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祖龙赤蛇 > 第132章 太原

第132章 太原


  整整大半年时间,吕不韦都在为三川郡的组织建设忙碌。要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并给他们配置好相应的属员;还要将他们空缺出来的位置安排上合适的人选,这是一串很伤脑筋的拼图作业。吕不韦在秦国素无根基,对秦国官吏了解有限,就更增加了许多困难。
但谁也没有想到,秦国岁末的战略重点竟然转向了河东。
就在这一年,赵国与魏国开始结盟,目标是燕国。
燕国无故伐赵,让赵王十分生气,不报复回去很不甘心。但赵王伐燕,最担心的就是秦军乘虚而入。他借着秦昭襄王去世的机会,主动将赵正送回咸阳,将李崇留在秦国为官,目的就是稳住秦国。而他在伐燕之时,后方也还是保留了相当的力量。由于力量有所保留,赵军虽然打破了燕军的进攻,俘虏了燕相栗腹和将军卿秦,但却没有让燕王受到惩罚!赵军到达易水岸边,解除了代郡的危险后,就立即退走了。这让赵王心里很不舒服。燕王背信弃义的行为,如果不受到惩罚,打败了退回国什么事都没有,作恶而没有付出代价,那岂不是鼓励作恶!所以必须要给燕王一个教训,也让天下人知道,作恶不可能没有任何代价。
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就去世,在赵为质的子楚即位,而立赵正为太子,以吕不韦为丞相,这让赵王大喜过望。子楚和赵正都与赵有联系,而吕不韦则是邯郸的一名商人,根本就没有管理国家的一丁点经验,甚至连官都没当过;任命吕不韦当丞相,是明显向赵王示好的态度。于是赵王开始放手准备与燕的作战。
他让新晋升的武襄君乐乘从太原征兵,新晋升的信平君廉颇代理赵相,从柏人以北原中山国各县征兵,目标是各征兵十万,共计二十万大军,讨伐燕国。魏王则给他派来了三万魏军,这些魏军并非大梁周边经过训练的民军,而是临时从北方边境各县,如安阳、荡阴、繁阳,以及新征服的濮阳、平陆等城池临时征召的,派了一名不知名的魏公子来指挥。这名魏公子率军到达后,主动联系了信陵君,请他暗中支持自己。平原君去世后,信陵君的活动自由了许多,平原君的许多门客也改投信陵君门下,信陵君的势力于不知不觉中扩张了许多。他将自己的门客们编入魏军中,担任各级军官,又给魏公子派出梁尉公子、张辄等人参与军事,自己倒是继续留在邯郸,以避免嫌疑。魏国大军在赵长城外邺城集结,整训完毕后,在廉颇的率领下,从邯郸郊外通过,到达柏人。
而这时,吕不韦也开始向伊洛河口进军。
柏人侯李昙是这次北伐的主力。他的封地是原邢国的地界,人口不少,但要求他征发二万士卒,也算是把境内的能战之士几乎征空了。他周围公子元的封地元氏、信陵君的封地鄗城,甚至远在数百里之外的平原君的封地东武城,都被征发了数千乃至数万人。
廉颇和李昙都深通兵法,知道这样的大军不能聚集成一路进发,必须分路而进,到一个合适的地方集结。东武阳的军队大约二万人由新继位的平原君率领,自行沿黄河北上;元氏和鄗城的部队共约一万五千人,分别前出呼沱水畔的肥城和下曲阳。李昙则待廉颇率领魏国援军到达后,先行率军前出东垣。而廉颇率领的魏军则按照去年的路线,经鄗城、宋子,前出到呼沱水岸边。
这几处的大军加起来共约八万五千人,距离预定的十万人还有些缺口,这些缺额他们准备在进军的路上,征发沿途各城邑的邑民加以补充。这些邑民的战斗力自然无法指望,但承担后勤运输、挖沟填壕,还是可以的。
得到消息的燕王也立即行动,一方面抽调各地精兵到易水-黄河一线进行防御,燕国在那里修筑了数百里长的长城(易水长城),燕下都武阳城既是这道长城守护的目标,也是它作战的基地。另一方面,他派出使者,向各家诸侯请求援助。只可惜,齐国表示自己不参与诸侯之间的争斗,将与各国维持和睦关系;楚国表示自己初败于魏国,目前还无力向魏国进攻;秦国和韩国已经因为东周的事处于对抗状态,更加无力远征。燕国十分失望。
到达呼沱水岸边后,廉颇就与乐乘派出军使相遇。
乐乘目前还在代城。代城位于燕下都的侧背,有多条道路通往易水长城的后方,可以里应外合夺取燕长城。本来打算太原的士卒到代集中,直出燕国后方。但代郡是一座边境山城,经济并不发达,去年又经历了一场大战,经济凋敝,根本支撑不了十万大军的供给。而且晋阳距离代城千里之遥,就算他们能够从晋阳带出来补给,路上也消耗光了。这样一支根本吃不上饭的军队,不用打仗就会溃散。所以他让太原的士卒出井陉,与大军相会,一起北上。自己则从代城,以奇兵的姿态打击燕军的后方。
廉颇对乐乘擅自变更已经定好的兵力部署十分不满,但乐乘已经这么布置了,再作更改已经来不及,只得派人到进入井陉接收太原来的军队。
所谓太原,是指太行山西部山地,包括吕梁山一部分。这里分布着大小不等的盆地、河谷,其中最大的盆地就在晋阳附近。包括晋阳、界休、邬、兹氏、离石、榆次、霍等城邑,人口众多,农业发达,是赵国起家之地。
后来,赵国来到太行山以东发展,将邯郸建设成自己的另一个基地。邯郸与晋阳之间的联系成为赵国的一个战略问题。如果找不到联系邯郸与晋阳之间联系的通道,赵国将在事实上一分为二,首尾不得相顾。
赵国出太行山是取道上党,为此还在上党建设了一系列城池,作为沿途的中转。但接下来上党迭经变故,最终被韩国控制,赵国的命运就系于韩国一念之间。为了打破这一战略被动局面,赵武灵王下了绝大的决心,北伐中山国,打通了晋阳通往邯郸的另一条通道井陉。赵武灵王还在蒙古高原上修筑起一道长城,抵御北方匈奴的进犯;于长城内设代、雁门、云中三郡。从此,赵国打通督任二脉,迅速成长为诸侯中实力强劲的国家。目前只将上党作为一个备用的通道,从晋阳到邯郸的联系,主要走井陉。
井陉道较上党道困难之处在于,沿途都是山地,缺少大型聚邑,大军行动,补给十分不便;而且道路狭窄,“车不能方轨,骑不能并行”。从赵武灵王打通井陉之后,还从来没有经井陉调动过大批军队。这一次,晋阳征发的士卒到山东作战,在赵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赵王要求晋阳征发十万大军,这几乎就是晋阳的全部力量。晋阳全境动员,不仅要征发士卒,还要征发粮草、车乘和牲口。这一声势浩大的工程被正在秋收的河东察觉,蒙骜立即飞报咸阳:赵国有可能有大的军事行动。
得到蒙骜的报告,秦廷上下几乎都认为,赵国的目标有可能是河东,特别是平阳。因为秦国已经与韩国在东周对峙,韩国鼓动赵国在河东有所动作是完全可能的。所以秦尉府立即指示河东,加快秋收的进程,根据形势,作好防御作战的准备。
不过蒙骜很快就察觉,太原的力量并非针对自己而来,他们行动的方向大体上是向东,而不是向南。而与此同时,咸阳也接待了燕国前来求援的使者。秦尉府迅速判明,太原的动员有可能是指向燕国,而不是河东。
这时,吕不韦在东周的战事已经结束。随着秦军的撤退,韩国跟踪而至,占领了巩城,威胁洛阳。尉府当即令河东守蒙骜为将军,率领河东士卒南下洛阳作战。秦军的这一动作还带来了意外的效果,彻底让赵王放了心:太原完全可以用来全力对付燕国。
蒙骜先行赶到洛阳,建立了自己的大帐,等待各路大军到达。河东士卒大张旗鼓南下,他们甚至直接穿过安邑,从虞坂道直下茅津过河。在河东士卒向南进发的同时,晋阳的士卒也依次出发了。
在井陉口的另一端,是榆次城。榆次军首先上道,其余各邑的士卒也依次踏上井陉之道。晋阳民众最为富庶,征兵二万余,作为中军主力,其余各城,或一万,或五千,号称十万众,其实也就七八万人,毕竟,后方不能连维持治安的军队也不留下吧!
进入正月,河东士卒完成在洛阳的征战,返回河东。河东的士卒多数是刑徒(秦国法律十分严苛,只有十分谨慎的人才有希望避免违法,每年新产生的刑徒极多,而刑徒多数要服很多年的刑期),他们得到两爵后,依据各自的刑罚减免了刑期,多数人重新恢复士伍的身份。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0381/20381103/4985788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