年龄的同志正是情窍初开的年龄。
王冬至被家里保护的很好,是个大傻小子,这会儿看到了《双面人生》这个稿件,心中对翠苹是心生向往。
少年人的情愫萌发,对未来的对象有了思考的方向。
他以后也要找这样一个热切的女战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我就知道,你也觉得好。”狄大勇笑着说道,“好故事,人人都喜欢。”
王冬至:“我见识浅,只觉得故事好看,咱们出版社要是能出版就太好了,到时候是不是也能见一见这个作者?”
能够写出这样的故事,王冬至对傅明彦好奇极了。
林慧:“走,我们三个一起去找主编。”
三人到了主编办公室的时候,邱泽主编正戴上了老花镜抄写伟人言论。
邱主编家里差点挨了批斗,他本人是最害怕的,年龄大了记性不好,就用笔杆子把红宝书的内容抄录下来。
“哎呦,什么风让你们一起过来了?”邱泽说道。
林慧:“主编,咱们审了一个稿子,这个稿子特别好,写的特别好看,过来给你看看。”
邱泽笑着说:“行,把东西给我。”
邱泽接了过来,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个黄色信封上红色的印刷体,“教育部干部的稿子?”
“不是。”狄大勇说道,“是教育部干部的家属稿件,稿子当时交给了叶主任,徐科长说了,让我加快审稿,我看过稿子以后,我觉得这个稿子好,就也给了林同志、小王看。”
“那肯定就是个好稿子,但是不符合政策。”邱泽笑着一语中的。
狄大勇说:“真是一个好稿子,我觉得要是错过了,国内肯定有其他出版社要。”
“是啊。”林慧说道:“政治倾向也没问题,细节也没什么问题,就是故事和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故事不一样。”
狄大勇和林慧都说完了,主编看向了王冬至。
王冬至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说:“我是个新人,我光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是个很好看的故事,我愿意出钱买这个故事!”
好故事啊。
邱泽看向了黄色的信封,有些好奇了起来。
“我慢慢看稿子,”邱泽说道,“等到看完了以后,告诉你们结果。”
·
邱泽的眼睛老花得厉害,他读书又比年轻人慢,从早到晚,足足用了两天的时间,他才在家里把稿子给看完了。
邱泽看完的时候,把稿子放在沙发边,不住地揉着眉心。
邱泽的孙女上前,“爷爷,要休息眼睛。”
“没事,我是加急审一个稿子,我已经看完了。”
“我给你倒菊花茶!”
孙女儿甩着两根辫子,急匆匆地去给自家的祖父倒水。
邱泽慢慢喝着菊花茶,想着里面所有红方人员的政治立场。
于则正最开始的老师,初恋情人林岚……所有人都在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惜一切代价去奋斗。
邱泽摸了摸自己的胸口,编辑组里的小年轻觉得他守旧,其实他也有一颗火热的心,这种写军统小官员被策反的书,他认为非常有时代意义。
就像是林慧、狄大勇说的那样,他们首都人民出版社不出版,像是上海又或者是广东、江浙那边的出版社肯定也看得上这本书。
内容却实新了一点, 切入角度独特了一点,市面上尚且没有过这样的书。
但是就像是鲁迅先生写的那样,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还有四人帮粉碎了,这些年陆陆续续有人被平反,他们出版社也可以做出相应的改变。
这本书的完成度很高,邱泽认为校对过以后,确定没有其他问题,就可以直接出版。
邱泽等到第二天开了会,会上说的就是傅明彦的《双面人生》。
“这个稿子写的很好,有文笔、有思想有故事,完成度高,政治觉悟强,是一本难得的小说。”
“不过,有些地方,我认为还是过于冗杂了一点,一些细节问题,我已经用铅笔标注了出来,如果要是撰稿人在北京,可以把他请到编辑部里,看看怎么修改。“
“太好了!”王冬至的脸涨得通红,这两天他把稿子的内容告诉了他爸爸,他爸爸觉得《双面人生》过稿的概率很小,却没想到最后还是过稿了。
王冬至看着所有人都看向自己,说道:“我作为一个读者,我要是知道有这样的小说,我肯定乐意看。”
《双面人生》以军统小官为男主角,女主角是不认识字被迫赶鸭子上架做配合的游击队队长,这样的设置在小说里是绝对的新颖。
林慧笑着说:“冬至说的对,我也很看好这本书,我甚至觉得,我们可以试探着印刷大一点的数字。“
“我看还是得保守一点。”狄大勇说道,“《西沙儿女》上部印刷了120万册,下部就缩减了分量,是30万册。我倒是觉得,这个字数可以做个单行本,直接25万册就可以了。”
林慧摇头说道:“《西沙儿女》我们都知道是不一样的,当时过稿的时候就觉得……总之,我建议参考浩然老师的第一部《艳阳天》,首次印刷就是一百万册,我觉得保险起见,可以五十万册到八十万册之间。“
邱泽笑着问道:“小王呢?你觉得应该印刷多少册?”
王冬至也跟着同事的意见,说了一个五十万册这个保守的数字。
“你们都觉得我保守,要我说,你们才保守。”
这一场会议下来,主编邱泽上呈了过稿意见书,并且给了一个建议印刷数——一百二十万册。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8193/28193608/1945432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