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刘氏三国 > 第三十二章 离别 下

第三十二章 离别 下


北方的天气的突变,让赶路的刘琦一行吃足了苦头。入冬之后,黄河东段不少浅水处都结了冰,使他们不得不依赖马车赶路,狂风大雪的天气,大大拖慢了行程。最要命的却是气温大降,即使躲在车厢中,仍然要忍不住瑟瑟发抖。

        最让刘琦心疼的还是芙蓉,因为没料到天气的突然转寒,先前准备的木碳早烧完了,女孩本来身子就弱,浑身裹着厚厚的冬衣,还是被冻得脸色发青。

        “公子,这样下去可不行。”张辽的声音被风雪吹得有些走调,“得在附近找个城镇住下,避过这场风雪。”从洛阳出来后,张辽就换了对刘琦的称呼,刘琦实在听不惯“主公”这两各字。

        刘琦点点头,拍去积在肩头和打在眉毛上的雪屑,哑着喉咙道:“往前不远就是荥阳了,就去那儿吧。不过等雪一停,必须抓紧赶路,我们已经耽搁不少时间了。”他虽自幼习武,身子强健,但何时吃过这种苦头,几天前已患上了风寒。

        张辽点头答应,顺口赞道:“公子对地理一道很熟啊!”

        刘琦只是微笑不语,他师从程昱时,受其影响,于地理上下过苦功,但也只是纸上谈兵,从未亲身踏足。

        定下了计划,车马在下一个叉道口改向右转,直向荥阳驶去。

        荥阳位于虎牢关以东,是紧接汜水的大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末时,楚汉相争,两军便对峙于此,分据着左右广武城,长达半年之久。后刘邦屡用计谋避开楚军的强攻,在楚军兵疲粮乏之际提出了“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约定,并在项羽撤兵之际违约出击,再用“四面楚歌”的攻心战夺取全局胜利。

        如今,以广武山为界的左右两城,东面的改名为霸王城,西面的自然是汉王城,荥阳即夹于两城之间。

        一行车马很快的通过了关卡,进入荥阳,刘琦他们带有朝廷颁发通关文书,自是不会多受守卫的阻拦。入城后,众人找了家客栈,安顿下来,又赶紧要店家煮姜汤去驱寒,一路上风大雪大,除了张辽和手下的几十个并州骑兵,其余人多少都有点头疼脑热。

        芙蓉勉力饮下半碗姜汤,瞧着为自己担心的刘琦,抱歉道:“少爷,本该是奴婢侍侯您的,现在倒要您来做这些,真是惭愧!”他们两人虽已同房,但在刘琦娶正室前,不便先纳妾,芙蓉如今的身份还是一通房丫头,故仍以“奴婢”自称。

        刘琦笑道:“不想我辛苦,那你就快快好起来。再说,咱们都老夫老妻了,你也用不着这么客气。”

        不知是听了这话显得害羞,还是姜汤起了作用,芙蓉的脸上现出一阵潮红,衬着苍白的面庞,分外柔弱,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

        芙蓉热汤下肚,身上逐渐暖和,马车颠簸后的疲乏之感也涌了上来,和刘琦闲聊了几句,便迷迷糊糊睡了下去。刘琦陪在她身边坐了许久,感觉腹内有些饥饿,想起已好久没有进食,先为芙蓉添了一床被褥,这才下楼用餐。

        客栈底楼便是饭堂,十分方便。荥阳避近虎牢,本是关东关西两军争战之地,按理说百姓应当离城逃难,以免受波及,可此时堂下却满是坐客,熙攘一片,看样子多是被这恶劣天气所阻的客商。刘琦放眼扫去,一时间竟找不到空桌子,他又不愿与陌生人同座,不禁有些为难。

        “公子,这边有座。”声音由大堂一角传来,刘琦寻声望去,却是张辽正独霸着一张桌台自斟自酌,一时大感庆幸。

        及席而坐,叫小二添了几个菜,又烫上壶酒,刘琦才感到彻底放松下来,看着张辽身上比自己薄了许多的衣料,不由羡慕道:“文远,这种大寒天气,你却穿得这么少,当真了得!让我不得不服啊!”

        张辽笑道:“并州严冬,远胜过中原,早就习惯了。雁门关外更是滴水成兵,初参军时,末将曾在那儿待过半年,实在冷得不行,就以雪沐浴。”

        “以雪沐浴?”刘琦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对。关外驻军数万,又大多是小兵油子,哪里有热水澡洗?军士们就赤身在雪地中,以雪拭身,既能取暖,又可强身健体。”说完一口饮尽杯中温酒,咂咂舌头,似乎颇为怀念旧日时光。

        刘琦却是被说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连忙喝两口热酒,暖暖身子,想到平日里的养尊处优,心中微微起了犯罪感。

        二人以前少有这种独聊时刻,现在兴头一起,倒有点止歇不住。刘琦才学精深,张辽见识广博,一搭一和之间,很是投机。

        过了小半个时辰,堂中客人依然不减,掌柜的也颇会做生意,夜虽深,但也不闭门谢客,反不断地端出酒菜,看来这一个晚上,就可做足两天的买卖。

        “吱啦——”,店门被缓缓推开,冷风顿时汹涌灌入,直吹得大堂碳炉内的火焰摇摆不定,忽明忽暗,客人们也都挡不住寒气的侵袭,纷纷缩紧了脖子,朝大门望去,却是又有客人到了。

        来人是两个青年,看年纪不过在十六、七岁上下,只与刘琦一般大,其中一人身形高大,面目十分英俊,衣袖间露出的手背上,骨骼粗大,青筋微突,显是个习武之人;另一人却较矮小,相貌普通,文质彬彬,但双目闪动之间却灵活异常,让人感觉到他的机敏。两人都带了行李包裹,看来也是出远门,却被风雪堵在这儿。

        店中商客都是见多识广,虽见这相貌各异的二人走在一道,甚是奇怪,但谁也没心思多打听,一看之下,仍旧各管各的饮酒吃肉。

        那英俊少年四下张望一番,见已无空座,脸上随即露出不悦的神情,身手招来小二道:“给我添张桌子。要快!”随手扔了一吊铜钱过去。

        汉时法定货币,以黄金和官铸的五铢钱为主。但适逢黄巾之乱,又屡经灾荒,朝廷要么大量铸造五铢钱,以塞国库开销,要么就长久不铸新币,直接导致了民间市场的紊乱。百姓手中少有黄金,故现下一般都以布帛粮食代替货币,用作交换,五铢钱只作为有差价时的找零。这少年出手就是一吊,且钱币的成色不似仿制,看来他应是官府中人或是官员的亲戚。

        小二接下钱币,但左瞧右看,整个大堂已是满满当当,不禁有些为难,求饶道:“二位少爷,您也看见了,不是小店不做您这生意,只是实在是腾不出地方来,您二位委屈一下,和别人挤挤?”

        英俊少年立时露出不满之色,嘴角抽动一下,忍住了没发火。而另一个少年则笑嘻嘻的,一言不发,似乎能由朋友出头的事,他便懒得多管。

        张辽对刘琦道:“公子,咱们这儿还能挤一下,要不……”

        刘琦本不愿意,但不好驳张辽面子,也不想被他看轻,点点头,主动开口道:“二位,出门在外,大家伙都不容易,都忍忍吧。如果不嫌弃的话,不如和在下朋友二人挤一挤,也好做个伴儿。”

        这回倒是那斯文少年先开了口,道:“子度,将就一下,和那位公子挤一下吧。”

        英俊少年脸色不愉,但见刘琦相貌谈吐不俗,并非粗鄙之徒,坐着的张辽也英气逼人,终于沉声道:“好吧。”

        二人来到桌旁,道了声“叨扰”,再先后入座。小二见刘琦为他解决麻烦,也心中感激,添酒加菜,好不主动殷勤。

        刘琦饮干杯中凉酒,又帮自己注满,瞧见那二人的酒还未烫热,便顺手也为他们各倒一杯。二人眼露感谢之色,不多推辞,先后饮下,热酒下肚,方觉整个人又活了一般。

        刘琦随口笑问道:“不知二位可否告知姓名,也好方便在下称呼。”

        二人对视一眼,又见刘琦眼光真诚,确定只是随口一问,斯文少年道:“在下法正,法孝直。这位是在下好友,孟达孟子度。”

        “法……”刘琦见此姓少有,忽地想起一人,惊问道,“不知阁下与洛阳的庭尉左监法衍法大人如何称呼?”

        法正脸露异色,沉默半晌,才开口道:“正是家父。不知阁下是……”

        刘琦微微一笑,抱拳道:“在下刘琦。”

        孟达低呼道:“莫非曾任是左军中侯的刘大人之子,刘琦刘伯瑗?”

        刘琦道:“正是。既能识得在下,想必阁下也是官宦之家了?”

        孟达点点头:“家父孟他。”孟他正是前凉州刺史,后因羌族暴动和韩遂之乱,举家迁入西蜀,投奔益州牧刘焉。

        作者的话:

        法正和孟达有趣的关系。

        这里想简单介绍一下两人,以便故事的理解。他们二人算得上是幼年好友,父辈都是高官。董卓之乱时,结伴由洛阳出逃,投往富庶闭塞的四川,以躲战乱。所以书中说他俩路遇刘琦,并非空穴来风。

        可刘焉父子不识大才,只封了法正一个小县令。而孟达因家族关系(其父早年投靠刘焉),待遇相对较好。后法正与张松相识,前者不满刘璋薄待,也颇有眼红好友的意思,后者不满西川现状,故同时联结刘备,后孟达也加入。刘备入蜀后,法正地位斗升,孟达地位的提升远不及好友,又加上与关羽不和,后叛刘降曹。两人的背叛甚是雷同,与好友和自身地位紧密相联。

        二人的能力不用多介绍。法正计斩夏侯,只是为人品行不端,很小气记仇。而孟达,相传徐晃便是被他所射杀,也有一说是徐晃是病逝的。

        ;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17/17911/940353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