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拜冬
一转眼到了冬至,刘和终于等到了一个接触周瑜的好机会。&1t;/p>
在汉代人们把冬至叫做“冬节”,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冬至这天是阳气回升的伊始,白天由此而渐长,是一个新的节气循环的起点,与阴气回升的夏至相对,所以有“冬至贺而夏至不贺”的说法。&1t;/p>
这天朝廷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而且官府也会举行相应的祝贺仪式,被称作是“贺冬”。&1t;/p>
刘和如今也是身居六百石的议郎,所以他才想借此机会拜会一下周异。当然,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周瑜。&1t;/p>
这天,刘和早早的就起了床,在两个丫鬟的服侍下,又是一番沐浴、梳洗、更衣、熏香。&1t;/p>
在这之前,刘和了解到这个时代过冬至,有赠送鞋袜的习俗。有个说法叫做“阳升于下,日永于天;长履景福,至于亿年”,借互赠鞋袜表达对彼此的美好祝愿。&1t;/p>
青菱、明月早早的就在刘和的吩咐下做了好多双袜子,整整占据了半个一尺见方的椿木箱子,所以拜冬的礼物刘和并不缺。&1t;/p>
在这个“百善孝为先”,极为重视孝道的年代,刘和自然是先去给自己的父母“拜冬”,送给了二老一人一双长袜。&1t;/p>
对此刘虞夫妇感到很是欣慰,钟氏也送给了刘和一双自己亲手缝制的袜子。&1t;/p>
从刘虞夫妇那里回去之后,刘和把自己的一众“班底”叫到了一起,给李丰、黄忠、青菱一众七人一人送了一双袜子外加一两银子。在东汉过节并不像后世那样流行送钱,刘和之所以这么做,是想让他们生活尽量过得好一点。&1t;/p>
众人对于刘和的慷慨无不感激涕零,特别对于青菱、明月两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她们长时间跟在刘和身边知道刘和到底有多少存钱,除去之前制作摆钟的花销和日常开支,刘和这个月就只剩下了五两银子的余钱。&1t;/p>
只是对此,刘和并不心疼。&1t;/p>
刘和始终认为,欲成大事,一不可无人,二不可无钱。两者又以人为最重要,钱没了还可以再赚,但是若没有人,莫说是赚钱,就连小命可能都没了。&1t;/p>
黄忠、黄叙是未来自己的肱骨之臣,李丰、宋岩、范琢是未来自己的匠作之才,青菱、明月是最贴近身边服侍的人,能获得他们的死忠,对于刘和来说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1t;/p>
遣散了众人之后,刘和把黄忠、黄叙留了下来。三人稍作收拾之后,刘和还有很多人要趁着这个机会去拜访。&1t;/p>
刘和带着自己的两个“跟班”,先后拜见了自己的两个老师卢植和王越。又跟着自己的父亲拜访了洛阳城中很多自己叫上来和叫不上来的勋贵,之其中不乏郑玄、马日磾、蔡邕、袁隗、曹嵩、王允等一干广为后人所知的大儒或者权臣。&1t;/p>
值得一提的是,刘和在和自己的老师王越拜冬时特意说起了黄忠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武艺后,两人还切磋了一番。结果除了步战落败、马术战平之外,其他的比试王越居然在黄忠手下撑不过十个回合。特别是两人比试射箭,黄忠无论在度、频率、持久还是命中上直接甩了王越一条街,要不是黄忠在自己徒弟的门下效力,王越都想厚着脸皮把黄忠给强留下来了。&1t;/p>
另外,刘和跟着父亲刘虞在拜会蔡邕时,意外收到了晚上参加蔡府小型酒会的邀请。&1t;/p>
刘和的摆钟经过几天的调整,已经大致上可以对准时间。摆钟时间下午十六时十七分,刘和带着黄忠直奔洛阳令周异府邸。&1t;/p>
说起周异,其实很多人并没有什么印象。但是周家在汉末,特别是江东地区可算是一大望族。汉末周家名人众多,周异的从父周景、从兄周忠皆历为东汉太尉。至于他的儿子周瑜,更是东吴基业的奠基人,广为后人所知。&1t;/p>
受到后代“帝蜀寇魏、尊刘贬曹”治史潮流影响,历史上很多文学作品对于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扭曲,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罗贯中《三国演义》所写的“既生瑜,何生亮”,把周瑜的猝死硬生生说成是度量狭小被诸葛亮气死的。&1t;/p>
事实上,周瑜不仅和度量狭小搭不上半毛钱的关系,而且还是一个心胸非常阔达的风流名士。据《三国志》记载,周瑜“雅量高致,气度恢弘”,孙策死后,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程普自恃江东老臣,几次折辱周瑜,但是周瑜始终谦让示弱,不和程普计较。最后程普被周瑜的气量所折服,逢人便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后世所说的“与人相交时如饮醇酒”,典故就出自这里。&1t;/p>
历史上连刘备都曾评价周瑜“器量广大”,而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周瑜病逝后,前往送丧吊唁的也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所以《三国演义》诸葛亮三气周公瑾,根本就不可能存在。&1t;/p>
在真正的历史上,周瑜的在行军打仗上的才智,远远过了诸葛亮。纵观整个江东几乎都是在周瑜的努力下一城一池打下来的,而历史上的诸葛亮更擅长的是内政而不是军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那些优秀战绩,都是小说的作者帮着打的。&1t;/p>
比如草船借箭,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其实是孙权,演义中描写的周瑜嫉妒诸葛亮也是彻头彻尾的捏造,就连《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巧计借箭的都不是诸葛亮。&1t;/p>
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属于单纯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计谋都没有关系,更谈不上会有诸葛亮的料事如神了。&1t;/p>
而借东风?历史上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何来借东风一说?&1t;/p>
闲话不多说。且说刘和一行不消半刻中来到周府,以自己议郎的身份投上了拜帖。不多时刘和就受到了周异的亲自出门相迎。&1t;/p>
俗话说不看僧面看佛面,刘和的六百石虽然品秩上不及周异这洛阳令的一千石,但是刘和的老子刘虞和两个老师卢植、王越可都是汉末真正的朝廷大员。&1t;/p>
更何况刘和乃是陛下钦点的“少年神童”,又是汉室宗亲。作为一个称职的官n代,周异也有心交好刘和这后起之秀。&1t;/p>
周异一家在江东算是大族,但是周家在洛阳做官的却只有周异一人。所以周府在洛阳并不是很大,只有刘和家里四分之一左右的面积,所以一行人没走几步路就到了周府的会客厅。&1t;/p>
厅中,周府正在进行家宴,引导刘和在中间的位置坐下后,周异也在主座之上落座。&1t;/p>
“少年神童刘议郎光临寒舍,真是让寒舍蓬荜生辉啊!来,这杯酒敬刘议郎!”周异举杯道。&1t;/p>
“先生实在是太抬举小子了,如此,谢先生!”刘和亦是举杯回礼道。&1t;/p>
饮罢第一杯酒,刘和拍了拍手,黄叙把之前准备好的礼物呈了上来。&1t;/p>
“今日适逢冬节,小子略备几份薄礼,还忘先生笑纳!”刘和道。&1t;/p>
周异笑呵呵的让身边的侍女接过礼物道:“刘议郎倒是有心了。今日寒舍适逢家宴,薄酒素餐不成敬意,还望多多海涵”。&1t;/p>
“今日本就是小子叨扰在先,先生客气了。”&1t;/p>
两人接着寒暄了几句之后,刘和也参与到了周家的家宴之中。众人推杯换盏,一时间好不热闹。&1t;/p>
“小哥哥,我们在蔡府见过面的,你还记得我吗?”&1t;/p>
刘和正想着为何不见周瑜,突然被耳边清脆的童声打断了思绪。&1t;/p>
刘和仔细看了看眼前这个穿着厚厚的锦衣棉袍的打酒少年,不是那日随着周异前去蔡府酒会的周瑜是谁。&1t;/p>
刘和掩下心底的炽热,接过小周瑜手中的酒樽道:“我当然记得了,你不就是小神童周瑜么!”&1t;/p>
“小弟哪里是什么神童,小哥哥你才是真正的少年神童。你的那一篇蔡园诗序写得真的是太好了,我都会背了呢!”说罢周瑜一脸崇拜的看着刘和。&1t;/p>
“我不过是比你年长了几岁罢了,你将来肯定比我还要厉害!”刘和笑道。&1t;/p>
“可是你有卢公当老师,我将来还能赶得上小哥哥么?”听到这里,周瑜一脸的失落说道。&1t;/p>
刘和拍了拍周瑜稚嫩的肩膀,问道:“我说能就肯定能。那哥哥问你,你也想跟着卢公学习吗?”&1t;/p>
“想啊想啊!”&1t;/p>
周瑜粉妆玉砌的小脸上写满了兴奋,但很快又换上了之前的失落,道:“想要拜卢公做老师的人那么多,我真的可以吗?”&1t;/p>
周瑜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确实,在古代拜师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么得有足够分量的人引荐,就像卢植引荐郑玄;要么就足够光恰好被老师遇到,但是这种情况可能性微乎其微。&1t;/p>
刘和当初能拜到卢植门下,可以说自己的父亲刘虞起了很大的作用——毕竟刘虞是皇亲国戚,而且还是东汉“副国级”的朝廷高官。&1t;/p>
眼前的周家虽然在江东也是望族,但是放眼整个大汉就要差的很多了。历史上周瑜的成长,主要得益于自己家族长辈的教育和董卓乱权家族返回江东后的进一步学习。&1t;/p>
在汉末,全国大部分名士大儒几乎都集中在颍川、南阳和洛阳等中原之地。边远之地的名士也就在当地还行,在中原士子眼里,这些人根本就不入流。&1t;/p>
历史上周瑜没有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就已经很是了得,这让刘和不禁在想,如果周瑜得到这些教育究竟会妖孽到何种地步。&1t;/p>
于是刘和饮下周瑜打的热酒,正色道:“只要你想,拜师的事情交给我就好了!”&1t;/p>
&1t;/p>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113/113040/48133449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