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刺心一剑
城外古道,三三两两过客,或谈笑风生,或黯然独行,承载着一段家乡往事,或诉与人听,或藏于心底.而和风如丝,撩动心弦,奏出不同人生写意.
许久不见天上月,客风故云总是乡。中秋月圆,思乡之情,怕是莫过于此.
一处茅草摊,旁边竖着棋幡,写着'茶棋愚'仨字,奕奕飘动,行人棋客歇脚品茶,再来上几盘,闲谈此今天下事,倒是颇显逍遥快活.
段逍离端着茶碗,轻酌一口,落得一子,众人定睛一看,大呼妙哉。随即起身,摇夜空,只见孤云遮幕,寒烟蔽月。
...................................................
"逍哥儿,快点快点,快过来."一妙龄少女,霓裳倩影,怜戴花簪,在他身边跑着,时而左右时而前后,欢快得像个小鸟儿。
段逍离吃力跑着,这妮子体力这般好?
二人你追我赶,随后少女缓缓停步,喜出望外,一指前方.
"你看!"
此处山崖,高入云际,视野开阔.只见闲云若飘带,萦绕在山腰,远处山麓,郁郁葱葱,一条涧流由其上喷薄洒下,蔚为壮观,少女指指点点,欢呼雀跃.
“逍哥儿,你说,这天下有多大?”少女环膝而坐,眼神希冀地望着天边,轻声感叹,又似是自言自语。
闻言,段逍离惘然良久,见状,少女凄然一笑,道:“也是,逍哥儿早已忘了呢。”
刚一张口,却僵在半空,情不知从何起,但见那凄然一笑,便是倾城,更是绝世.
...................................................
杯中茶凉,暖意消散,走出那无牙山,才只觉外夜寒。一轮风花秋月,一片灯火阑珊,千古大堰,像那商女思国,眼神迷离,期盼着游子归家。
有道是: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也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摘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中秋月》
......................................................
自那一剑刺心,隐落尘已无大碍,虽用了句‘有童子神功护体’把那可人儿敷衍了事,但至此却是再也不敢怠慢人家。
于是感触颇深:“怕是二十载童功还没练成,就先被这媳妇儿一剑斩了!”
不谈这厮三岁出口成章,十岁舌战谗臣,只谈十五纳妾成群,标准还奇怪离谱,专挑那宦官叛党的家中闺秀。一听皇室联姻,惊喜交加,巴不得给他送上门去。
嫁出去还真跟泼出去一般,谁料想,短短一年光景,暖床佳人摇身一变,成了黑衣敇探,被调教的可是身手了得,忠心耿耿。谁敢闹事,先回娘家以死相逼,后再暗地出手,加以阻挠。几年下来,凡是联姻的王公大臣,全部缴械投降,整个朝廷局势才算稳定下来。
一提这个,不得不说还真是个损招儿,姑娘们一时半会还能玩的不亦乐乎,可时日一长,心就开始凉了,看这厮的目光也越来越幽怨。
每每回到娘家,都被拉着问来问去看郎中,忙得那个鸡飞狗跳,盼着生出个皇孙儿来。
可姑娘们却神色黯然,心知肚明。若是真的不行,她们也就认了,可这厮一到晚上就没了踪影,碰都不带碰一下的能有了才怪!
就为这损招儿,她们可是煞费苦心,一顿冷嘲热讽,逼得没办法了,才问出了实情。这厮打小就一副非人模样,有这般毅力已不觉意外,但这女儿情意岂能晾在一边?何况都是情窦初开,到了初尝禁果的年纪,还不急坏了人家?
隐落尘可不管这些,开玩笑,我都忍住了,你们不行?只见他仍旧一副花花公子德行,虽不欺占大家闺秀,良家少妇,但这嘴皮子上的功夫却是登峰造极,从不用身份财产这等俗套的泡妞方式,勇于挑战各种类型,并乐在其中。
随行心腹只要听得一句‘嗯,姿色还行。’就知道要有失足少女,落入情网了。
直到太上爷出关将至,这厮临时起意,才有了山上那出。但太上爷岂是那么好糊弄的?几下拆穿,此计才算作罢。但乱花渐欲迷人眼,反倒弄得京城花魁芳心大乱,捱不过孤独等待,又被添了几句情柴,心中情火再也把持不住,投怀送抱来。
妻妾成群,哪能少的了争风吃醋?对这刚进门就当上太子妃的瑶姑娘,众佳丽甚是不忿,但毕竟都姿色过人,气质出众,又从小琴棋书画般教养,明面上自然是和和气气,隐落尘这才不算难堪。
但这哪是长久之计?新婚之夜就刺害亲夫,要不是仗着功力护体,这动不动就提剑的脾气,哪天心里又不舒服了,猝不及防来上一剑,谁受得了?别看这可人儿一副娇弱模样,剑法却是高的离谱,不知道从哪偷学而来,若真打将起来,不用上十成功力,还真被那蝶衣剑一剑穿心了。
要说那当局人当的糊涂,但这说书人却说的风流。但看这大街小巷,华灯点点,琵琶笙箫,悠声乐道,酒香四溢,纸醉金迷,又是几段风月往事,惹得男女老少一阵唏嘘笑骂。
可谓是:
龙飞凤舞御中洲,夜色灯火万户侯。
客来不觅他处去,只因花柳大堰舟。
..................................................
..................................................
..................................................
京城
储灵塔
雁行高照,集群思归,由中洲大堰,迁往西南珏洲,一时间,景象蔚为壮观。储灵塔青烟缭绕,平添一股秋意正浓。
大堰一统中洲天下,百年余来,为奠祭卓识、开国、有为勋臣,特在中秋之后,重阳之日,在此以国礼相候,后由百官、百姓相继献供,香火繁盛,以慰英灵。
至于何为储灵,因年代久远,追溯上古,至今已是无人得知了。
事实,仙帝时代,储灵一说,倒是常识,据人有三魂七魄,盖有灵而聚之,无灵则散之。故此,灵字在先而魂魄在后,有道是灵魄升天,此中缘由亦是灵气冲顶,谓磅礴之意。古来修仙练道,无论他法,俱皆练个‘灵’字,哪怕是歪门邪道,也脱不出这个道来。
而储灵则是聚灵,‘聚’字颇俗,又带有人为干涉之意。
仙帝曾曰:“人为即伪,不可得真。修行一途,自在随心,而又御心。御心先须驭意,此‘驭’即伪又真,即得伪在其形,而真在于行。则行其形而得伪,形其行亦得伪,不行即是无形,何以为真?”
隐落尘赏着大雁西归,观其形而得行,不行即无形,是也是也,否也否也。想这《仙帝遗录》果然了得,大千世界,处处天机,又处处无机,形形色色行行,实为妙哉!
若有人知他这番所思所想,定是以为听了那糊涂老仙信口乱诌,落入字眼回不过神罢了,殊不知这‘储灵’二字俱是由这乱诌而来,‘储’字为形亦有行,岂不又是人为之意?
想来这著《仙帝遗录》那老儿,竟被这末法乱世褒贬不一,颇具微词。隐落尘兀自摇了摇头,国礼之下,上了三柱清香,恭敬颔作罢,携身后太子妃,起轿打道回宫。
太子妃随其身后,跟着礼香毕了,不禁为之侧目,这小子生来谁都不服,竟是看了《仙帝遗录》,成了那老仙儿的粉丝,不知与他有何渊源。
也难怪瑶姑娘会这般想法,平日神龙见不见尾,除了偶尔棋瘾大起,拉她作陪对弈几盘之外,不是窝在书房钻研那《仙帝遗录》,就是来这储灵塔入定。自那一剑之后,近日举止甚是反常,随着他在这两点一线来回跑。
想了半天,没个所以然,干脆收了这番思绪,只要不再跑去勾搭黄花闺秀,也只管由着他。只是‘童子神功’一事,仍让她心思辗转,此时又见他默然不语,摇头晃脑,兀自神神叨叨,不知又在琢磨何事。
一时反应,才蓦然醒悟,她这太子妃贴身娇妻,竟对这厮之事所知甚少。想她一向冰雪聪明,知情达意,却是从未猜出过他丁点儿心思,不仅心里有气,宁是不愿开口问询。只见她又蹙着眉,起癔症来。但看她这番模样,又怎意识到,刚才还想着从他身上收回心思,这不知不觉又绕回这厮身上来。真可谓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女儿心思,怕就是如此这般了。
注:此段采用唐朝诗人王维的《西施咏》,其中‘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意为反喻顾城瑶当时的心绪,以此声明,并无曲解原诗之意。
以剑会友,不吝赐教!
(本章完)
https://www.bqvvxg.cc/wenzhang/112/112441/4812055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cc