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重生之粤语崛起 > 粤语歌曲流行的历史

粤语歌曲流行的历史


粤语流行音乐,一般指香港的用粤语、广州话唱的流行曲,由于香港的原创作曲家是广东人,又叫广东歌、粤语歌。一般所指是近代的“粤语流行音乐”,是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所带动的一股潮流,其后蓬勃发展的粤语流行歌曲;这一定义亦正符合了大部分1970年代或以后出生的香港人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认知范围。

        1960年代

        及至1960年代时,也是香港粤语电影流行的年代,不少香港电影更卖埠东南亚等地而大受欢迎,谭炳文、邓寄尘和郑君绵等当时的电影演员均曾推出唱片。当时粤语流行音乐只是粤语电影的附属品,未能独当一面成为艺人发展的事业。

        而且一般香港粤语片中粤剧风格的唱腔亦不易受年轻人的喜欢,被认为是陈旧和市井的,好像“庙街王子”-尹光就是其中的代表。当时的大部份年轻人还是依旧偏好于英文歌曲和国语歌曲.

        1970年代

        (1)承先启后

        1974年-粤语流行曲分水岭

        港产电视剧在1970年**始的流行,为粤语流行曲注入强大动力。电视剧的主题曲不少都能成为流行一时的经典。

        1974年,许冠杰主唱的《铁塔凌云》可以说是近代粤语流行曲的滥觞。这首歌反应空前理想而大受欢迎,带动了香港当代粤语流行曲的快速发展。

        在许冠杰的《铁塔凌云》得到好评之后,其[1]他歌手纷纷改变唱国语歌及外语歌的路线,其中最有名的,有温拿乐队、徐小凤、罗文、甄妮、林子祥、关正杰、叶丽仪、叶振棠、陈洁灵等。社会的气氛逐渐改变,人们开始不再认为唱英文歌和国语歌才是高格调的表现。

        (2)作词风格上的改变

        早期的粤语时代曲,有两极化的填词现象:一部份像粤曲一样,用较严谨的书面语甚至文言文写作歌词,另一类就是人们所说的“鬼马歌”,以香港地道的广州话口语填词,歌唱的内容就像一般对话一样。因为它的内容每每幽默灰谐,描写一般市民大众的经历和感受,所以得到草根阶层的共鸣,故有这个名称。

        随着粤语流行曲逐渐脱离“时代曲”的框架,新一代的填词人(如黄沾、郑国江、卢国沾等等),凭着他们的文学素养,在流行曲的歌词上,作出史无前例的改革:摒弃传统的“粤曲风格”,将歌词写得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同时开拓新的题材,撰写非情歌,将“粤语流行曲”的热潮推上高峰,并使“流行曲歌词”升格到艺术层次。

        (3)“城市民歌”的兴起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由李泰祥作曲,女作家三毛写词,齐豫演唱的《橄榄树》带起台湾的“校园民歌”风靡港台两地,同时带动香港

        “城市民歌”的兴起,引发了香港电台主办的“香港城市民歌创作大赛”,产生了《问》(区桂芬、叶源春主唱)、《昨夜渡轮上》(李炳文主唱)等的民歌。而商业电台“六啤半”唱片骑师群所演唱的“城市民歌”系列,亦展现本地创作新力量。“城市民歌”可算为当代粤语流行曲注入了一股清流。

        1980年代

        经典巨星时代

        1980年代不仅是粤语流行曲百花齐放的日子,亦是香港乐坛的辉煌全盛时期,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人纵然不谙粤语,亦会听粤语流行曲,甚至跟着唱。从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初,个人风格强烈且能独当一面的经典粤语歌手辈出,配合幕后音乐人才涌现,成就了经典巨星的时代。重量级实力歌手,演歌派如关正杰、徐小凤、甄妮、罗文,唱作型如许冠杰、林子祥、陈百强,以至“超级偶像”张国荣、谭咏麟、和梅艳芳都同时大放异彩,成为时代经典。

        这批歌手,无论在音乐诣艺、现场功力及歌曲多元性各方面均力臻完善,实力超群,为乐坛后来者树立了楷模。而其唱片资素,发片量及销售量,亦印证了这时期的香港粤语流行乐坛发展成熟,丰富多姿,盛况空前。

        三星鼎立

        当中,谭咏麟、张国荣和梅艳芳于1980年代中期开始雄霸乐坛,获塑造为划时代巨星,不但唱片销售,演唱会次数/场数屡创高峰,各人的歌艺、形象和台风亦广获歌迷疯迷,历久不衰,距今仍拥有跨时代的影响力。而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叶蒨文、林忆莲、陈慧娴、乐队Beyond、太极乐队、达明一派及组合草蜢等均曾叱吒乐坛,红极一时。1993年黄家驹在日本去世,是粤语流行乐坛极大损失。

        广泛改编歌曲

        从1980年代初期起,香港乐坛开始大量输入日本改编歌曲,好像谭咏麟的《忘不了您》(五轮真弓《恋人よ》)、《酒红色的心》(安全地带《ワインレッドの心》),张国荣的《不羁的风》(大泽誉志辛《LaVieEnRose》)、《Monica》(吉川晃司《モニカ》)。而梅艳芳的《夕阳之歌》更与陈慧娴的《千千阙歌》及BlueJeans的

        《无聊时候》同时改编自近藤真彦的《夕烧けの歌》。其中张学友翻唱的《太阳星辰》(德永英明《BIRDS》)被喻为影响香港流行乐坛最重要的歌曲之一。于本地原创音乐力量走下坡的同时,不少台湾原创歌曲亦成为本地改编对象。这不但丰富了本地乐坛,也间接促成了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一批台湾唱作音乐人在香港走红,如童安格、巫启贤、王杰、周华健等。

        1990年代

        “四大天王”时期

        1990年代,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和郭富城被传媒封为“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支配香港乐坛,并垄断四大电子传媒音乐颁奖典礼的奖项。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2/2796/382327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