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乱世边寨风云 > 第68章艰难工程

第68章艰难工程


太平古地名汉营乡,是诸葛亮屯兵的地方,周家湾对面有一个小村子,传说诸葛亮带兵来到村里,看见村民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方式,生产力低下,当即教化村民开垦良田,使用农耕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村民的生存方式。

        村民为了纪念诸葛亮的教化之功,把村子取名叫做打牛坪,云里昭被唐军灭掉以后,其土地被四周县份分别托管,太平归入永平,永平随即在打牛坪成立了巡检司,负责管理太平以及周边事物。

        太平境内高山林立,一座更比一座高,八达河源于老和尚山的腹地,在流过太平谷之后,由北向南贯穿太平全境,最终汇入了太平河,太平河在岔河跟云里江汇合,岔河流入澜了沧江,成为了澜沧江的重要一条支流。

        太平河道里的红尘逐渐沉积起来,天长日久,边成了老百姓的庄稼地,用来栽种玉米,清风吹过,玉米花飞,太平谷于猛然之间燃起了冷峻的火焰。

        杨楚林带领边寨村民在工程人员的指挥下来到清水哨,驻扎在八达河畔,借古彝丝路村梅老倌家做饭。

        南方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为了保证过往商旅的安全,云里县政府在距离太平不远处修建了清水哨,负责保护过往马帮。滇缅公路修通以后,清水哨依然存在,负责调度来往车辆有序地行驶。

        太平河两岸都是高山,仿佛直立的女人,若隐若现出褶皱的肚皮,清水哨仿佛女人肚皮上的一个肚脐眼,如果不是女人有意撩起衣服,旁人是很难看到的。

        从石窝铺至太平河畔,因为山高坡陡,修筑公路极为困难,然而在杨楚林的眼里,修路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杨楚林不知道,在全靠人背肩扛的时代,不要说修筑公路,就是看一眼公路是心里憷。

        老和尚山见证了滇缅公路的延伸,同时也见证了滇缅公路的险峻,这条担负着拯救中华民族命运的大动脉,从头到尾都是险峻的,暗藏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也使得日本人在这条险峻的公路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深陷滇西山区的日本人被中国将士打得鬼哭狼嚎,滇西战役最终以日本人的失败而告终,中军人队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之后收复了滇西,把日本人彻底赶出了缅甸。

        杨楚林跟随工程指挥部人员察看过地形,领受了任务,当即紧锁了眉头,心情于顿然之间变得糟糕起来,早先的心里平静于瞬间消失了。

        杨楚林回到太平八达河驻地,立马组织召开了边寨村民会议,宣布了任务,说:“距离倒是不远,总共只有三公里路程,任务却是十分的艰巨,请你们想想,就凭我们手里的几根钢钎、几把锄头和有限的炸药,要想把山崖修成一条大公路,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兴许还会死几个人呢?现在我宣布,如果有谁怕死,赶紧给我回去,我这里不需要怂人!我这里需要意志无比坚定的人!”

        杨楚林是一个马帮头,出门多,见识广,他说过这话,拿两眼去看村民,在心里想到边寨村民都是汉子,随之而来的女人是汉子的女人,随之而来的姑娘是汉子的姑娘,他们是不会退缩的,他们是不会在修筑抗战公路上有丝毫退缩的。

        果然,在杨楚林说过这话之后没有谁现出怕死的神态,没有谁提出回家的想法,杨楚林看到的是村民冷肃而果敢的脸,看到展现在脸上的坚强意志,看到是展现在脸上的坚强决心,他的心里乐乐的,而李云生却在心里怪罪杨楚林说话口无遮拦,说出了不吉利的话。

        然而,因为觉得有愧于杨楚林的缘故,他没有把骂人的话说出来,只是出面做动员工作,附和杨楚林的意愿,说:“刚才杨村长已经布置了任务,请各位乡亲按照杨村长的吩咐去做,工程紧,任务重,提请各位乡亲要小心些,千万不要出了问题,到时候不能给家人有一个好的交代。”

        杨楚林听话听音,感觉李云生是在为他刚才说错话打圆场,心里既感激,又愤慨,感激李云生洞察了他的心思,是一个好帮手,愤慨李云生借渝晓梅之腹生了儿子,给杨楚林戴了一顶帽子。

        渝晓梅没有拒绝杨楚林的要求,没有把他们之间生的事情告诉给老公,杨楚林的心里于是有了顾虑,在心里担忧留在家里的五个孩子是不是自己的?

        杨楚林在晓得李云生借腹生子的事情之后,跟李云生生了正面冲突,当面辱骂过李云生,但是生过正面冲突和当面辱骂过李云生,不等于心里再就没有了恨意,杨楚林依然在心里痛恨李云生,依然恨不得立刻就去杀了李云生,现在看到李云生出面说好话,在杨楚林看来其实就是一种假惺惺,其实是在假装做好人,感激的情愫里夹杂了深深的恨意,恨不能把李云生填埋在以后修好的公路上。

        杨楚林心里有所想,但是在村民面前,他没有把自己心里的有所想说了出来,他看到村民没有谁想到离开工地,就在心里松了一口气,然而他又于瞬间看见李云生紧锁了眉头,晓得李云生心里有一些担忧,便暂时释怀了对李云生的深深的恨意,有意打破此刻的情境,释怀了村民心里所存储的忧思。

        杨楚林用舒缓的口吻说话,说:“我以前经常到这里收山货,我曾经看见过一条沟渠,是从悬崖峭壁上开挖出来的一条沟渠,这里的村民把这条沟渠叫做太平渠,负责灌溉这里的几百亩农田,还有一个地方叫做三分水,是洗澡的最好的地方,等到有了时间,我带领大家到三分水去洗澡。”

        村民听杨楚林说起了三分水,他们不辨所以,不明所以,如坠云里雾中。杨楚林有心卖弄自己的见识,故意卖关子,停下不说,众村民见状,赶忙催促他拿出一点老公鸡的度,赶紧把话说完,不要有意吊众人的胃口。

        杨楚林原本就在于吊众人的胃口,现在看到众人已经把精力都集中在他的身上,脸上便露出了洋洋得意的神色,说:“太平早先住着的是汉族,跟我们边寨的汉族共一个祖宗,后来脉地生了战争,太平的汉族回脉地帮忙宗族跟人打了一场恶仗,剩余的人留在了脉地,再也没有回太平,彝族人后来6续迁来,在太平站稳了脚跟,展到了现在,太平古代彝族用柴火在悬崖峭壁上烧,把石头烧得烫烫的,浇上冷水。”

        “那些被火烧热的坚硬的石头遇到冷水,随即化开成了小石头或者泥砂,就此开挖出了一条灌溉沟渠,至于我刚才说的三分水就是在沟渠设置了三道拦水坝,在拦水坝边缘设置了出水口,拦水坝由高到低,从沟渠里引过来的水便分成了三个层次,大家都能用上,太平古人以这种方式来解决村民的用水问题,达到了共享水源和共同展生产的目的。”

        李天明读过书,有文化,脑筋灵活,听过杨楚林的话,李天明不以为然,说:“你说的办法适用于修沟渠,但是不可能适用于修公路,你们想想现在刚刚过了雨季,雨水已经把山体泡透了,我们到哪里去找大量的柴火?还有就是到了旱季,如果用柴火来烧石头,结果石头还没有烧烫,山火倒是被先烧起来了,其结果是公路修筑不成,我们还得去扑灭山火,吃力不讨好,是一个馊主意,在这里行不通,我们还得另想办法。”

        渝晓梅给李云生生了第一个孩子,尽管后来李云生万分努力,渝晓梅也是极力迎合,然而渝晓梅的肚皮终究没有再次鼓起来,李云生感觉家里人丁不旺,就把儿子看得极重,生怕儿子智力不全,后来看到儿子智力好,智商高,心里特别高兴,又因为了一笔意外之财,身上有了钱,胆量就大,把儿子送到凤仪镇戴期私塾里读书。

        李云生看到儿子对杨楚林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不晓得儿子这样做是以下犯上,轻者会受到族人的责骂,重者受会到上庄的雷劈,他只以为儿子聪明,于是赶紧接话,附和儿子,说:“是的,是的,古人生活的时代是落后的时代,他们做事向来只管结果,不管过程,怪不得这里的树木不够茂密。”

        “原来是被大火烧过了的原因,现在的树木是后来长成的,不错,我家儿子硬是有水平,今后肯定会有出息,我跟你们说养儿女不求多,但要考虑儿女是否聪明,叫花子的儿子用脚踢,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老和尚山以赤松著称于世,老和尚山赤松不仅数量多,而且木质优异,远近闻名,居住在老和尚山里的百姓都以赤松建屋。赤松木质坚硬,晒干后很轻,富裕人家以赤松板做隔层,在隔层上涂上桐油,光洁透亮,百虫不侵,其弱点是惧怕火灾。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113/113144/4822717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