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考题
第419章 考题
天子荣新元二年,秋八月十四。
距离华夏历史上的首次秋闱,仅仅只剩六天,本次秋闱的地点才终于确定下来。
根据朝堂官方拟定的方案,本次考举分三轮,分别于秋八月二十、二十三,以及二十八日举行。
考试地点由还未被正式拆分的内史属衙,按考场大小划分。
甲考场,位于长安西郊,上林苑外围区域,一处被荒废的旧军营,共容纳两千名考生;
乙、丙、丁三个考场,均位于蓝田县附近。
作为并不曾被荒废,却也并非日常使用的大型军事重镇,蓝田一带的军营、校场,无疑是完美解决了本次科举的场地问题。
三个考场分别位于蓝田县城东、西、北三侧,是用于‘非常时期’大军集结的军营。
这三个考场,总共容纳了九千名考生。
至此,甲乙丙丁四个考场,便已是容纳了一万一千名考生。
却依旧还有考生没有安排完。
所以,内史属衙不得不上书天子,借用了长安南郊,原属于南军的一处老旧军营。
曾几何时——也就是太祖高皇帝年间,拥有五部校尉,共计一万兵马编制的南军,也是和北军七校不相上下的禁卫武装。
但随着吕太后驾崩,诸吕祸乱长安,太尉周勃一句‘刘氏左袒’,便率领北军冲击宿卫未央宫的南军;
尤其是周勃率领下的北军最终得胜,成为‘平乱王师’,南军却损兵折将不说,还被判定为‘助纣为虐’的乱贼余孽后,号称长安两支禁军之一的南军,其实早就今时不同往日了。
太宗皇帝年间,南军在整个权利决策层或有意、或无意的推动下,逐渐发展为了丰沛元从、山东父老们安排自家不屑子弟的集中营。
时至今日,旧丰沛元从群体,也基本已经形成了固有概念。
——凡族中子弟,能学兵法学兵法,没天赋的就习武;
习武都没天赋的,就从文。
再不行,就塞进皇宫里‘荫为郎’,镀一层金出来,然后去混官场。
实在实在不行了——以上这种种道路没一个走的通了,兵法看不懂、武艺练不好、文才学不会;
乃至于连基本的人情世故都没有、察言观色都不会的高纯度废物,就只能塞进南军去混日子了。
这也就使得南军,作为曾经与北军起名的精锐禁军,便不可避免的、愈发便的懒散、懈怠。
战不战斗力且先不说——整个军营几千号人,愣是找不出几个不刺儿头的。
就这么发展了几十年,到如今刘荣即立,南军,基本已经不配被称之为‘军’了。
原本五部校尉的编制,也从曾经,每校都超编至两千人,共计万人,变成了如今,只有一部校尉满编一千人,其余四校总共只能凑出不到两千人的境地。
原本可以容纳一万人便只得南军大营,如今却只有不到三千‘山东父老’‘丰沛元从’家的纨绔子弟,自然空出了一大半。
临时征调其中的一半区域,塞进去三千考生,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算上这三千,本场考举的总报考人数,便已经高达一万四千。
基本已经到顶了。
至于至今都还没抵达长安,要在未来三日陆续赶来的考生,内史属衙也没搞一刀切,而是在长安城东郊的霸上一代,原属于霸上军的霸上营,设了一个‘预备考场’。
如果未来几日,多出来的考生超过五百人,这个考场就将被启用。
若是达不到五百人,则会被安排到长安西城门外,一片属于少府的卸货区,来作为临时考场。
总的来说,时间、地点,都已经安排完成。
唯独考题,在朝中又引起了一阵不小的争执。
最终,刘荣力排众议,亲自定下了三轮科举的考题组成结构,以及难度系数。
第一轮考试,分为文述、算术、自述三个模块。
文述模块,顾名思义,是根据考题给出的内容,做出总结概要性质的叙述。
大概是:考题描述了某一事件的具体经过,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用尽可能精炼的文字,形容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很显然,这是一道扫盲题。
只要认字儿,读得懂题目,且有点语言组织能力,外加能把组织好的语言用文字表达出来,这道题就不会有问题。
这个模块分两道题,各十五分,共计三十分。
第二个模块:算术,则不必赘述——以基本的加减乘除法,分出十道题,每题三分,共三十分。
最后一个模块,算是首轮科举唯一有点难度,同时也是唯一能体现出考生文学素养差距的题目。
——自述。
分三道题——自我介绍,家庭背景介绍,以及,讲述随便一件往事。
这三道题,前两道各十分,最后一道二十分,模块总分四十分。
如此组成总分一百分的首轮考卷,以六十分为合格,九十分为优秀。
这个分数组成,刘荣也算是深思熟虑。
——一百分的卷子,拿够六十分就合格,可以进入下一轮;
这就意味着考生,可以完全不会算术,将算术模块的三十分全放弃,在其余七十分的内容中拿够六十。
又或者,某个考生语言组织能力太差,文述、自述模块都拿不到高分,也完全可以靠算术补上缺口。
总的来说,第一轮考试,基本就是在扫盲。
文盲,或者‘准’文盲才会通不过这一轮。
能写会读,有点脑子的,就不可能通不过——甚至都不可能低于八十分。
而在此基础上,刘荣还附加了特殊群体照顾条款。
功侯贵戚、朝中百官,又爵关内侯及上之勋贵、秩千石及以上之官员子弟,无条件通过第一轮;
第一轮卷面分高于六十者,则第二轮无条件加十分,第二轮卷面高于六十者,则第三轮无条件加十分。
翻译成白话就是:哪怕你是个废物,只要你别废的太彻底,朕也愿意看在你家大人的面子上,允许你连续通过三轮考试。
按道理来说,这样的照顾政策,不应该只给公侯贵戚子弟。
什么死王事之英烈遗骨啊,功臣之后存亡续断之类,刘荣本也应该考虑到。
但最终,刘荣依旧坚持将这种看似荣耀,实则分明就是看不起人的照顾政策,作为独属于贵族子弟的侮辱性照顾。
原因很简单,其他群体,压根儿就不需要这样的政策。
——这可是汉室!
是“士为知己者死”六个大字,能切切实实落到实处的汉室!
别说这样的照顾分了,随便哪个街坊邻居的中伤,惹得当事人以死自证清白,在这个时代是稀松平常的事。
民间尚且如此,庙堂之高就更不用提了。
不用说旁的,就一点:汉家的丞相,为什么只有自然老死任上和被粗暴罢相这两种结局?
为什么不能多出第三种抉择,比如某位和天子不对付的丞相,识趣的乞骸骨,又或是天子与其友好协商,以相对平和的手段完成相权更替?
答案,便是令后世人理解不能,在这个时代却再寻常不过的“气节”二字。
说难听点,其实就是面子。
——自有汉以来,以萧相国作为开端,历代汉相无不是或老四任上,或罢官贬黜!
凭啥到了我这儿,就得自觉乞骸骨,又或是“光荣退休”?
不行!
绝对不行!
要么,让我也和萧何萧相国、曹参曹相国那样,一直干到老死;
要么,就让我和周勃周丞相、张苍张丞相那样,因为不畏强权、不以谄媚事天子,而被昏君罢黜!
绝没有第三条路!
若不然,这事儿传出去,我还怎么做人?
稍微有点口德、有点节操的,或许还会说我这是“才能不足”,不配终老丞相任上;
碰上嘴没个把门儿得、和我有点仇的,更是能在三言两语之间,把我贬成“连被罢黜都不配皇帝亲自出手”,甚至连和天子对着干的骨气都没有,只能唯唯诺诺的乞骸骨的小人、懦夫!
毕竟桃侯刘舍这样的丞相,不单在当今汉室,而是遍观华夏上下五千年,那都是数一数二的少见。
他可以不要脸;
桃侯家族,有不要脸的资本。
“不要脸”三个字,也确实能为桃侯家族,带来比“要脸”还要大的多得多的利益,或者说是补偿。
但在这个时代,像桃侯家族这么不要脸的功侯家族,真的找不出第二家了。
在这个人人都要脸,人人都视名誉更甚于生命的时代,当众把自己剖腹,就为了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粉——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是不会引起任何人的质疑的。
在这个时代,要想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粉,那就应该把自己肠子掏出来!
稍有不同的是:在证明过后,这个果真只吃了一碗粉,且因剖腹必死无疑的人,将从此成为天下人心中的传说。
至于那个污蔑此人吃两碗粉,却只付了一碗粉的钱的小人,则将就此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祖祖孙孙、子孙万代,生生世世不得翻身。
所以,哪怕是刘荣这种本身没啥毛病——法理坚固,地位稳固,权柄在手,且没有太大性格缺陷的六边形全能战士,在面对朝中重臣时,往往也不敢把话说得太难听。
这就好比后世,无论事实如何、责任如何划分,只要是汽车司机撞死了行人,就必定要承担部分责任的所谓“上路三分责”;
一样的道理——无论是谁的错,无论刘荣有没有冤枉人家吃了两碗粉,只要最后对方自杀了,那刘荣就要强忍着恶心,接受“登基三分责”的普世价值,为那个本就该死的败类、反贼,流两滴鳄鱼的眼泪了。
就像太祖高皇帝,曾哭梁王彭越“盖英雄也,悔从皇后之言,以小人之术诛杀之”;
比如太宗赵文皇帝,曾哭淮南厉王刘长:太祖皇帝八子,今独遗朕与淮南。
今淮南骤薨,朕肝肠寸断,以为,孤家寡人矣……
如果这都不够抽象,那就来个最抽象的。
——先帝老爷子,哭过吴王刘濞!
没错;
就是那个一棋盘,砸死人家王太子的先孝景皇帝,曾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哭着哀悼过吴楚之乱的始作俑者!
至于原因,还是那句话:天大地大,人命最大。
老刘家的天子和老六家的匹夫,那肯定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毫无可比性。
但在老刘家内部,宗亲对宗亲的时候,最关键的就不再是对错了,而往往是“死者为大”这四个大字。
先帝当然是“对”的,是正义的、神圣的。
但刘濞死了。
且不论他干了什么,什么吴不吴楚之乱——关键是他死了。
哪怕是叛乱失败后,于败逃被人借了项上人头,那也毕竟是死了。
既然死了,那先帝老爷子即便对各路平乱大军,下大了血腥味极浓的“深入多杀为要”的核心纲领,也不得不假惺惺的抹把泪,然后感叹几句:吴王濞,宗亲长者也;
其薨,朕哀痛不能自已,以为国失臂膀矣……
就是这么抽象!
虽然还不至于说是谁死谁有理,但也起码是“死了平白多占三分理,对方平白多生三分心虚”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这种民风刚烈的时代,也就只有那些如蛀虫般,趴在国家身上吸血的贵族,才会觉得这是一份荣耀。
再有,便是其他群体,本身也不需要通过科举的渠道,来达成个人的志向;
汉家也不需要在科举上照顾其他群体——对于这些群体,汉家有无数其他渠道,来提供更体面、更尊重他们的照顾。
比如烈士遗孤——刘荣的羽林、虎贲两部都尉,至今都还维持着只接受英烈之后的单一兵源。
剩下的各个群体,也都有着各自相应的、符合他们身份的受照顾渠道。
于是,此事便在朝堂内外全当没看到,以及公侯贵戚沾沾自喜当中定了下来。
之后两轮科举的题目,刘荣也不出意外的大包大揽。
——二轮科举,主要偏重更近一步的文学素养,以及算术在具体政务操作中的应用。
三轮,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殿试……
(本章完)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16708/16708805/1414097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