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新戊戌变法 > 第三十四章 清流一派 二

第三十四章 清流一派 二


满洲人得以入关皆得益于通读三国,所以崇厚觉得自己有点像东吴的鲁肃,单枪匹马讨荆州,土地之事不可马虎,向俄国熊讨要已经吃到熊嘴里的东西肯定是万分艰难的,心中忐忑的出了京城直往俄国的彼得堡而去。当时国内情势,老左刚在新疆为国家争了口气,民意重新强硬起来,去的时候恭亲王和沈桂芬交待只要能将伊犁要了回来,保住朝廷的体面,对那帮清流言官也有了交待,在要回伊犁的前提下,其他的细枝末节大可不必认真。崇厚牢牢记住。张之洞上奏要求崇厚由陆路取道新疆赴俄,勘察伊犁地形民情,做到心中有数。再到俄国谈判不迟,但是这位崇厚大人身为贵族自然不想舟车劳顿,不顾廷议纷纷,装聋子坐着轮船稳稳当当的由海路去了彼得堡。

        刚到彼得堡崇厚就接到了左宗棠的亲笔信,信上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让俄国交还“伊犁全境”,千万别陷入俄国圈套云云,崇厚心里很是不爽,这个左胖子把自己当小孩子看了。将信随手丢掉,就去找俄国熊谈判去了,俄国的谈判代表是外交部代理大臣的格尔斯,他在和崇厚一番交谈后,格尔斯很快就发现这位大清的全权代表外交知识基本属于白痴一级的,顿时大为兴奋。

        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1878年俄国刚和土耳其打完仗,虽然大胜而归,但是也属残胜,国力消耗极大,再加上俄国国内的革命者造反的声势很盛,所以俄国也急于转向国内加以镇压,只是很可惜这位崇厚大人不了解国内外的形式,只知道听命于背后的两个强人的耳提面命,这两人一个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另外一个就是军机大臣沈桂芬,这沈桂芬是因为僵持的局面持续,朝廷既不能不派重兵防守,左宗棠的洋债就不能不借,长此以往,浩繁的军费会搞得民穷财尽,用心可说是委曲求全。

        李鸿章李二先生就不同了,他的心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第一、如果中俄交恶而至于决裂,一旦开战,俄国出动海军,必攻天津,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铁甲战舰还未组建好,实在不知道拿什么去招架,到时候自己难免倒霉;其次,左宗棠不断借洋债扩充势力,自非李鸿章所乐见,伊犁事件一结束,左宗棠班师还朝,那就无异解甲归田了,把左大胖子弄下台,是李二先生的毕生之志。朝中两个大员在后面催促,再加上崇厚收到家中来信说是后院起火,妻妾大打出手,只差烧房子了,崇厚得知后心烦意乱,实在无心和这帮吃肉不吐骨头的俄国熊扯皮,看了看俄国人提出的在议约第一条就写明了愿将伊犁交还中国,既然收回了伊犁,那就是功劳一件,要是再上折子请示朝廷,那一来一往耗费时日,自己家里一直鸡飞狗跳的也不成体统,于是大笔一挥签上大名,也未经请旨,马上启程回国,留参赞邵友濂署理出使大臣。

        崇厚在里瓦几亚与俄国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及《瑷珲专约》等约,合称《里瓦几亚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俄国交还伊犁九城,中国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特克斯河流域及穆扎尔特山口;在喀什噶尔及塔尔巴哈台地区两国边界作有利于俄国的改动;第二,俄国在原四地外设领事,可在嘉峪关、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古城、科布多、乌里雅苏台7处增设领事及货栈,增辟由嘉峪关经兰州、西安(或汉中)至汉口及由科布多经归化至天津的新商道;俄商在新疆和蒙古全境免税;第三,中国赔偿俄方500万银卢布。崇厚所订十八条条约,除了第一条“俄愿将伊犁交还中国”,以及第十八条规定换约程序以外,其他十六条都是中国要履行的义务,中国可是战胜国,反而像是上赶着送钱送地似的,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传到国内,不弄得举国大哗,群情激愤那才怪那,这崇厚倒是一门心思的想着回家调解家庭纷争,全然没想到割土赔款对于国家的后果。

        很快总理衙门坐镇的恭亲王就接到了条约的具体书面材料,细看之下,差点晕过去,破口大骂崇厚是个糊涂蛋,这下总理衙门从恭王和众军机们都要跟着一起吃挂涝,众军机大人看完后,都哆嗦着嘴跟着恭亲王开骂,屋内的茶杯茶碗都倒了大霉,大半粉身碎骨,那保荐崇厚的沈桂芬更是面如土色,忙着劝解,说道:“诸位,你们把崇厚骂死了,也是枉然了,还是商量个对策为妙。”众人连忙聚集起来商议,最后一致认为此事要先遮盖住,将条约发给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三位,秘折子参议,好提前有个对策。

        就在总理衙门乱成一团的时候,张之洞、张佩纶,宝廷、黄体芳这四位“翰林四谏”,还有潘祖荫、吴大澂、王仁堪、盛昱这些个清流言官济济一堂,正在张之洞的宅子里一起赏鉴张之洞刚从琉璃厂万宝斋里淘回来的古鼎。这些个清流言官秉承取法儒家传统,以刚正不阿、主持清议、议论时政、纠弹大臣出名。时人称作:今日一章,明日一疏,专事弹劾,遇事风生。最近更是一疏上闻,四方支持,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贪庸大吏,颇为侧目胆寒。

        就见这些人大部分人都是一身的竹布长衫,手拿折扇,虽然天气已经有些凉意,但是这些人兀自轻轻摇曳,显得高古雅致,品味不凡,这些个言官大部分是汉人,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宗室任国子监祭酒的盛昱,他虽然是清朝王族,但是极为重视学习汉族文化,从小受名师指导,对汉文化有极深的钻研,对汉文化艺术史极有研究的人,尤其是对古代字画、铜器,瓷器都能鉴别、欣赏的水平让人叹服。

        张之洞刚买到好东西,这帮人如同闻到腥味的猫,前后脚的都跑来了,张之洞自诩精于古物的鉴别,这次找到价值连城的宝贝心中得意,命家人把大门敞开,将鼎放在当庭,好让众人一起赏鉴,只见这古鼎,斑斓璀璨,古香古色,众人皆是赞叹不已,张佩纶笑道:“好啊,孝达兄,你这次可是宝鼎独占,可要请我等喝酒,庆祝一番。”张之洞捻着胡子微笑点头:“那是,那是,我们好不容易又聚全了,自当诗酒相和一番,来人啊,快快把桌子搬到*。”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19/19523/127163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