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军事教育 2
鸟的,讲上面的虽然只有不到一千五百字,却花费了半年的时间来完成,千辛万苦啊!尤其是孔子的资料难找,而且不是一看就懂的。至于拿谁来说明尚武精神,还是孔夫子最为合适,不过有点勉强,说的是武艺,却不是尚武精神,有点勉强,嗯,这个可以拿来对付文官,孔子你还敢不尊重。
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因此勇气是军人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失去勇气的军人,生命已死了一半。军人的勇气必须摆脱个人勇气所固有的那种不受控制和随心所欲的倾向,它必须服从最高的要求:服从命令、遵守纪律、遵循军事原则。军人的勇气不同于普通人的勇气,普通人的勇气是一种天赋的品质,而军人的勇气也可以通过锻炼和训练培养出来。
一支军队,如果在真正的危险面前也寸步不让,如果它在极猛烈的打击之下仍能保持正常的秩序,如果它在胜利时感到自豪,如果它在失败的困境中仍能服从命令,不丧失对军官的尊重和信赖,可以说这是一支具备充分勇气的军队。
这种精神力量只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军队经历一系列战争并取得很多胜利,另一个来源是军队经受住了极度的劳累和困苦的考验。
因此战争是充满劳累的,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一定的不管是天赋的还是锻炼出来的体力和精神力量。
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要想不断地战胜意外事件,必须具有两种特性:一是在这种茫茫的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于跟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前者称为眼力,后者就是果断。
要想在这种困难重重的战争中确有把握地顺利前进,就需要在感情方面和智慧方面有巨大的力量。我们把它们称为坚强。坚强意思为心理承受能力强,在遇到艰难险阻时,会勇敢面对,勇于战胜,不沮丧,不放弃,永远不灰心。对于军人来说则指对实施猛烈打击敌人的抵抗力。
就拿我大明军队来说,军队中不少人缺乏的就是遇敌一战的勇气,碰到建奴有许多人就想着撤一个字,怎么可能战胜建奴?因此,盖辽军的全体官兵必须具备勇气和坚强这种品质,募兵也需首先考虑其是否有作战的勇气,即先天的尚武精神。
军官在行动中如果只靠勇气,就很容易造成错误。但是,这种错误还是可嘉的,不应该和其他错误同等看待。就拿杜松和马林来说,人民必将对俩人持一定的同情,对比俩人而言,杜松可能获得的同情更多,因为马林被文官描述的一接战就逃跑了。
军官的职位越高,就越需要有深思熟虑的智力来指导勇气,使勇气不致毫无目的,因为地位越高,涉及个人牺牲的问题就越少,涉及其他人生存和全体安危的问题就越多。
只有当勇气同服从背道而驰,因而忽视上级明确的意志时,我们才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危害。但是,我们把它看作是危害,并不是由于勇气本身的缘故,而是由于拒绝服从,因为在战争中没有比服从更重要的。
杜松的勇气其危害就在于此,拿勇气当作理由,违反了在二道关汇合的军令,马林却恰恰相反,缺少足够的勇气。
当智力占优势时,勇气就会大大失去威力,在第二位上大放光芒,升到第一位时黯然失色,这句话揭示了为何有些军官在职位较低时以勇气著称的,职位较高时却被认为平庸甚至优柔寡断的,原因就在于缺乏正确的个人见解,外部对其施加的压力使其感到沉重的压力。
一支军队能够具有多少的勇气,与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息息相关,如果是通过胜利的战争来培养,这支军队最初是不具备这种精神的,明军就是这种类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胜利。一个民族或国家,只有它的性格和战争锻炼在不断地相互促进,才能指望在世界上占有巩固的地位。
各位军官,募兵这一关教官们已经为诸位严格把关,剩下的是要各位加强教育,因此诸位务必做好教育工作,只有下属官兵具有尚武精神、勇气和坚强,才能不断的取得胜利,各位加官进爵也就不远了。
关于战争这个概念讲什么呢?卞为鸾考虑了几天,决定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类东西用不着讲,免得把人给搞糊涂了,战争理论也必须简化,否则这些军官很难理解。
研究战争的方法是首先研究战争各个要素,其次研究战争各个环节,最后就战争内在联系研究整体,也就是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
首先要对战争有个定义,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暴力是手段;把意志强加于敌人是目的。为了确有把握地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使敌人无力抵抗,因此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目标。
战争目标是使敌人无力抵抗。如果要迫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就必须使敌人或者真正无力抵抗,或者陷入势将无力抵抗的地步。由此得出结论:解除敌人武装或打垮敌人,必须始终是战争目标。
兵圣孙子有句名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既然是迫使对方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它所追求的就必然始终是而且只能是打垮敌人,也就是使敌人无力抵抗。敌人的军队必须消灭,也就是说,必须使敌人军队陷入不能继续作战的境地。
顺便说明一下,以后我所说的消灭敌人军队,都是指的这个意思,就是使敌军陷入不能继续作战的境地。举个例子,就拿四路合击后金来说,在这场会战中,除了盖辽军外,东南西北四路军就是给建奴消灭了,这与人的普通概念很不同,人们的一般想法是指杀死和俘虏了整支敌军。
因此必须先弄清楚敌人的军队、国土和意志这三个要素,它们是可以概括其他一切对象的总的对象。敌人的军队必须消灭,否则敌人就会继续作战。敌人的国土必须占领,否则敌人在那里可以建立新的军队。但是,即使以上两点都做到了,只要敌人的意志还没有被征服,仍不能认为,战争已经结束。
在现实中,除了无力继续抵抗以外,还有两种情况可以促使媾和。一是获胜的可能性很小,二是获胜的代价太高。
战争手段只有一个,那就是战斗。在战斗中,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消灭敌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为了使敌人失去战斗能力。所以说,消灭敌人军队始终是达到战斗目的的手段。
因此消灭敌人军队是一切军事行动的基础,是一切军事行动最基本的支柱,一切军事行动都必须建立在消灭敌人军队这个基础上。
消灭敌人军队始终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我必须着重指出,当我说消灭敌人军队时,并不是仅仅指消灭敌人的兵力,而是还包括摧毁敌人的作战精神,因为这两者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采用这一手段必然要付出较大的代价,采用这一手段的危险在于,反过来我们也会遭到较大的不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中一切要服从用武器解决问题这个最高法则,敌人如果确实要求战斗,我们就无法拒绝。因此,必须肯定对方不会进行战斗,或者在战斗中对方一定会失败时,我们才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总之,在战争所能追求的目的中,消灭敌人军队永远是最高的目的。
给予各位几天的时间去消化一下,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散会。讲这些虽然只有寥寥几千文字,但是后来却花了好几天时间才给诸位军官讲清楚弄明白。唉,看来军事理论一两年也未必能完成这批军官的军事理论课程,一个月,很可笑,有些人一辈子也理解不了所讲的,先歇歇吧,我也很累了。
嗯,讲的不好,照搬书本,以后需要联系实际来说,这些没有多少文化的官兵才能听得懂,否则,一把大道理下去,不要把军官们的脑子给搞傻了,讲的再白些,像白开水一样就好了,又怕白开水没有味道,不够精彩,慢慢来吧。总之向军官们阐述盖辽军是以尚武精神作为立军的最大支柱的目的是达到了。
散会后,谢富坤就来找卞为鸾,抱怨他讲的太那个了,意思是很黄很暴力的意思,很多话是不能讲,把孔圣人描述得像个武夫,与人民想象中的文质彬彬的形象想去甚远,如果给文官听到了,皮都得剥下来,以后讲话小心点等等半个时辰的教育。
卞为鸾表示对于孔圣人,没有讲过半句是自己的话,全部都是史料,来自论语礼记史记,绝对可以从里面找出这些文字,这些话是需要保密,不能让文官听到,免得自找苦吃,吩咐不得外传。;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7/27485/17610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